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启动了西部治碱工程,对西部生态脆弱区实行了抢救性保护。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科学运作,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工程质量普遍较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受到西部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截至去年底,西部治碱工程投入资金近4亿元,初步治理盐碱地753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的52%,建设工程围栏800万延长米,恢复羊草500万亩,播种苜蓿3万亩,栽植银莓1万亩,栽种罗布麻3万亩。为改善西部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也为今后生态省建设和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目前,吉林省生态省建设阶段性成果显著,裸露碱斑明显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强,封育较早的草明显长高,探索治碱的品种显著增加,治碱工程提前转入产业链发展。
西部治碱势在必行
吉林省是国家批准的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之一,国家和全省各方面非常关注并寄予了厚望。开展生态省建设、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前进。可以说,生态省建设内容繁多,任务艰巨,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步伐,突出工作重点和难点非常关键。根据全省生态环境的实际和《纲要》中4个生态经济区保护和发展重点的确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之一是西部生态经济区,而西部生态经济区治理的难点是土地盐碱化问题。盐碱地综合治理既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
经过省内专家的多次、反复论证,并经省政府领导同意,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即西部治碱工程全面展开。该生态经济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及所辖县(市、区)和四平市所属的双辽市共11个县(市、区)。该区域总面积5092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8%;盐碱地面积1453.5万亩,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村屯附近、泡沼周围和草原上。区内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既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盐碱地的广泛分布,严重影响了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分布。年降雨量偏少,蒸发量大于降雨量3-4倍,外加人为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三化”趋势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沙尘暴的出现,也加剧了“三化”程度。长此下去,将逐步袭击中部乃至全省,甚至波及更大的范围。因此,综合治理西部盐碱地,恢复其生态环境已成为实施生态省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此,省政府从“十五”计划开始至2010年分两个阶段,逐步对西部生态经济区域进行综合性治理。第一期(“十五”计划期间)计划治理1000万亩,其中轻度91.05万亩,中度696.3 万亩,重度212.65万亩。治理目标是:盐碱化面积总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轻度植被恢复,50%变成优质资源;中度植被基本恢复,50%变成可利用资源,重度植被有所恢复。第二期(2006年-2010年)将治理453.5万亩重度盐碱地。力争使盐碱化面积基本消除,植被恢复。轻度在植被恢复的基础上变成优质资源;中度地区恢复植被,80%变成可利用资源;重度植被基本恢复,30%变成可利用资源。
发展草业经济 延长产业链
生态省建设就是通过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使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由政府关注和投入转为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投入,使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在可靠的、广泛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之上,由政府推进的道德层面的事业转化为全社会推动和参与的经济社会活动。今年的西部治碱工程,就是在发展草业经济,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把盐碱地作为一种资源,通过治理,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恢复利用,以此带动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省政府相关部门运用大产业思维,采取企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高产优质牧草生产基地,扶持壮大草业龙头企业,在牧草深加工、药用植物、保健品开发和产品销售以及养殖业上做文章,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力争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产加销相结合,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草业经济发展格局,推动西部草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各地结合西部治碱工程建设,本着立草为业思想,开始深入探索发展草业经济和延长产业链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领导和农牧民普遍认识到,随着禁牧舍饲的发展,饲草可能出现暂时的短缺。但随着围栏封育效果的显现,碱地植被恢复较快、较好,在草原上打草喂牲畜比散养更有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草畜矛盾,既能促进畜牧业发展,又让遍体鳞伤的草原休养生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立草为业”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和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在牧草种植、加工这个产业发现了商机,纷纷参与投资改良盐碱地、建设草场,使草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草业基地逐步形成,为西部草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吉林省畜禽总公司、吉农草业、绿源草业、大农和宏日等几个草业公司已经形成一定生产加工规模。今后还将对龙头公司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此外,积极培植和扶持了新兴产业,特别是大集团、大公司的龙头企业,既可参与投资建设草场,改良盐碱地,也可在养殖业、产品的精、深加工及销售上做文章,延长产业链。只要有利于盐碱地改造,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能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对全社会都有利的事都从各方面予以支持和鼓励。
整合科研力量 攻关盐碱地治理
多年来,吉林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和该区域的各级政府对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化治理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包括采取以稻治碱、种羊草、植银莓、种罗布麻和苜蓿、施用化学制剂等办法,在盐碱地综合治理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盐碱地治理工程是一项科技探索和科技成果综合运用的工程,需要加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力度,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由省国土规划研究室牵头,东北师大、中科院长春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农科院共同参与,组成专家团队,在吉林省西部开展抗盐碱植物筛选、转基因植物与生态产业开发专项研究。该研究从本土优选耐盐碱植物,从中提取耐盐基因,进行现代生物转基因技术育种、抗盐碱性转基因体系及抗盐碱性品种选育,培育转基因抗盐碱植物,经过基因转化后使植物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能够大面积种植到盐碱地上,恢复植被,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土地盐碱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成功种植的耐碱植物进行深度开发,建立规模化的龙头加工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进入市场,带动农民种草治碱,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该研究成果的实现,对保证我省西部的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加快西部植被恢复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只要组织措施得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必要的政策扶持,西部盐碱地植被是可以恢复、治理的,生态环境是可以改善的,一个水肥草美、畜壮粮丰的新西部是能够实现的。一旦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业链的延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会大大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模式多样化 措施综合化
在调研和专家论证基础上,西部治碱总体模式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的、生物的、化学的、管理的各项综合性措施进行治理。通过工程围栏、浅翻、深松、挖沟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与此同时,逐步实行全年或季节性禁牧、舍饲或半舍饲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恢复植被的综合环境。根据盐碱地的类型,可以采取对轻、中、重度退化的盐碱地在工程围栏、生物围栏的同时,采取补播耐盐碱的各种草种的生物措施。
盐碱地的改造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以恢复植被,建设生态环境为主的荫及子孙万代的造福工程。治理固然重要,治理后的管理更为重要。要坚持“统一管理,集约经营,权属不变,群众受益”的原则,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制,使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发挥最大的效益。
广筹资金 实现综合效益
西部治碱工程总投资大体需要30亿元人民币,按10年计算,每年平均需投入3亿元左右。根据省情,应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几年来,省预算内资金和生态建设专项资金都有重点地投入西部盐碱地治理项目;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扶贫开发资金在不违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前提下,也尽可能对西部盐碱地治理项目给予倾斜;连片治理的较大工程项目,省直各部门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争取国家的支持;对一般小型项目或试验性项目,由科研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民投工投劳进行治理。有关部门全面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治理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一旦发现资金挪用,不但要追究领导责任,还要停止该区域的工程建设。真正做到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达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群众受益一片的目的。
实施西部治碱工程,可使吉林省西部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或者说是根本性的改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它不仅能为吉林省建立起一道西部生态屏障,也为周边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形成优良生态环境。同时,工程的实施将使盐碱地得到改造,也将使土地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将起到进一步优化西部生态经济区资源配置,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向二、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改委环资处,吉林日报)
西部治碱势在必行
吉林省是国家批准的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之一,国家和全省各方面非常关注并寄予了厚望。开展生态省建设、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前进。可以说,生态省建设内容繁多,任务艰巨,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步伐,突出工作重点和难点非常关键。根据全省生态环境的实际和《纲要》中4个生态经济区保护和发展重点的确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之一是西部生态经济区,而西部生态经济区治理的难点是土地盐碱化问题。盐碱地综合治理既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
经过省内专家的多次、反复论证,并经省政府领导同意,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即西部治碱工程全面展开。该生态经济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及所辖县(市、区)和四平市所属的双辽市共11个县(市、区)。该区域总面积5092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8%;盐碱地面积1453.5万亩,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村屯附近、泡沼周围和草原上。区内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既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盐碱地的广泛分布,严重影响了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分布。年降雨量偏少,蒸发量大于降雨量3-4倍,外加人为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三化”趋势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沙尘暴的出现,也加剧了“三化”程度。长此下去,将逐步袭击中部乃至全省,甚至波及更大的范围。因此,综合治理西部盐碱地,恢复其生态环境已成为实施生态省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此,省政府从“十五”计划开始至2010年分两个阶段,逐步对西部生态经济区域进行综合性治理。第一期(“十五”计划期间)计划治理1000万亩,其中轻度91.05万亩,中度696.3 万亩,重度212.65万亩。治理目标是:盐碱化面积总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轻度植被恢复,50%变成优质资源;中度植被基本恢复,50%变成可利用资源,重度植被有所恢复。第二期(2006年-2010年)将治理453.5万亩重度盐碱地。力争使盐碱化面积基本消除,植被恢复。轻度在植被恢复的基础上变成优质资源;中度地区恢复植被,80%变成可利用资源;重度植被基本恢复,30%变成可利用资源。
发展草业经济 延长产业链
生态省建设就是通过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使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由政府关注和投入转为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投入,使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在可靠的、广泛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之上,由政府推进的道德层面的事业转化为全社会推动和参与的经济社会活动。今年的西部治碱工程,就是在发展草业经济,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把盐碱地作为一种资源,通过治理,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恢复利用,以此带动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省政府相关部门运用大产业思维,采取企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高产优质牧草生产基地,扶持壮大草业龙头企业,在牧草深加工、药用植物、保健品开发和产品销售以及养殖业上做文章,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力争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产加销相结合,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草业经济发展格局,推动西部草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各地结合西部治碱工程建设,本着立草为业思想,开始深入探索发展草业经济和延长产业链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领导和农牧民普遍认识到,随着禁牧舍饲的发展,饲草可能出现暂时的短缺。但随着围栏封育效果的显现,碱地植被恢复较快、较好,在草原上打草喂牲畜比散养更有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草畜矛盾,既能促进畜牧业发展,又让遍体鳞伤的草原休养生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立草为业”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和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在牧草种植、加工这个产业发现了商机,纷纷参与投资改良盐碱地、建设草场,使草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草业基地逐步形成,为西部草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吉林省畜禽总公司、吉农草业、绿源草业、大农和宏日等几个草业公司已经形成一定生产加工规模。今后还将对龙头公司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此外,积极培植和扶持了新兴产业,特别是大集团、大公司的龙头企业,既可参与投资建设草场,改良盐碱地,也可在养殖业、产品的精、深加工及销售上做文章,延长产业链。只要有利于盐碱地改造,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能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对全社会都有利的事都从各方面予以支持和鼓励。
整合科研力量 攻关盐碱地治理
多年来,吉林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和该区域的各级政府对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化治理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包括采取以稻治碱、种羊草、植银莓、种罗布麻和苜蓿、施用化学制剂等办法,在盐碱地综合治理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盐碱地治理工程是一项科技探索和科技成果综合运用的工程,需要加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力度,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由省国土规划研究室牵头,东北师大、中科院长春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农科院共同参与,组成专家团队,在吉林省西部开展抗盐碱植物筛选、转基因植物与生态产业开发专项研究。该研究从本土优选耐盐碱植物,从中提取耐盐基因,进行现代生物转基因技术育种、抗盐碱性转基因体系及抗盐碱性品种选育,培育转基因抗盐碱植物,经过基因转化后使植物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能够大面积种植到盐碱地上,恢复植被,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土地盐碱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成功种植的耐碱植物进行深度开发,建立规模化的龙头加工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进入市场,带动农民种草治碱,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该研究成果的实现,对保证我省西部的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加快西部植被恢复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只要组织措施得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必要的政策扶持,西部盐碱地植被是可以恢复、治理的,生态环境是可以改善的,一个水肥草美、畜壮粮丰的新西部是能够实现的。一旦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业链的延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会大大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模式多样化 措施综合化
在调研和专家论证基础上,西部治碱总体模式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的、生物的、化学的、管理的各项综合性措施进行治理。通过工程围栏、浅翻、深松、挖沟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与此同时,逐步实行全年或季节性禁牧、舍饲或半舍饲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恢复植被的综合环境。根据盐碱地的类型,可以采取对轻、中、重度退化的盐碱地在工程围栏、生物围栏的同时,采取补播耐盐碱的各种草种的生物措施。
盐碱地的改造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以恢复植被,建设生态环境为主的荫及子孙万代的造福工程。治理固然重要,治理后的管理更为重要。要坚持“统一管理,集约经营,权属不变,群众受益”的原则,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制,使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发挥最大的效益。
广筹资金 实现综合效益
西部治碱工程总投资大体需要30亿元人民币,按10年计算,每年平均需投入3亿元左右。根据省情,应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几年来,省预算内资金和生态建设专项资金都有重点地投入西部盐碱地治理项目;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扶贫开发资金在不违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前提下,也尽可能对西部盐碱地治理项目给予倾斜;连片治理的较大工程项目,省直各部门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争取国家的支持;对一般小型项目或试验性项目,由科研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民投工投劳进行治理。有关部门全面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治理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一旦发现资金挪用,不但要追究领导责任,还要停止该区域的工程建设。真正做到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达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群众受益一片的目的。
实施西部治碱工程,可使吉林省西部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或者说是根本性的改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它不仅能为吉林省建立起一道西部生态屏障,也为周边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形成优良生态环境。同时,工程的实施将使盐碱地得到改造,也将使土地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将起到进一步优化西部生态经济区资源配置,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向二、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改委环资处,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