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拜杜法案》是激励还是误导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
  [作者简介]窦海元(1990),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教育史。[摘要]《拜杜法案》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由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的归属权,根据乔纳森·科爾所倡导的研究型大学核心价值观,重新审视《拜杜法案》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理念带来的影响,分析该法案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产生的激励效果及对大学核心价值观造成的冲击,针对该法案带来的不良影响,总结发展经验,以期高校管理者能规避误导,守住高校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拜杜法案;大学理念;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8)02000103《拜杜法案》随着美国大学核心理念的变迁而诞生,其主旨在于促进美国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拜杜法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高校技术转移及其为我国建立相应法律制度的借鉴等方面。但事实上,《拜杜法案》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乔纳森·科尔的《大学之道——美国名校的崛起、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须保护的理由》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总结,并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成就美国研究型大学杰出地位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比可发现我国大学在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的不足。转型期的中国大学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价值,明确自身定位,坚守大学传统。
  1美国大学理念的历史变迁及乔纳森·科尔的大学之道1.1美国大学理念的历史变迁
  早期的美国大学深受英国影响,校园里弥漫着剑桥、牛津似的古典气息。在那里,学者们信奉约翰·亨利·纽曼的理想,关注大学的教学使命。19世纪,美国人将目光转移到德国,此时的德国是高等教育最强的国家,德国大学关注大学的研究职能和纯理性的探索。借鉴德国大学模式,美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于1876年招生。该校的首任校长丹尼尔·科伊特·吉尔曼将研究的精神注入美国高等教育的血液。随后,研究型大学推动了新的发现,科学主义成为时尚。但在那个时代,研究者们关注的是基础研究对于知识的增长带来的贡献,而不是它的实用价值,更不屑与产业界为伍。人们开始批判大学所做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1862年,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签署通过了由议员加斯汀·莫雷尔提出的《赠与土地设立学院以促进农业和机械制造工艺在各州和准州发展的法案》,即《莫雷尔法案》。“该法案允许国会无偿赠与联邦所有的土地给各州,藉此资助它们设立以应用教育为核心的农工学院,发展农业与机械制造工艺。”[1]自此,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开始与社会互动,服务社会成为其重要的职能。
  1.2乔纳森·科尔的大学之道
  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15年之久的乔纳森·科尔在他的《大学之道——美国名校的崛起、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须保护的理由》一书中,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以下12个要点:(1)普遍主义,即任人唯贤;(2)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3)创造新知识,即探索精神,支持新知识的创造;(4)思想的自由公开传播;(5)无私利性,即要求大学个体不能直接从其思想中获利;(6)自由探索与学术自由;(7)国际共同体,即知识、思想的交流没有国界;(8)同行评议制度;(9)为“共同”利益工作,即增进社会福利;(10)权威治校;(11)学术传承,即教育与培养下一代学生;(12)学术共同体的活力,即聘用和挖掘有才华的年轻学者和科学家。以上便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捍卫和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在其大学内部形成了强大的遵守这些公认的行为准则的气氛。乔纳森·科尔认为,核心价值观是真正成就美国研究型大学杰出地位的必须条件。
  窦海元 再回首:《拜杜法案》是激励还是误导
  2《拜杜法案》的诞生及影响
  2.1《拜杜法案》诞生的背景
  创造新知识造福于公共福利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使命,而开创性的发现需要资金的支持,于是联邦政府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联邦政府资助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研究、探索新发现,其专利权归联邦政府所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制约了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再加上繁琐的法律规定,企业也很难从政府手中拿到专利转让权从而应用科研成果。极低的科研转化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来自日本、德国的挑战。虽然没有人会质疑美国的科研实力(这一时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便可以证明),但是美国的科技优势并没有成为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原因便是美国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上的制度激励。认识到这一制度缺陷之后,美国政府开始采取行动,以期改变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1980年12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由议员伯奇·拜耶(Birch Bayh)和罗伯特·杜尔(Robert Dole)联合提出的《专利和商标法修正案》,即《拜杜法案》。《拜杜法案》规定:“由联邦资助的发明,其知识产权归发明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所有。”在此之前,“大学由联邦资助的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归联邦政府;现在,这种知识产权归大学所有。”[2]
  2.2《拜杜法案》产生的影响
  1) 积极影响。《拜杜法案》的出台极大地鼓励了大学的科学研究,大学可以就新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并将专利授予有兴趣将这一成果进行开发应用并推向市场的企业。大学向企业收取专利转让费,并将这笔收入应用到进一步的科研和教学当中。受到《拜杜法案》的鼓励,美国大学的专利数增长飞速,“从1980年的246件增加到2000年的3 109件”[3],且科研转化率极高,推动了经济、医疗水平和公共福利等的增长。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将《拜杜法案》评价为“美国国会在过去半个世纪中通过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4]。不可否认,“《拜杜法案》是激励型法的典范。”[5]它的颁布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尤其是在医疗方面的发现对减轻痛苦和挽救生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工程和计算机方面的发现催生出了新的产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新产业的建立,又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使某些高校更具竞争力。   2) 消极影响。在《拜杜法案》颁布的30多年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提出质疑,认为它误导了美国大学的走向,破坏了思想公开自由传播、无私利性、自由探索与学术自由等被人们推崇的大学理念。甚至有人批评说:“大学不再是学术研究的圣地,而只是公司研究的实验室。”[6]
  美国早期的研究型大学关注的是纯科学研究,学者们基于自身的兴趣进行研究,而不考虑该项研究可能带来的利益。大学教授不会因其从事的研究活动而增加收入,其回报只是同行的认可、更高的声望,可能还有晋升。“科学家和工程师从出售自己的想法获利这一概念显然有悖于传统的科学规范。”[2]《拜杜法案》的出台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应用型研究并从中获利。虽然《拜杜法案》的初衷并非是想让大学蒙上“铜臭味”,但是其“在立法之时似乎低估了个人经济利益对高校科研人员心理上的影响以及产生的不良后果”[7]。《拜杜法案》允许大学基于其拥有的知识产权赞助初创公司,并在公司中持股。科研人员可能出于个人经济利益的考虑,忽视了其他科研和教学任务,还有可能在决定学习和研究什么的问题上误导研究生,围绕具有潜在商业价值回报的问题设计学生的研究兴趣。其实“无私利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大学核心价值观之一,有的人觉得大学教授能够在“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之间做出平衡。可是当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不知大学教授的判断是否还能保持客观?当然,大学教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基于其做出的貢献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属情理之中,然而人们反对的是只考虑一己私利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谁也不敢保证这样的人不会在大学中出现。私欲的满足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正是大学与其他营利性机构的不同。否则,大学与企业又有何区别?其次,美国的大学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公开交流思想的圣地,在那里大家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后继的研究和其他相关研究。而《拜杜法案》的出台鼓励大学就自己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特别是独占专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大学思想自由公开传播的传统。研究发现,部分学者在完成商业转化之前,推迟发表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共同”利益工作一直是美国高校秉持的理念,大学十分重视生产可以造福广大社会的知识,毫无疑问,推迟发表研究成果的做法背离了这一理念。大学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企业对其开发、生产相关产品。为了获取利益,抬高物价是企业的惯用伎俩,尤其是在医药领域的相关研究中经常出现此类问题。拥有专利权的企业还有可能对其产品进行垄断,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带来的最终结果是公众福利没有增加,反而还要为此承受更大的经济负担。此外,《拜杜法案》还助长了商业化对美国大学的侵蚀,现在的美国大学似乎离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科研人员以入股方式进行利益分配,有些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直接将科研成果转让给自己所在的企业而不上报高校,占用学校资源,学生为其出于商业利益考虑的研究劳力,这样的做法难免有些过分。
  3审视大学核心价值观,坚守大学传统
  面对一系列的质疑和拷问,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拜杜法案》确实给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带来了激励,但同时也产生了误导。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拜杜法案》的颁布确实起到了激励的作用,美国高校专利数量的不断飙升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但是,《拜杜法案》的通过使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方向向应用型研究倾斜,基础研究受到冷落,甚至“无人问津”。需要警惕的是,高校作为一种研究性机构,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该以增进知识、学术研究、培养人才为首要目的。正如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一书中所言:“大学只能有限地服务社会。”《拜杜法案》授予大学自行制定内部收入分配政策的权力,除了奖励发明人及其所在的研究机构外,剩余部分的收入应该再次投资大学的教育和科研使命,特别是关注那些不太可能获得专利的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学管理者协调不合理的科研收入分配所造成的问题,如大学管理者可以引入机制使冲突透明化并制裁学术不端等违反道德的行为。“大学领导者鼓励创业行为是一回事;以牺牲研究质量或侵蚀核心价值观为代价来鼓励则是另一回事。”[2]虽然,美国大学的管理者、教师和研究生支持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并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操守,但是只要有少数例外存在,就必须提高警惕,确保大学共同体的全部成员遵守这些理想行为的承诺。
  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转型期,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之一,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学》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清朝末年,落后的政治制度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随战争一起进来的还有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文化自卑开始萌芽。在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次交锋之后,现代人基本上形成了客观理性的文化观,即辨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但是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对高校价值观影响颇深。个人主义可表现为尊重个性、尊重主体,也可表现为自私性与功利性,而后者与中国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不符。面对高校功利性问题,人们应该真正发挥我国大学传统、高校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使高校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成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在应用型研究与基础研究失衡的情况下,高校管理者应该看到基础研究的长远利益,做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协调。做好制度安排,使科研成果的收入得到合理的分配,并使收入分配透明化。每个大学都有各自的办学传统和优势学科,大学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先进与迎合市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虽然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只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一个表现,大学应始终致力于完成增进知识、学术研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邵慧峰.从“康斯威星理念”到《拜杜法案》——美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思想的法律化进程[J].文化学刊,2014(9):130135.   [2] 喬纳森·R·科尔.大学之道[M].冯国平,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3] 李晓秋.美国《拜杜法案》的重思与变革[J].知识产权,2009(5):9096.
  [4] 单美玉,李彩霞,王戴尊,等.《拜杜法案》对美国大学基础研究的影响[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11):576579.
  [5] 付子堂,孟甜甜.激励型法的学理探究——以美国《拜杜法案》为切入点[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6066.
  [6] 张立娟.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7] 岳林,唐素琴.对美国《拜杜法案》与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再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0):1012.
  Looking back again: Bayhdole Act is incentive or misleading
  —Analysis based on Jonathan R Cole 《the Great American University—
  its rise to preeminence,its indispensable national role,why it must be protected》
  Dou Haiyua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Kunming,Yunnan, 650500,China)
  AbstractThe Bayhdole Act play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t has changed the ownership of federallyfunded scientific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core values of research university advocated by Jonathan Col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impact of the Bayhdole Act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act on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valuates the impact on the core values of the university. Analyzing the adverse impact of the act and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can help college administrators avoiding misleading and holding the core values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Bayhdole Act; ideas of university; core values
其他文献
学校的光荣榜上,苏笛和罗一明的照片与名字并排列在第一行。他们俩同时考入北方的那所著名学府,苏笛学外贸,罗一明学计算机。照片都是侧着身照的,苏笛后来想起来,就像两个老朋友脸对着脸在亲密地交谈。虽说在同一所中学念完高中,苏笛却从没见过他。苏笛的父母主动打电话询问罗一明什么时候动身,言语里充满着女儿有了罗一明的照顾就放了心的喜悦。  正真的见面是在火车站,苏笛在众多送行的人中还是很快就找到了照片上的那个
那时正是少年,我们村南一直到松花江边上,是一大片草甸,南北有近十公里,东西则望不到边际。甸中沼泽密布杂草茂盛,各种野生动物活动于其间,而最令我们难忘和恐惧的,就是狼了。    第一次遇见狼,是和老叔在甸子上过夜。正是秋天,我们在那里打草,晚了就住在小窝棚里。那夜月华如练,躺在窝棚里的干草上,心就开始一阵阵地不安。无边无际的蛙声充盈于耳间,忽然就在某个瞬间,蛙声顿止。我和老叔一下子紧张起来,随手抄起
一个女人,从少女开始就经历不幸,先是高考落榜,再是遇人不淑,打工路上被骗失身,然后初恋失败,嫁人后没几年就离了婚。似乎所有的不幸全让她赶上了。于是她不想活了,她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告别这个世界,她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最后一个电话,她打到了一个心理咨询热线,她质问,为什么,所有的幸福与我无关?主持人是个美丽善良的女人,她说,能把你的故事告诉我吗?那时她觉得她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告别了,
闲言    1  早晨,她穿着丝睡衣,盘坐在阳台藤椅里看美国女画家欧姬芙的传记。窗台上的兰花草伸出了浅褐色的狭长骨朵,其中之一轻轻地但坚决地开启了白色的花瓣,花瓣的绽开吓得花儿一颤,然后是无限的幽静。  她通过一道玻璃拉门可以看到厨台上蓝色的火苗,上面一只不锈钢锅里煮了一碗面。  欧姬芙在幽灵牧场和阿必Q的家之间散步,新墨西哥坚硬的红色岩石、沙漠、泥屋、风,欧姬芙画的女人性器样的鸢尾花淡蓝、浅紫地
文·【美】丹尼艾尔·布鲁斯    题记:  半瓶水,究竟是半瓶满,还是半瓶空呢?是乐观,还是悲观呢?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怎样看。   ——译者    我愿意这样想,自己是个正常人。可是,我却不是。我愿意这样想,自己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可是,我却不能这样做。我记得自己还是个瘦小机灵的6岁顽童时,才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那是我第一次在公共场所癫痫病发作,而且是在我上学的学校,在我上课的教室里,在我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B-a/2013/01/039);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880034)  \[作者简介\]  金久仁(1981),男,安徽和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  \[摘要\]  作为一个相对性概念,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具有时代性。自199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
当安妮·麦克多纳得知她刚刚出生的小女儿玛丽洛不仅患有唐氏综合症,而且在心脏上还有一个洞,几乎根本无法成活时,她不禁为一个小小的生命即将逝去而悲痛不已。  可是,31年后的今天,在玛丽洛和49岁同样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彼得·沃德的婚礼上,安妮认识到女儿不仅仅战胜了生活中种种的艰辛,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而且她的生活可以说就是一个奇迹。安妮说:“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是不落泪的。所有的人都哭了,包
山路很不好走,但是庞宪却很开心,因为每走一步,他都会发现新奇的植物,还能看到漂亮的小鸟。  “宪儿,快来看,黄精已经开花了。”不远处传来李时珍的声音,庞宪听到后连忙朝师父跑去:“师父,在哪儿呢?我还从来没看到过黄精开花呢。”他一边跑一边说,差点就跌倒了。  “你慢点儿,黄精又不会跑,你急什么。”李时珍扶住小徒弟,嗔怪道,然后指向一株植物,告诉他,“看这白色的花朵,就是黄精的花。”  庞宪仔细看过去
我家光景艰难,数着米粒煮粥,派我们小孩子到处搂草烧饭,所以我娘老爱发脾气,一说话三瞪眼。她一瞪眼我就害怕,像耗子一样溜墙根,大气不敢出,只有我爹训练有素,坐在一把破了腿的椅子上抽旱烟,对我娘的嚷骂声处之泰然。渐渐地,我娘的怨气发完,拿起一摞大红纸,还有一个一个的猫样:啊,好日子开始了,要剪窗花了。   我娘是典型的农耕时代的家庭妇女,虽没赶上裹小脚,却赶上了穿大襟褂子和挽髻儿。髻儿上戴一朵剪绒花。
[摘 要]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是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两个必经教育阶段,但由于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种种不同,往往会使很多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感到种种不适应,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问题近年来也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从一个由高中向大学转型失败的典型案例着手,对高中、大学的教育衔接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揭示两阶段的教育断层现象,强调加强高中与大学沟通和对话的必要性。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