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虽然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如果教师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不能调动起“边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策略促进“边缘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一、合理组建小组
合理组建小组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小组的组建上,我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而定。为了使能力不同的学生共同发展,小组通常由2~3名能力强的学生、2~3名中等学生、1~2名能力弱的学生组成。同时,尽量让男女生在小组中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让男女生优势互补。
二、明确小组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争抢”和“坐等”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小组团体意识的增强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明确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在小组中设置了小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监督员、管理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如小组长可以是发言员,记录员也可以是发言员、监督员等,这些角色还要定期轮换。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基本的合作技能。
三、关注并扶持弱势学生
1 布置任务时照顾弱势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知识、能力、思维水平的差异,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教师若不能给予弱势学生特别的关注和扶持,他们就会感到被忽视、忽略。为此,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应该分层次,促进弱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使其完成他们胜任的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 在组内形成主动扶持差生的氛围。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强调整体的进步,要让学生在组内形成主动扶持差生的氛围。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抢答竞赛活动,在活动开始前,他特意强调:“我们是以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必须要等你们组所有的成员都会了,你们才能举手回答!”题目出示后,经过短暂的自主思考之后,所有小组都争先恐后地展开了“自救”——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这时,会的学生教得积极,不会的学生学得也很投入,他们都有种为了小组荣誉而努力的内驱力,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四、了解、关注、尊重“边缘学生”
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参与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的“边缘学生”,教师要了解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温暖和心理上的安全。教师要避免对他们进行消极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五、注意营造民主与合作的课堂氛围
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或者与同学相处不融洽而不愿参与课堂讨论,因此,一个民主与合作的课堂氛围对于消除“边缘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当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意见,同时对于学生回答不正确的地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指正。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多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中,有些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其中,主要是因为群体气氛不良。如有些学生喜欢独占“话语权”,也有一些学生喜欢嘲笑别人的缺点,群体中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影响到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内容或所讨论的问题很感兴趣,其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学习效果会更好。“边缘学生”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感觉所学知识枯燥,这就需要教师仔细钻研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结果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对发言的小组成员进行激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全员参与的问题。要运用有效策略,注重激趣、强化体验、有效评价、讲究调适,激励“边缘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达到互动、生成、高效的境界,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一、合理组建小组
合理组建小组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小组的组建上,我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而定。为了使能力不同的学生共同发展,小组通常由2~3名能力强的学生、2~3名中等学生、1~2名能力弱的学生组成。同时,尽量让男女生在小组中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让男女生优势互补。
二、明确小组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争抢”和“坐等”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小组团体意识的增强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明确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在小组中设置了小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监督员、管理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如小组长可以是发言员,记录员也可以是发言员、监督员等,这些角色还要定期轮换。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基本的合作技能。
三、关注并扶持弱势学生
1 布置任务时照顾弱势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知识、能力、思维水平的差异,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教师若不能给予弱势学生特别的关注和扶持,他们就会感到被忽视、忽略。为此,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应该分层次,促进弱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使其完成他们胜任的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 在组内形成主动扶持差生的氛围。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强调整体的进步,要让学生在组内形成主动扶持差生的氛围。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抢答竞赛活动,在活动开始前,他特意强调:“我们是以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必须要等你们组所有的成员都会了,你们才能举手回答!”题目出示后,经过短暂的自主思考之后,所有小组都争先恐后地展开了“自救”——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这时,会的学生教得积极,不会的学生学得也很投入,他们都有种为了小组荣誉而努力的内驱力,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四、了解、关注、尊重“边缘学生”
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参与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的“边缘学生”,教师要了解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温暖和心理上的安全。教师要避免对他们进行消极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五、注意营造民主与合作的课堂氛围
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或者与同学相处不融洽而不愿参与课堂讨论,因此,一个民主与合作的课堂氛围对于消除“边缘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当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意见,同时对于学生回答不正确的地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指正。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多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中,有些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其中,主要是因为群体气氛不良。如有些学生喜欢独占“话语权”,也有一些学生喜欢嘲笑别人的缺点,群体中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影响到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内容或所讨论的问题很感兴趣,其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学习效果会更好。“边缘学生”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感觉所学知识枯燥,这就需要教师仔细钻研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结果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对发言的小组成员进行激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全员参与的问题。要运用有效策略,注重激趣、强化体验、有效评价、讲究调适,激励“边缘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达到互动、生成、高效的境界,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