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8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的肾上腺转移瘤及良性病变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分别测量肾上腺病灶(共107个)的大小(短径)、CT值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采用t检验、x 2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确定CT值及SUVmax区分肾上腺转移瘤与良性病变的最佳临界点.结果 107个病灶中,最终确诊73个为肾上腺转移瘤,34个为良性病变,肾上腺转移瘤与良性病变病灶的大小分别为(2.17± 1.14)cm、(1.76±1.00)cm(t=1.817,P=0.072);CT值分别为(29.65±10.29) Hu、(14.83±14.42) Hu(t=5.389,P=0.000);SUVmax分别为9.28±5.33、2.81±1.14(t=9.890,P=0.000).肾上腺转移瘤的大小、CT值与SUVmax均存在正相关性(r=0.620,P=0.000;r=0.561,P=0.000).肾上腺转移瘤左右侧分布比例为:左侧58.2%(32/55),右侧9.1%(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689,P=0.000).ROC曲线分析示,以SUVmax> 4.1且CT值>20 Hu作为诊断标准,则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 %(63/69)、94.7%(36/38)、92.5%(99/107)、96.9%(63/65)和85.7%(36/42).结论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以SUVmax>4.1且CT值>20 HU作为诊断标准,可较好地诊断出肾上腺转移瘤和肾上腺良性病变。
PET-CT在肾上腺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 要】
: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8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的肾上腺转移瘤及良性病变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分别测量肾上腺病灶(共107个)的大小(短径)、CT值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采用t检验、x 2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确定CT值及SUVmax区分肾上腺
【机 构】
:
210031南京市浦口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T/CT中心
【出 处】
:
肿瘤研究与临床
【发表日期】
:
2014年26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化疗后患者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对30例骨肉瘤患者术前进行2个疗程化疗,手术切除肿瘤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TopoⅡ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30例骨肉瘤组织中TopoⅡ阳性表达8例(26.7%).TopoⅡ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恶性程度、发生部位、有无转移及Enneking分期均无关(P>0.05),2
患者 男性,65岁.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8年,无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病史.患者于2013年12月底出现右颈部、双腋窝、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疼痛,伴有盗汗及体质量减轻.患者于2014年1月15日人住当地医院,行右腋窝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活化B细胞起源.免疫组织化学:CD3散在+,CD20++,CD79a+++,CD45RO散在+,C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以及谷氨酰转肽酶(GGT)在肝细胞肝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41例肝病患者依据病理诊断分为HCC组与良性肝病组,HCC组74例,良性肝病组67例.采用ELISA法检测-80 ℃保存的两组患者血清AFP-L3、GP73水平,回顾分析GGT检测结果,比较两组AFP-L3、GP73以及GGT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c-myc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新鲜肿瘤及黏膜标本各20例IDO mRNA表达,采用SP法检测肿瘤石蜡标本84例及黏膜22例IDO、c-myc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DO、c-myc蛋白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在浸润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与顺铂联合化疗最佳给药剂量.方法 对120例卵巢癌和恶性淋巴瘤患者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6组,分别按照环磷酰胺(CTX)500 mg/m2+顺铂(DDP) 40 mg/m2、CTX 500 mg/m2+ DDP 50 mg/ m2、CTX 500 mg/m2+ DDP 60 mg/m2、CTX 600 mg/m2+ DDP 40 mg/m2、CTX 600 mg/ m2+ DDP
患者男,56岁,于2013年10月7日入某县医院住院.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无其他特殊不适.查体:右下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弱.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5×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91.3%;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下腹条形低回声团,考虑阑尾炎.临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阑尾高分化腺癌,侵及阑尾全层,切缘有癌累及.为进一步诊疗于201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在初步判断食管癌病理特点中的应用.方法 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采用GE宝石能谱成像(GSI)技术行CT增强扫描.利用GSI分析软件测量主动脉期碘基图上病灶的碘基值(IC).对不同病理分级、不同部位、不同病理形态的I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结果 52例鳞状细胞癌的IC值(14.75±4.24) mg/ml,6例腺癌的IC值(12.86±5.09) mg/ml,二者
患者男,34岁,既往体健.因查体发现鼻咽部肿物2d于2012年12月26日收入威海市立二院耳鼻喉科.患者平时偶有头痛感,无明显鼻塞、流涕,无涕中带血,无嗅觉异常,无耳鸣、耳闷感,无发热等不适.患者入院后鼻咽部查体见鼻中隔后端与鼻咽顶后壁之间淡红色圆形肿物,直径约0.5 cm,表面光滑,双侧咽鼓管扁桃体未受挤压(图1).余各项专科查体未见异常.鼻咽部CT扫描示鼻咽部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密度均匀,
目的 探讨根治性手术对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8例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和术后7d及1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比例,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对照者与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1.1±0.4)%和(1.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术后C
患者 男,70岁,因头昏乏力6年余,加重半月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目前服用格列吡嗪5 mg,2次/d治疗,血糖波动于7.5~8.5 mmol/L,患者2006年确诊后曾服用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复方皂矾丸治疗,效果不佳,贫血加重,血红蛋白输血前维持在55~ 60 g/L,间断输血支持治疗,每次输血1.5 U,6~8次/年.2011年患者乏力加重,反复查铁蛋白高于1 500 ng/ml,肝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