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力咬合状态下后牙移动的口内三维扫描测量和分析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口内扫描仪定量评估正常

力咬合下后牙长轴角度变化量及牙冠特征点相对位移量,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招募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研究生志愿者15名(男性5名,女性10名,年龄22~30岁),用口内扫描仪扫描牙列,扫描获得张口状态上颌和下颌后牙表面数据(U1、L1)作为咬合前数据;嘱志愿者以正常

力咬合,扫描后牙颊侧获得颊侧咬合数据,作为配准依据。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沿上下颌后牙表面数据牙冠龈缘及近远中邻接触区绘制边界线,确定上下颌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第二磨牙的牙冠长轴、质心及近中功能尖顶点,分割上下颌后牙表面数据为单牙数据。通过单牙数据和颊侧咬合数据对应牙冠颊面共同区域,将单牙数据逐一配准至咬合数据,获得新的上下颌后牙数据(U2、L2),作为咬合后数据。以第一磨牙为基准,测量第一磨牙与邻牙间牙冠长轴夹角及质心距离,计算咬合前后变化量,以咬合后质心距离变小为负值,反之为正值。以第一磨牙牙冠表面为共同区域,分别将L1、U1配准至L2、U2,测量咬合前后第二前磨牙或第二磨牙的牙冠长轴偏转角度、质心及近中功能尖偏移量。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同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二磨牙相同测量项目间差异以及上下颌同名牙相同测量项目间差异。

结果

同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二磨牙相同测量项目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质心距离的咬合前后变化量[-0.022(0.046) mm]显著大于上颌[-0.006(0.040) mm](P<0.05)。咬合前后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冠长轴偏转角度[0.913°(0.647°)]和第二磨牙质心偏移量[0.102(0.106) mm]分别显著大于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为0.590°(0.550°)和0.074(0.060)mm](P<0.05)。

结论

咬合前后上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均可发生牙冠长轴偏转及质心偏移,下颌变化量显著大于上颌。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家庭和村庄聚集性.方法 选择2005年该病的52例监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Poisson分布和β-二项分布拟合病例在家庭中的分布,用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拟合病例在村庄中的分布.结果 病例在家庭中的分布服从β-二项分布(x2=0.25,P=0.62),尤其是在人口数较少的家庭,但不服从Poisson分布(x2=46.01,P<0.001);在村庄中的分布服从
目的 探讨检测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对尿路移行细胞癌诊断、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2001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泌尿系疾病患者525例(尿路移行细胞癌262例,非移行细胞肿瘤198例,泌尿系良性病65例),进行尿中NMP22水平检测.结果 术前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NMP22中位值为27.33 U/ml,非移行细胞肿瘤患者为7.84U/ml,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为2.64 U/m
目的 对1996-2005年云南省个旧市恶性肿瘤死亡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期为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6-2005年云南省个旧市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共计2641例),使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各年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城乡分布.结果 1996-2005年云南个旧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恶性肿瘤死亡率由1996年的53.25/10万上升至2005年70.58/10万.
目的 探讨2004至2006年预防医学各分支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受理和资助情况,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方法 对2004至2006年预防医学16个分支学科所受理的4124项面上项目和656项批准项目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2004至2006年预防医学受理面上项目分别为1082、1378、1664项,批准项目分别为199、210、247项,资助率分别为18.4%、15.2%、14.8
目的 探讨开封县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肿瘤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取自河南省开封县肿瘤登记报告办公室1988-2005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共计9543例,其中男5976例,女3567例),用世界标准人口计算每2年合并资料的标化死亡率(标化率),标化死亡率年均变化百分比用对数线性回归计算.结果 开封县居民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男性为95.09/10.万,标化率为117.41/10万;女
目的 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恶性肿瘤死亡人数,评价癌症登记处收集恶性肿瘤死亡资料的完整性.方法 收集林州市癌症登记处、民政和公安3个来源2004至2005年的恶性肿瘤死亡登记资料.用居住地址、姓名、性别、身份证编码、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变量对不同来源数据进行匹配.利用3个数据来源的对数线性泊松模型估计林州市2004至2005年实际的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结果 捕获-再捕获法估计林州市2004至2005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34岁。2 d前因体检行上腹部CT提示肝右叶占位。无腹痛腹胀、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厌油腻,胃纳可,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体征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右肝肋缘下未触肿大肝脏,右上腹无压痛,无反跳痛,余腹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及双肾区无叩痛。诊断方法上腹部CT提示:肝右叶富血供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可能性大。治疗方法行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74岁,治疗脑梗死住院期间查CT发现肝内巨块、弥漫性病灶,最大病灶约10.1 cm×7.4 cm,且合并门脉右支癌栓。症状体征体格检查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诊断方法CT检查见肝右叶低密度灶,较前增多、增大,门脉右前支显示不清,考虑肿瘤性病变。治疗方法整体评估患者病情,属于肿瘤BCLC分期C期(晚期),无外科手术指征,遂行肝癌TACE治疗。临床转归患者术前即有感染症
病史摘要患者因"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3周"入院。症状体征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皮下出血点及瘀斑。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牌肋下未触及,双侧下肢无水肿。诊断方法腹部CT示门静脉内经明显增宽,肝右叶见大小约6.4 cm×8.7 cm的团状低密度影。腹部MRI显示肝右叶占位、渐进性增强,多考虑胆管细胞癌。治疗方法行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肝细胞肝癌,中分化。术后1个月余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61岁。主因"上腹不适伴皮肤黄染6 d"入院。患者6 d前进食后出现上腹部不适,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同时发现皮肤黄染、小便色深,无皮肤瘙痒,无发热。2 d前上腹不适加重,难以进食。症状体征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无苍白,未见出血点、紫癜、瘀斑。腹软,全腹无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肿物,肝脾肋下未及,麦氏点似可及肿大胆囊。诊断方法采用腹部增强CT、上腹部增强MRI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