两位报人与一本《未晚谈》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le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报业版图上,新民晚报无疑是一盏航标灯,几乎没有哪个吃报纸饭的人不关注她、学习她、乃至仰望她。尤其像我这样的年轻从业者,更是从她的版面上汲取着丰富而实用的营养。我当时非常迷恋杂文,而新民晚报上的杂文短小精悍,切中时弊,且文笔幽默,独树一帜,一度成为我的最爱,也正是在新民的版面上,我记住了林放、言微、易火、荆中棘……
  我起初只知道林放是赵超构先生的笔名,并不知道言微和荆中棘是束纫秋的笔名。这个谜底直到1994年我结识了束老之后,才被偶然揭开。那时,深圳正要创办深圳晚报,束老被请来出谋划策,这使我有机会认识了这位报业前辈。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束老,高高的个子,满头的银发,还有那双令人难忘的眼睛,灵动而敏锐,睿智而深邃,极具穿透力。就在那次见面时,我谈起自己早年痴迷于新民晚报的杂文专栏,80年代初就买到林放先生的杂文集《世相杂谈》,那本小书几乎成为我学写杂文的教科书。束老爽朗地笑道:“哎,你一上手就找到林放先生,起步很高呀!”言语间,透露出束老对林放先生的由衷尊崇。我顺便也谈到新民的杂文专栏里有另外一些作者,只知笔名,不识其人。这时,旁边就有知情者指着束老说,你面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言微”呀,还有荆中棘、易火,都是束老的笔名。我顿时恍然大悟,当即重新起立,郑重握手,向束老表示一个崇拜者对自己偶像的敬意!
  80年代的中国晚报界有两位“微”字号杂文家,羊城有“微音”,新民有“言微”,可谓双峰并峙,名重南北。业界早就知道“微音”是许实先生的笔名,但却很少知道言微的真名。我想,这很可能是束老的刻意隐身。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新民的名牌只有一个,那就是林放,他自己却甘当绿叶,默默地隐在幕后。我这样说还有一个事实依据,那就是束老写了那么多出色的杂文,却一直不肯结集出版,直到林放先生去世4年之后,他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杂文《一笑之余》,那时束老已年近八旬了。而此后若干年,束老老当益壮,笔耕不止,其文恩更加敏捷,文笔更加老辣,对现实的评点也更加入木三分了。这期间,我陆续得到束老题赠的好几本新书,1996年的《一笑之余》,1999年的《悚然失敬》,2002年的《做晚报的一只眼睛》,2004年的《长话短说》……由此可见,束老似乎是有意“推迟”了自己的收获期。
  1995年10月,我要去上海参加一次沪穗文化研讨会。当时,深圳商报的《文化广场》刚刚创刊,我也希望利用这次上海之行,为这个初生的文化周刊约一些稿件联系一些作者。为此,我临行前给两位老先生打了电话,请他们在会议日程之外,务必帮我约稿并拜会一些文化名人。这两位老先生,一位是束老,另一位是邓云乡先生。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会议散场那天,宾馆的大堂里竟然发生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两位老人家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赶到宾馆来接我——望着两位白发老者,我一时间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我并没有告诉他们我住在哪个宾馆,更没有让他们亲自前来接我,只是说散会后会跟他们联系。谁知,这两位老人都各自打听到会议地点,早早地等在宾馆大堂里!
  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两位老人,同时深表歉意,都怪我事先没有讲清楚,劳烦两位老先生都跑过来了。这时,束老朗声大笑道:“哈哈,这就是我们老哥俩的事情了。你先退房去吧,我们来商量解决你何去何从的问题!”
  他们两位如何商量的我不知道,结果是我被邓公接到了家里。但是,束老也“开出条件”:我在沪期间,一定要安排时间到新民晚报社看看。我说,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
  10月30日,我专程来到新民晚报看望束老,束老下楼来接我,来到束老的办公室。我发现这里有两张旧办公桌。束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指指旁边的位子说,你就坐在这里吧!我刚坐稳,束老就告诉我说,这就是林放先生的位子,你坐坐他的位子,也可以沾一点他的文气呀!我一听,顿时站了起来。我说这位子我可不能坐啊,我要对它先鞠躬致敬才能坐啊!说着,我对着那空桌椅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束老见状有些动情,他说,可惜赵老已经去了,我跟他在一个办公室里办报,几十年啊,现在只留下我一个人了。
  话题就从赵老说开了。束老说,“赵老比我大10岁,新民晚报复刊是1982年,当时他73岁,我63岁,都是白发老人了。好时光都被耽误了,可是我们在一起办晚报这段时间,他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我说这也是我最难忘的。别人常常奇怪,说,你们俩,一个社长一个总编,合用一间办公室,这很少见。我说,我们俩,一个司令,一个政委,合二为一,密不可分。我那时还担任晚报的党组书记,所以赵老有时开玩笑说我是政委。现在,赵老过世了,我也离休了,可是报社把这间办公室一直留着,我差不多天天都要来坐一坐,有事情就说事情,没事情就安静地在这儿坐坐,就像赵老还在世时一样……”
  我坐在赵老的位子上,默默地倾听着束老平静的述说,时空仿佛在某个瞬间凝固了一一那是在遥远的天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记者每天都在他们心血凝成的版面里,探寻着汲取着憧憬着真正的报人气质和文人风骨。而这一切,如今就摆在我的面前,在这两张普普通通的办公桌上。我对束老说,今天来到这间办公室,我有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束老说,我上次就看出来了,你对林放先生有种特殊的感情。所以,我特意要带你来这里坐一坐。说着,束老从林放先生的书桌抽屉里取出一本书,我一看,那是林放先生的杂文集《未晚谈》。束老说,这是赵老的书,他不在了,我替他送一本给你吧!说着,他在书的扉页上题写了几行小字:“侯军同志十分尊崇林放先生,惜不可再见。代赠此书,作为永念。束纫秋1995年十月卅日,于赵老生前办公室。”
  如今,林放先生和束纫秋先生均已驾鹤西游(束老于今年3月辞世),我珍藏的这本《未晚谈》便成了凝结着两位老报人心血与友情的实证,或许这也是将两位老报人“合璧”于一册的存世孤本了。
其他文献
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而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市场的不断完善,使他们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企业竞争;加入WTO,带来了全球化经济的冲击,生存的举步为艰让他们感到茫然。正是认识到这种危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著名教授张维迎先生在许多经济论坛上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本书收集了其近几年与之相关的17篇讲演及8篇文章,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不可多得的理论读物。  
“有几年,纳米金属领域已死的说法非常流行。很多人认为纳米结构在金属中不稳定,但卢柯院士始终不放弃,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最近卢柯团队发表了第15篇《科学》论文,其团队成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李秀艳研究员表示,此次再发《科学》和卢院士在逆境中依然坚定方向密不可分。  相关论文以《用Schwarz晶体结构抑制过饱和Al-Mg合金中的原子扩散》为题正式面世,该成果攻克了高温下金属中高原
麻省理工校友企业已经开始设计方便回收再利用的电池  玩具车里的电池 “没电” 了之后,先别着急扔,放到遥控器、挂钟里,还能再用很长一段时间。电动汽车里的动力电池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由于续航里程的要求,当车载动力电池的容量下降到只有原先容量的 80% 的时候,就不得不报废了。但用在电车上虽然不行,能不能在其他要求相对低一点的领域继续“发挥余热” 呢?  这便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梯级利用” 的概念。麻
美国官方启用号称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Perlmutter将协助拼装迄今最大的宇宙三维地图  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而暗能量(Dark energy)正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暗能量在宇宙中十分稀薄,几乎不会给地球带来任何影响。正因此,人类很难通过在地球上建立的实验室中‘捕捉’到暗能量。”  启用的Pedmutter超级计算机,正是为了捕捉暗能量,它隶属于美国国家能源研究科学计算中心(NERs
去年《藏獒》面世的时候,很多读者说它是借了一本当时十分畅销的写狼的小说的风,还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关于獒文化和狼文化的争论。其实,不管是獒文化还是狼文化的拥护者,他们崇尚的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只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载体——獒和狼来承载了这种精神。而《藏獒2》似乎正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  《藏獒2》无疑是比《藏獒》更惨烈的。小说以35万字的篇幅只描述了一场雪灾,若仅以此论,作品的内容似乎显得单薄了些,然而读
拿到《走近甲骨学大师董作宾》这本书,一看封面,就感觉很亲切。董作宾先生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出身寒微,“深知稼穑艰难与生活的困苦,逐步养成了为人忠厚与勤劳刻苦的性格。”他有着坚韧执著,刻苦自励的精神。  他是一代甲骨学大师,闻名中外。  董作宾先生(1895-1963),河南南阳人。他早期的安阳殷墟调查之行。促成了历时十年之久的十五次大规模的殷墟科学发掘工作,这一世界考古学史上的
由《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近日出炉,共选出百部华文小说。此次评选范围广、价值高,覆盖纯文学类及非文学类作品,颇具参考价值。百部世纪小说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台湾小说占1/4多,香港作家的作品占10部。鲁迅名著《呐喊》高踞榜首,为世纪之冠。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列前十名。上榜的前10部小说,大多数属于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堪称中国现
丛书名:中国乡存丛书  作者:黄孝纪著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书号:978-7-219-11051-5  定价:52.80元  图书类型:散文/文学  ●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系列,为乡土中国留存一份记忆,致敬农耕文明。  ●农事是人类参与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活美学,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大地艺术。  ●作品多次入选各地初,高中语文试题,可作为中学语文备考参考图书。  编辑推荐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陈平原先生关于北京和北大的历史、文化随笔计35题,依主题分为三辑:“关于城”是从历史记忆、旅游资源、文学想象等多种角度进入北京的春夏秋冬、前世今生;“关于人”讲述自己旅食京华的心路历程;“关于书”则是游走北京书肆冷摊访书淘书的经验,以书架起城与人的结缘。作者虽然是岭南人,但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     1980年代的北京,市民生活
英国王室枝繁叶茂,葫芦娃们扎堆过生日。哈里梅根晒出儿子照片庆生:阿奇两岁啦。  在他家超大花园拍摄,这个后背说哪个小朋友都行啊……还跟着一句话:亲们!在阿奇生日之际,请为贫困地区疫苗捐款!  哈里梅根越来越谨慎,有朋友到他家玩,分享孩子们玩耍照片立马被通知删掉,不过还是被截了图,看得出阿奇长得太像爸爸哈里。  最近小报还拍到梅根送阿奇上托班,小阿奇白嫩可爱。  拉近看,梅根肚子大得快生了,他们在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