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仰迷失的“六面魔方”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原因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集体,忽视个人。的确,“公而忘私”和“国而忘家”等集体主义精神,造就了一批批光照日月、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但在社会发展转型和个人自由与权利要求的相互冲突下,我们在更多地强调个人义务的同时,却忽视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从而导致道德信仰的迷失。
  
  文化原因
  “重礼治、重道德、讲信义”的传统文化,使得人们缺少契约观念和法制意识。在经济浪潮的冲击及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共同遵循的社会伦理规范渐渐失去了约束力,而与市场经济匹配的道德理念尚未确立起来,更没有植入人们的心灵。因此,传统的优良道德不再受到推崇,新的道德规范也不被认可,社会道德信仰陷入迷失浪潮。大环境下,青少年首当其冲。
  
  社会原因
  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影响,即善因结的却是恶果。它使道德主体对道德行为失去信心,造成相当一部分人的道德冷漠或麻木不仁,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很难作出善恶判断。
  此外,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通过炒作形成了不良的社会导向。在我们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中,大批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游戏等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
  
  学校原因
  在教育功利化思维主导下,学校德育教育不完善。环环相扣的功利化目标指引着学生的成长方向:学习→考高分→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获取高收入……为确保学生“不跑偏”,又设置种种压力与竞争机制,引导学生朝着所谓的成功境界冲刺。在小学一年级出现的“差生戴绿领巾”,就是这一功利化目标指引下举起的一次教鞭。而理应作为道德信仰教育的学校德育,却忽视了对道德的层次性研究。
  小学进行的是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到了高中乃至大学才进行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教育。这导致少年儿童无法理解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远大和崇高,而我们青年学生却对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不屑注重,造成道德信仰的缺失。
  在学校,老师热衷于告诉我们“应该”或“不应该”,总忽视了支撑道德的精神动力和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导致我们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难免形成排斥道德目标的心理。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大社会里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我们解决现实的道德实践和精神信仰问题,而非书面的道德认知和信仰灌输。
  另外,一些德育教师的教案几年如一,课堂教学毫无新意;德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有的教师甚至“其身不正”。在“学术腐败”、“功夫校长”等负面新闻的充斥下,我们学生只会在道德信仰迷失的阴霾中更加举步维艰。
  
  家庭原因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对我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确立具有启蒙作用。家长过于重视智育,忽视了道德信念、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教育,会导致子女在道德发展、心理素质等方面不尽如人意。
  广大农村家庭还面临着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教育出现断档的问题,子女的家庭教育有赖于爷爷奶奶,由于代沟或祖辈的溺爱,孩子极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思想,缺乏社会责任感。“学生打球被砍死”就是一个家长溺爱孩子的反面教材。
  
  自身原因
  一方面,我们中的部分学生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要求比较高,而对自己要求比较低;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什么,很少考虑我为别人、为父母、为社会做什么。另一方面,年轻的我们思想活跃,善于接纳新事物,但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社会阅历不深,道德评判能力不强,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因而比较容易将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如不正之风、分配不公等,导致道德信仰的迷失。
  
  链接
  差生戴绿领巾
  2011年10月,西安市一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如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但学校解释这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外地学校的做法。然而,据了解,上海、北京等地方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本来不是同一事物,这些做法已经被叫停。
  学术腐败
  据媒体报道,论文买卖早已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条。任何专业、行业的论文都能写,写手都是高校老师——教授、副教授。导师布置学生给有需要的人制造“假”论文,这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学术腐败丑剧的劲爆上演,似乎已经没了“限制级”可言。
  
  ①“功夫校长”
  2011年10月5日,有网友在枣强吧发帖称:“枣强五中校长暴打学生!揪头发,用脚踹!”并上传了一段视频。视频发出后,迅速引发大量转播,后证实打人者是枣强五中初中部副校长张新成(目前已被免职),他也被网友戏称为“功夫校长”。
  ②“学生打球被砍死”
  2011年10月8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吴某在与同学打篮球时,与学生郝某发生肢体冲突,后双方撕扯打斗。在扭打过程中郝某眼角受伤,遂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求援。郝某父亲郝生山到达现场后,打电话纠集多人来到现场,对吴某及其同学进行殴打,吴某被砍成重伤送至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结语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说过,“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平庸的恶容易发展为残暴的恶,却极易为人忽略。迷失的道德信仰又何尝不是一种平庸的恶呢?站在迷失的边缘,我们看到在青少年道德信仰建设这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上,已有德育工作者在优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环境,努力构建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教育。作为该项工程的主角,我们是该好好想想如何强化内心扬善去恶的信念,走出迷失的大潮了。
其他文献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随着分省命题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今的作文命题可谓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且语文卷中的作文试题大有加大分值的趋势(2011年江苏、上海高考作文均为70分,江西作文一大一小共65分)。  古人有文无定“法”之说,但并不等于说文无“法”。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应该有一套独特的写作之“法”,是有“法”可循的。其实,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种命题题型,都只不过是题型变化而已,最终的写
期刊
【文题呈现】  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的广佛五金城,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面包车随即逃逸,随后开过的另一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开了过去。随后7分钟内,从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都冷眼漠视,未施援手。几天后,小悦悦不幸去世。此事引发网友热议。以下是部分网友的言论:  “苍天啊,正义和善良已经全面溃败了吗?”(作家)  “如果对倒地老人是扶还是不扶都已成为一
期刊
《不下带编》是清代浙江山阴文人金埴记录自身见闻的一部书,其卷一曾如此记载张清恪:“仪封张清恪公孝先伯行,贞操亮节,宇内首推。其抚吴也,使院萧然,即一几一榻,禁向民间借办。虽屡乏所需,而安之若素。”一几一榻而安之若素,这当然是张清恪为官的清廉,但更深沉的则是他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淡泊、泰然,优雅从容到无以复加。从此,世人便以“安之若素”来形容在艰难或反常境遇中的安然人格。  欲者不多,与者忘少  
期刊
常常有同学这样问:老师,写议论文时举例子为何非要对例子进行分析?  因为“举例论证”也是一种说理方式。这涉及“好的论证和坏的论证”的问题。很多同学在写议论类文章时只是罗列事例,把需要论证的观点当成了无需论证的结论而仅在现象层面去说明“观点就是观点”,从而无法让读者明白“为何观点是正确的”,使文章的说服力变弱。  我们经常说“摆事实,讲道理”,在这里,事实与道理应该是有机的联合的。把事实摆出来,表明
期刊
作者简介:邹颖,1996年2月出生于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曾获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一等奖、平果县新安初中“尊师杯”作文竞赛一等奖、百色祈福高中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承载着悠悠五千年文明历练的精华,身披着星月光华装点的旗袍风采,你从远方走来,你从云间飘落,高贵典雅得好似坠落凡间的仙子,没有谁不为你的美丽所折服,没有谁不为你的高贵而倾倒!  你有一个动听的名字——中华文化!你如此深沉,如此端
期刊
【主题导入】  2010年6月24日,万众瞩目的第4代iPhone正式在几个欧美国家开售。一如以前,“苹果迷”纷纷排长队抢购。创办35年来,苹果公司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电子商业圈的奇迹,这一切都离不开前CEO乔布斯不屈不挠的执著精神。“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被认为是乔布斯最执著的人生忠告,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题目即是“找到并执著于自己喜爱的事情”。以iPhone为例,当乔布斯在董事会上宣布
期刊
【主题导入】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我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
期刊
在距江西省吉安县永丰县城70公里的沙溪泷冈,西阳宫孤独地站立在磨盘山的山坡上,至今已近千年。西阳宫右侧是泷冈书院,左侧是欧阳文忠公祠,公祠旁有被历代文史学家称誉为与唐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清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称为“千古至文”的《泷冈阡表》碑亭。有一个没有名字的郑姓妇女安葬在此,她的面容早已在历史的河流中模糊。  这个没有名字的郑姓女人,是欧阳修的母亲。《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安葬好母亲后开始写作的
期刊
染指岁月,白驹过隙,2012年遽然过半。“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评选候选人物的展示,也会在本期告一段落。2011年,有寒冷、有难过、有无奈、有泪水,但更多的还是阳光般的温暖。回转2011年的时间轴,你会发现那一颗颗充满爱的心,早已把满满感动在人间传递。    1月重庆。  2011年1月1日,寒风扑面,而挑夫郑定祥却用他坚守的赤诚,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田。  故事发生在新年第一天, 58
期刊
2012年1月26日,《南方周末》刊登易中天先生的《“文化入世”与“文化航母”》,认为“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文化与文明,是历年来高考作文的重要话题之一。因此,聚焦于“文化”这个话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必须的;至少,关注文化话题,并为着今年的高考有备而来,也是必要的。  所谓“文化”与“文明”,涉及有关它们的表现、创造、行动、记忆、情感、反思,更涉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