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距离完全失败只有一步之遥”。
被称为童话故乡的丹麦没有再续写精彩的童话。
2009年12月19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经过11天连夜鏖战,各国代表仅以一项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遗憾收场。对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哥本哈根协议》将是一个不可或缺开始,我们将努力在2010年尽快达成一份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协议。”
世界各主要媒体亦多表失望。英国《卫报》的标题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失败告终”;《纽约时报》认为,许多目标并未达成,富国穷国都不满意;《巴黎人报》说,哥本哈根会议的历史定位将是“一次错失的良机”。
《哥本哈根协议》了无新意
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没能给世界带来曙光。电影《2012》在看过的人心目中都留下特别的情结,它让人们看到了最不愿看到的“绝望”和冰冷的“自利”。本次会议在无休止的分歧争端中,展示的只是一个微小侧面。
围绕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到底该怎样分担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问题,全球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一是欧盟;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利益集团,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三是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
《哥本哈根协议》是三大阵营博弈的结果。从协议文本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功能在于重申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以及一系列会前即已提出的中长期目标。协议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但并未规定具体各国的减排量,只是要求各国在2010年1月底前向联合国申报减排目标;协议沿用了此前提出的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援助的中期目标,但没有规定各个国家的出资份额;协议规定未来三年,发达国家将提供30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资金,其中欧盟出资106亿美元,日本110亿美元,美国36亿美元;此外,根据协议,发展中国家需要每两年向联合国提交报告,汇报减排进展,并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监督。
显然,这样一份语焉不详且不具法律效力的协议很难取悦国际社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行动负责人吉姆?卡斯坦恩地尖锐指出,哥本哈根会议几乎是在老调重弹,经过两年的谈判,我们现在只得到了一个无力的协议,“距离完全失败只有一步之遥”。
77国集团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发达国家在本次会议上缺乏诚意大为不满。绿色和平组织全球执行干事库米?奈都批评这份协议“雄心不够且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称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工作还远没有完成。“这次失败主要是由富裕的发达国家造成的。同时,对于气候变暖,发达国家也应承担最大的历史责任。”
2020年减排目标越来越模糊
世界各国的在本次气候大会上都努力盘算自己国家的“得与失”,使得《哥本哈根协议》无法达成具有法律意义、让多数国家满意的协议,致使2020年的减排目标没有达成应有的目标,被视为一纸空文。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度减排。中国政府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此次会议上表示,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中长期行动规划要求,到2020年,发达国家至少要减排25%~40%,中国和G77要求发达国家至少减排40%,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小岛国则要求发达国家至少减排45%以上。因为发展中国家首先是要发展,要有发展与排放的空间,发达国家必须给发展中国家将来的发展和排放腾出更多的空间。
不过,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作出的口头承诺仍远远不够,在减排问题上态度比较积极的欧盟的中期减排目标也只有30%,而且还表示不是无条件的。美国方面,总统奥巴马的承诺估计也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与1990年的基准相比,则更加低。加拿大方面,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作出任何承诺。就目前发达国家所作的承诺而言,作为一个整体,离到2020年减排25%的最低目标仍然有距离。
倒是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没有到位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减排行动。印度、巴西等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也都相继提出了国内减排的目标。中国政府更是负责任的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中国在1990-2005年间,单位GDP的能耗降低了47%。
世界或将面临大规模气候移民
“气候移民”的话题在此次气候会议已被强大的“争端”淹没。或许人们只把它当做猜测,或当做“一种说法”。但真是这样吗?国际移民组织(IOM)告诫说,“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已在全球范围引发迁徙或转移,世界必须为因发的移民群大规模增加作好准备。”发出声音的这一天是12月18日,是气候首脑会议的最后一天发,也是国际移民日。
IOM负责人威廉?莱西?斯温说,专家们仍在苦苦估算全球因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而选择或被迫背井离乡的人数。来自亚洲、非洲、中美洲和拉西美洲战乱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也将会对发达国家机构重大挑战。
往前推半年,也就是2009年6月1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二轮联合国气候变化条约谈判上,来自国际关怀组织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共同进行的一份研究报告《寻找避难所:绘制气候变化导致人类迁移和重置的影响》称,全球变暖将使人们不得不离开原有的家园,并将导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到2050年将有2亿人口因为环境压力而不得不进行迁移,而有些预测的数字则高达7亿人口。
对这一现象,民间相关科学研究机构已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联合国大学的可可?华纳说,上述报告的研究者对23个国家的2000多位移民进行了移民目的调查,结果十分清楚地传达了一个信息,即环境压力已经成为人们迁移的主要原因,而且它将成为“未来的一个大趋势”。
在这份报告中,研究者分别对大河三角洲居民、沙漠居民以及岛国居民进行了研究。这些地区的居民分别会遭受到冰川融化、日益干旱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甚至会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整个国家。该报告说,如果海平面上升两米,就会有40个岛国全部或部分消失。在印度洋中由1200个珊瑚环礁构成的马尔代夫已经计划放弃一些岛屿,并在另一些岛屿上建设防御工事。而且,该国已经很有可能要将所有30万人口迁移到另外的国家。同时,喜马拉雅山脉融化的冰川引发频繁的洪水,并危及到恒河、湄公河、长江和黄河河谷。这些地区共有14亿人口,占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将近1/4的人口。报告说,当季节性冰川径流不再流入这些河流中时,又会出现干旱。在墨西哥和中美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干旱和飓风就已经导致人口迁移的现象发生,而且这种情况还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本次大会结束时,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广场上等比例大小的北极熊冰雕早已融化,铜制的骨架暴露在街道上,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冰雕已消失,永久地离开人们的视线。
被称为童话故乡的丹麦没有再续写精彩的童话。
2009年12月19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经过11天连夜鏖战,各国代表仅以一项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遗憾收场。对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哥本哈根协议》将是一个不可或缺开始,我们将努力在2010年尽快达成一份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协议。”
世界各主要媒体亦多表失望。英国《卫报》的标题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失败告终”;《纽约时报》认为,许多目标并未达成,富国穷国都不满意;《巴黎人报》说,哥本哈根会议的历史定位将是“一次错失的良机”。
《哥本哈根协议》了无新意
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没能给世界带来曙光。电影《2012》在看过的人心目中都留下特别的情结,它让人们看到了最不愿看到的“绝望”和冰冷的“自利”。本次会议在无休止的分歧争端中,展示的只是一个微小侧面。
围绕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到底该怎样分担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问题,全球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一是欧盟;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利益集团,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三是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
《哥本哈根协议》是三大阵营博弈的结果。从协议文本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功能在于重申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以及一系列会前即已提出的中长期目标。协议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但并未规定具体各国的减排量,只是要求各国在2010年1月底前向联合国申报减排目标;协议沿用了此前提出的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援助的中期目标,但没有规定各个国家的出资份额;协议规定未来三年,发达国家将提供30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资金,其中欧盟出资106亿美元,日本110亿美元,美国36亿美元;此外,根据协议,发展中国家需要每两年向联合国提交报告,汇报减排进展,并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监督。
显然,这样一份语焉不详且不具法律效力的协议很难取悦国际社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行动负责人吉姆?卡斯坦恩地尖锐指出,哥本哈根会议几乎是在老调重弹,经过两年的谈判,我们现在只得到了一个无力的协议,“距离完全失败只有一步之遥”。
77国集团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发达国家在本次会议上缺乏诚意大为不满。绿色和平组织全球执行干事库米?奈都批评这份协议“雄心不够且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称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工作还远没有完成。“这次失败主要是由富裕的发达国家造成的。同时,对于气候变暖,发达国家也应承担最大的历史责任。”
2020年减排目标越来越模糊
世界各国的在本次气候大会上都努力盘算自己国家的“得与失”,使得《哥本哈根协议》无法达成具有法律意义、让多数国家满意的协议,致使2020年的减排目标没有达成应有的目标,被视为一纸空文。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度减排。中国政府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此次会议上表示,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中长期行动规划要求,到2020年,发达国家至少要减排25%~40%,中国和G77要求发达国家至少减排40%,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小岛国则要求发达国家至少减排45%以上。因为发展中国家首先是要发展,要有发展与排放的空间,发达国家必须给发展中国家将来的发展和排放腾出更多的空间。
不过,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作出的口头承诺仍远远不够,在减排问题上态度比较积极的欧盟的中期减排目标也只有30%,而且还表示不是无条件的。美国方面,总统奥巴马的承诺估计也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与1990年的基准相比,则更加低。加拿大方面,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作出任何承诺。就目前发达国家所作的承诺而言,作为一个整体,离到2020年减排25%的最低目标仍然有距离。
倒是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没有到位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减排行动。印度、巴西等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也都相继提出了国内减排的目标。中国政府更是负责任的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中国在1990-2005年间,单位GDP的能耗降低了47%。
世界或将面临大规模气候移民
“气候移民”的话题在此次气候会议已被强大的“争端”淹没。或许人们只把它当做猜测,或当做“一种说法”。但真是这样吗?国际移民组织(IOM)告诫说,“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已在全球范围引发迁徙或转移,世界必须为因发的移民群大规模增加作好准备。”发出声音的这一天是12月18日,是气候首脑会议的最后一天发,也是国际移民日。
IOM负责人威廉?莱西?斯温说,专家们仍在苦苦估算全球因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而选择或被迫背井离乡的人数。来自亚洲、非洲、中美洲和拉西美洲战乱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也将会对发达国家机构重大挑战。
往前推半年,也就是2009年6月1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二轮联合国气候变化条约谈判上,来自国际关怀组织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共同进行的一份研究报告《寻找避难所:绘制气候变化导致人类迁移和重置的影响》称,全球变暖将使人们不得不离开原有的家园,并将导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到2050年将有2亿人口因为环境压力而不得不进行迁移,而有些预测的数字则高达7亿人口。
对这一现象,民间相关科学研究机构已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联合国大学的可可?华纳说,上述报告的研究者对23个国家的2000多位移民进行了移民目的调查,结果十分清楚地传达了一个信息,即环境压力已经成为人们迁移的主要原因,而且它将成为“未来的一个大趋势”。
在这份报告中,研究者分别对大河三角洲居民、沙漠居民以及岛国居民进行了研究。这些地区的居民分别会遭受到冰川融化、日益干旱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甚至会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整个国家。该报告说,如果海平面上升两米,就会有40个岛国全部或部分消失。在印度洋中由1200个珊瑚环礁构成的马尔代夫已经计划放弃一些岛屿,并在另一些岛屿上建设防御工事。而且,该国已经很有可能要将所有30万人口迁移到另外的国家。同时,喜马拉雅山脉融化的冰川引发频繁的洪水,并危及到恒河、湄公河、长江和黄河河谷。这些地区共有14亿人口,占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将近1/4的人口。报告说,当季节性冰川径流不再流入这些河流中时,又会出现干旱。在墨西哥和中美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干旱和飓风就已经导致人口迁移的现象发生,而且这种情况还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本次大会结束时,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广场上等比例大小的北极熊冰雕早已融化,铜制的骨架暴露在街道上,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冰雕已消失,永久地离开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