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夏天,中国股市如同搭乘过山车一般,攀上鲜红的暴涨,又冲向暗绿的暴跌,人人称之为“疯牛”。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不少试图通过杠杆放大收益的中产者,在断崖般的暴跌面前,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元苦心积累的资产几近洗白,经历了一场财富悲喜录。
这场股市震荡是投资者与自我的“大战”。7月8日,一再期望撑下去的融资客范伟勇“弹尽粮绝”,不得不接受“强制平仓”的结果。
有人骂他活该,有人为他惋惜,也有人和他一样,10年积累,一朝输尽。
当暗绿的跌落停息,红色的曙光初露时,有人叹息:这些渴望更多财富的人己倒在黎明前。
“完了,全完了”
范伟勇盯着电脑屏幕,心砰砰直跳。忽然,他眼前的数字,从749万,变成了80万。
“完了,全完了。”他喃喃道。
7月8日上午10点30分,上证指数暴跌161.3点,这位使用1:1融资杠杆的股票投资人持有的股票全部跌停,他的账户维持担保比例低于临时平仓线,被券商强制平仓,偿还融资本息。
仅仅8分钟后,他用于补充保证金的100万元现金到账,为时己晚。因为触及“强平线”的账户太多,范伟勇开户的证券公司不得不使用电脑系统,“自动排队强平”。这意味着,“没有商量的余地”。
同一天,范伟勇身边不少使用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投资股票的朋友都遭遇了“强平”,大盘收报3507点,较6月12日5166的高点重挫1600多点。
7月9日,上证指数连破3600、3700关卡,大涨5. 76%,收盘时千股涨停。至此,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金融大战暂告停歇。范伟勇此前的两支重仓股都在这天的逆袭中涨停。
“这跟我已经没什么关系了。”7月11日的生日宴上,这个刚满36岁的男人拥抱着一双儿女,享受着亲友们的祝福,“开始平静下来,愿赌服输”。
被强平的当晚,他和朋友们曾计算过,在这场股市震荡中,十几个人亏损总计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在电话里痛哭后,范伟勇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发到微信群和天涯论坛中。
仅仅24小时后,就有超过百万人次浏览、转发这篇文章。
有人骂他:“活该,谁让你加杠杆!”有人温和地批评道: “适时的撤退,比顽固的坚守更具智慧。”
“晚了10分钟,输了10年。”范伟勇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他损失了850万元现金,这笔钱是他打拼10年的积累。
3个有里,大涨近50%
5月26日,范伟勇带着被阳光晒黑的皮肤回到上海。这位资产管理公司老板刚刚结束为期86天的环球旅行,乘坐的是欧洲最大邮轮公司旗下的“大西洋号”。
到家的第二天,范伟勇就被一群激动的朋友拉到了茶室里。
“老范,你走了3个月,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朋友说。这时,手机一直处于无网络状态下的范伟勇才得知,上证指数在他离家的日子里,大涨近50%,直逼5000点,创业板指数眼看翻倍,两市几乎所有个股股价都在飙升,他的两支重仓股有接近5成收益。
“你看我买的这个,今天涨停了!你再看这个,明天还会涨停的!”朋友的手指不断划过电脑屏幕,表示“资产翻倍了”,并提出倡议,“以老范为中心,大干一番”。
范伟勇自认为不是个冒进的投机者。今年之前,他从未使用过“杠杆”进行股票投资,买的个股也多是蓝筹股,“从不碰创业板”。他总把“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挂在嘴边,一支股票有时能持有一两年,期间连一次“高抛低吸”的操作也没有。
2014年年底,他到广西考察项目,同行的一位券商老总劝他做点两融业务,行内称“加杠杆”,即用现金或股票作为抵押物,按一定比例从券商借钱或借股票。赚了是自己的,赔了就要用抵押物偿还借来的本息,称之为“平仓”。
在经过一番咨询、计算和评估后,范伟勇觉得,正规券商两融业务利润还比较可观,风险也还算可控,便用850万元本金作为质押,实际融资740万元,杠杆比例还不到1:1。地雷就这样埋下。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越来越“牛”的大盘为范伟勇带来了超过500万元的利润,“还是在蓝筹股涨得慢的情况下”。范伟勇回忆道。
“我是草根里长出的孩子”
直到最近几天,范伟勇翻看过往数据,才想起5月28日那天,大盘曾结结实实地摔过一个跟头。“那也许是一个警示”,但当天他并没有在意,甚至很快就忘记了。
当日,上證指数收跌6.50%,指数狂泻321点,重演2008年5月30日指数下跌幅度。“涨得太快了,调整一下很正常。”他清晰记得自己当时的判断。
而大盘的强力走势不断证实着这位“趋势投资者”的观点,直取5000点大关。
欢腾的气氛填满了整个市场。
和全国大多数投资者一样,范伟勇和他身边的朋友都认为牛市真的来了,而5000点仅仅是一个阶段性成果。
事实上,6月12日的5166点的确是一个关键节点,但此后的走向,却不是飞升,而是下落。
范伟勇起初不怕下落,在他看来,自己的人生就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
1979年,他出生在上海徐汇区一户农家,“是村里最穷的家庭”。
3岁时,他就挎着篮子站在村口,等运砖的大车经过。遇到颠簸,大车会洒下零星砖块,在遮天蔽日的滚滚灰尘中,他用小手捡起砖块,拾回家“盖房子”。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
除了种地,父亲靠做点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开销,母亲则开吊车、运石子,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回来,这个家庭的独生子不得不学着做饭给自己和祖母吃。
“我是草根里长出的孩子。”他说。6月17日,他回到上海,大盘刚刚经历了连跌两天、近300点的深度回撤。
当时,他和朋友们心情还不错,一同调侃自己“回来干嘛”。这一天,沪指收盘时反弹80点,深指则上涨接近2%。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不少试图通过杠杆放大收益的中产者,在断崖般的暴跌面前,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元苦心积累的资产几近洗白,经历了一场财富悲喜录。
这场股市震荡是投资者与自我的“大战”。7月8日,一再期望撑下去的融资客范伟勇“弹尽粮绝”,不得不接受“强制平仓”的结果。
有人骂他活该,有人为他惋惜,也有人和他一样,10年积累,一朝输尽。
当暗绿的跌落停息,红色的曙光初露时,有人叹息:这些渴望更多财富的人己倒在黎明前。
“完了,全完了”
范伟勇盯着电脑屏幕,心砰砰直跳。忽然,他眼前的数字,从749万,变成了80万。
“完了,全完了。”他喃喃道。
7月8日上午10点30分,上证指数暴跌161.3点,这位使用1:1融资杠杆的股票投资人持有的股票全部跌停,他的账户维持担保比例低于临时平仓线,被券商强制平仓,偿还融资本息。
仅仅8分钟后,他用于补充保证金的100万元现金到账,为时己晚。因为触及“强平线”的账户太多,范伟勇开户的证券公司不得不使用电脑系统,“自动排队强平”。这意味着,“没有商量的余地”。
同一天,范伟勇身边不少使用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投资股票的朋友都遭遇了“强平”,大盘收报3507点,较6月12日5166的高点重挫1600多点。
7月9日,上证指数连破3600、3700关卡,大涨5. 76%,收盘时千股涨停。至此,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金融大战暂告停歇。范伟勇此前的两支重仓股都在这天的逆袭中涨停。
“这跟我已经没什么关系了。”7月11日的生日宴上,这个刚满36岁的男人拥抱着一双儿女,享受着亲友们的祝福,“开始平静下来,愿赌服输”。
被强平的当晚,他和朋友们曾计算过,在这场股市震荡中,十几个人亏损总计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在电话里痛哭后,范伟勇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发到微信群和天涯论坛中。
仅仅24小时后,就有超过百万人次浏览、转发这篇文章。
有人骂他:“活该,谁让你加杠杆!”有人温和地批评道: “适时的撤退,比顽固的坚守更具智慧。”
“晚了10分钟,输了10年。”范伟勇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他损失了850万元现金,这笔钱是他打拼10年的积累。
3个有里,大涨近50%
5月26日,范伟勇带着被阳光晒黑的皮肤回到上海。这位资产管理公司老板刚刚结束为期86天的环球旅行,乘坐的是欧洲最大邮轮公司旗下的“大西洋号”。
到家的第二天,范伟勇就被一群激动的朋友拉到了茶室里。
“老范,你走了3个月,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朋友说。这时,手机一直处于无网络状态下的范伟勇才得知,上证指数在他离家的日子里,大涨近50%,直逼5000点,创业板指数眼看翻倍,两市几乎所有个股股价都在飙升,他的两支重仓股有接近5成收益。
“你看我买的这个,今天涨停了!你再看这个,明天还会涨停的!”朋友的手指不断划过电脑屏幕,表示“资产翻倍了”,并提出倡议,“以老范为中心,大干一番”。
范伟勇自认为不是个冒进的投机者。今年之前,他从未使用过“杠杆”进行股票投资,买的个股也多是蓝筹股,“从不碰创业板”。他总把“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挂在嘴边,一支股票有时能持有一两年,期间连一次“高抛低吸”的操作也没有。
2014年年底,他到广西考察项目,同行的一位券商老总劝他做点两融业务,行内称“加杠杆”,即用现金或股票作为抵押物,按一定比例从券商借钱或借股票。赚了是自己的,赔了就要用抵押物偿还借来的本息,称之为“平仓”。
在经过一番咨询、计算和评估后,范伟勇觉得,正规券商两融业务利润还比较可观,风险也还算可控,便用850万元本金作为质押,实际融资740万元,杠杆比例还不到1:1。地雷就这样埋下。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越来越“牛”的大盘为范伟勇带来了超过500万元的利润,“还是在蓝筹股涨得慢的情况下”。范伟勇回忆道。
“我是草根里长出的孩子”
直到最近几天,范伟勇翻看过往数据,才想起5月28日那天,大盘曾结结实实地摔过一个跟头。“那也许是一个警示”,但当天他并没有在意,甚至很快就忘记了。
当日,上證指数收跌6.50%,指数狂泻321点,重演2008年5月30日指数下跌幅度。“涨得太快了,调整一下很正常。”他清晰记得自己当时的判断。
而大盘的强力走势不断证实着这位“趋势投资者”的观点,直取5000点大关。
欢腾的气氛填满了整个市场。
和全国大多数投资者一样,范伟勇和他身边的朋友都认为牛市真的来了,而5000点仅仅是一个阶段性成果。
事实上,6月12日的5166点的确是一个关键节点,但此后的走向,却不是飞升,而是下落。
范伟勇起初不怕下落,在他看来,自己的人生就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
1979年,他出生在上海徐汇区一户农家,“是村里最穷的家庭”。
3岁时,他就挎着篮子站在村口,等运砖的大车经过。遇到颠簸,大车会洒下零星砖块,在遮天蔽日的滚滚灰尘中,他用小手捡起砖块,拾回家“盖房子”。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
除了种地,父亲靠做点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开销,母亲则开吊车、运石子,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回来,这个家庭的独生子不得不学着做饭给自己和祖母吃。
“我是草根里长出的孩子。”他说。6月17日,他回到上海,大盘刚刚经历了连跌两天、近300点的深度回撤。
当时,他和朋友们心情还不错,一同调侃自己“回来干嘛”。这一天,沪指收盘时反弹80点,深指则上涨接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