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如何产生?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care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帕默球场,一场秋季足球赛事正在进行。只见双方激烈抢球、传球,好不精彩。正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赛场的两名球员发生了肢体冲突,继而引发比赛双方大打出手,最终多名球员受伤。
  此事一出,舆论哗然,赛场斗殴事件迅速占据了美国各地体育版的头条,大众开始反思:“到底谁该为此事负责?”比赛双方都相互指责对方手段粗劣,吵得不可开交,从他们身上显然得不到正确答案。在比赛结束后不久,心理学家们采访了看过比赛的学生,这些学生们的回答让心理学家哭笑不得,由于他们都过分偏爱自己喜爱的球队,所以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出现了跟比赛双方一样的偏见。
  鸭兔错觉
  心理学家们在观察和解释这场比赛时,发现这些学生表现出了与鸭兔错觉中孩子们类似的反应。此前,实验者们用一张《鸭兔错觉图》,做了几个不同的实验。从这张鸭兔图中,既可以看到兔子,也可以看到鸭子,但需要一些努力。研究人员发现,当复活节到来时(复活节兔是复活节象征之一),更多的孩子会看到兔子,在其他时候,他们更有可能看到鸭子。
  在另一项花瓶和面孔的错觉图中,3至5岁的孩子没办法看到另外一个图片。对大一点的儿童进行测试时,三分之一能看到另外一个图像,其余人大部分在被提示这张图有歧义时,才能看到两个图像。
  那场引人争议的足球比赛以及实验中的这些的错觉图,暗示着无论是心智还不健全的小孩,还是已经有分辨复杂表象能力的学生,都很难全面地看到事情的真相。即使学生们通过努力能够更仔细地了解冲突的起因,孩子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两张图片,但人们并不太爱这么做,偏见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脑更像是个推理家
  在人的大脑结构中,有些神经元专门为大脑带来外部世界的感觉信息,但比起这些“外来专家”,大脑还有更多的内在连接,这些连接与人们的记忆和经验信息有关。平时,大脑在决策时,两方的信息都会用到,但由于现实生活中信息常常不全,即使很全,调动多重感官也费时费力,有点偷懒的大脑更喜爱预测。
  比如在客厅,你看到一个黄色的移动的物体,大脑收到的视觉信息很模糊,但你很快能认出来这是你养的猫。你看到你锁好的屋子门被打开了,即使你没有看到人影进去,也会作出判断:“可能有小偷来过。”这个时候,大脑实际更多用到的是经验的部分,填补外界信息空白,虽然你只要走进或者仔细看一下,就能判定这到底是不是如你所想,但你不会这么做,或者说大脑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
  在《鸭兔错觉图》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预测。孩子们在复活节时更容易看到兔子,平时则更容易看到鸭子,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大脑在见到图像的那一刻,已经开始调动之前积累的知识经验,来判断这个物体到底是什么。那些对特定球队有偏爱的球员也会根据喜好,更可能指责另一个球队。
  注意力偏爱
  当感官信息与大脑预测不匹配时,有两种可行的方式:大脑要么改变预测,要么更改收到的感官信息。对于爱偷懒的大脑来说,前者完全颠覆了已存在的观念认识,重新改变记忆方式,集中注意力,努力获得新知识,显然不划算,所以它会更改收到的感官信息,来让这些感官信息验证已经存在的认识。这些认识不仅使得大脑能够得以推测,而且会影响哪些刺激被优先注意。
  纽约大学心理学实验室曾做过一次实验。让一组受试者观看了一段45秒的警察和一名手无寸铁的市民的冲突视频,视频有点模糊,人们没法准确判断这名警察在试图逮捕这名平民时是否表现不当。
  看视频前,测试对象回答了几个问题,比如他们对警察这一职业的看法,他们对警察的认同感有多高。然后,实验者用仪器监视起了受试者的眼球运动。
  看完视频后,这些实验者需要像法官一样,对这起冲突事件的双方进行宣判。眼球检测仪显示,和《鸭兔错觉图》中类似的是,人们不能在同一时间观看到警察和平民。那些对警察天生反感的人,会在看视频时更加注意警察的举动,他们也会呼吁对警察更严厉的惩罚。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下判断之前,注意力并没有按理性出牌,它听从了大脑的喜好,更关注那些与我们观念相符的事情。比如,即使警察是在平民动手之后才还击,大脑也会忽略这一因果关系,更看重警察的不当举动,才使得平民产生这样的暴力行为。在一些类似鸭兔错觉的实验中,人们用大脑扫描仪也发现,大脑在遇到符合认知的事情时,更多的神经元会参与进来。所以,在面对《鸭兔错觉图》时,不必再纠结你为什么看不到那只鸭子,怪就怪你那独裁的大脑,已经早早地帮你作出了判断。
  偏见比我们想象的更难消除
  人们往往认为偏见是在信息缺失的时候才会发生,其实就算是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人们也很难改变自己当初根据喜好下的定论。
  惊天动地的英国疫苗事件曾影响全球,一份论文显示,打疫苗会使孩子得上自闭症,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停止疫苗注射。但随后这个论文被证明是错的。为了纠正人们的认识,超过1700个美国父母收到了来自4个科学团体的说明材料。这些团体试图去减少大众对MMR疫苗危险性的误解,材料里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事实,并且附带了许多孩子在没有打MMR疫苗后的后遗症。
  按理说,这些材料应该能消除父母们对MMR疫苗的恐慌心理,但情况恰恰相反,这些收到材料的父母们仍没有带孩子去注射疫苗。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材料确实降低了父母们关于MMR会导致自闭症的偏见,但这些材料中包括的一些不打疫苗,而患上麻疹、风疹的孩子们的照片,反而使得人们更可能会联想到疫苗的负面作用。
  这些人之所以很难消除对疫苗的负面印象,是由于他们在判定疫苗有害时,过分关注疫苗的负面作用,已经产生了偏见。心理学家在用脑电图检测大脑活动时,也证实了这些错误认识和正确认识用了一样多的记忆信号,这意味着错误认识将被当做事实储存到我们的大脑,而成为我们经验的一部分,很难从印象中消除。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我们大脑里的固有偏见呢?研究发现,人们如果被鼓励用多种方式看问题,会更好地消除认知偏见,更全面地看问题。所以,通过接受多样化的教育来减少偏见也许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内心强大的人,思想丰富的人,他不在乎有多少人误解,也不在乎有多少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人内心的丰富足以弥补物质的匮乏。内心强大的人,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内心强大,表明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看法。在佛教那里就是“无漏”之说
网络世界为数以十亿计的网民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而这样的优势得益于其自由开放的特性。也正因如此,网络监管的提议一经提出便会引起极大争议。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因特网地位的提升,网络监管的缺乏所带来的危害和威胁也日渐增多。互联网这个备受推崇的开放平台逐渐成为大型企业宣传的工具,亦或是犯罪行为的温床,甚至是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来源,而平民百姓往往是这些行为的最终受害者。这样看来,网络监管势在必行,无论
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水声研究室共同翻译的、由苏联科学院院士对.M.布列霍夫斯基主编的《海洋声学》于83年第M季度末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国内发行。
“美丽工程”栏目编辑:你们好!经过一夜的思考,我终于鼓起勇气给你们写这封信讲述我内心的痛苦,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帮助。以前,我从来不知道长相对一个人的影响有那么大,从懂事
目的研究血栓通粉针字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丹参粉针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栓
整个5月,因为王菲要生孩子,娱乐圈仿佛召开百年难得一遇的盛会,各路娱记齐聚北京,分别潜伏在王菲家、北京的各处医院等地,等待王菲的出现。王菲像圣母玛利亚一样,走到哪里都
65-11-448.眩晕 Altmann, F. Mschr Ohrenheilk, 1964, 98, №4, 162~175(德文) 眩晕与一般患者称之为“眩晕”的多种多样感觉如头内空荡感、朦胧感、酩酊感、眼前冒金星等应
神经与内分泌共同调控全身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起主导作用,同时内分泌系统也给中枢神经系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两个关系非常密切。一、中枢
自Metchnikoff于十九世纪初叶描述了吞噬现象以来,对巨噬细胞功能的了解长期停留在清道夫细胞(Scavenger cell)这一概念上。近年来,发现巨噬细胞除了噬菌、杀菌、抗肿瘤和清
那年,她十六岁,第一次喜欢上一个男生。他不算很高,斯斯文文的,但很喜欢踢足球,有着一把低沉的好嗓音,成绩很好,常是班上的第一名。虽然在当时,早恋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