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青春与时代相向而行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tai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是个人与时代的共同问题。如果把时代看做所有人组成的全集,那么个人则是时代的最小子集。全集囊括并裹挟着子集,子集也嵌入但塑造着全集。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对既彼此缠绕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青年习仲勋的故事,为此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视角。他17岁泪别故乡、投身革命,19岁在甘肃组织了两当起义,21岁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30岁主政陕甘宁边区北大门绥德地区……青年习仲勋的奋斗足迹,记录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当青春汇入时代洪流,则不仅体现出“时势造英雄”的风云际会,更迸发出“英雄造时势”的万丈豪情。
  “那是一个需要伟人,而且产生伟人的时代”。那时的中国,正从天朝上国的自我想象中坠入亡国灭种的谷底,救亡图存成为一个文明古国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自救方式,也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设置。在那样的时代,青春自带热血的光环。
  不仅仅是习仲勋。毛泽东25岁同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新民学会,28岁出席中共一大,34岁领导秋收起义、率领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周恩来21岁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24岁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参与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29岁领导南昌起义、创建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武装队伍,30岁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邓小平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于两年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23岁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25岁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國工农红军第七军。一时豪情,恰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所描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为寻求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给了年轻人一个最好的价值结合点——让个人的奋斗与更宏大的命题息息相关,青春与时代相向而行,共同汇入大历史的滚滚洪流。
  从青年毛泽东、周恩来,到青年邓小平、习仲勋,这样的成长轨迹告诉我们,让青春与时代相向而行,才能让时代有梦、让青春无悔。
  如果把视线拉回到我们这个时代,那一代人的豪迈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迷惘,也许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蚁族”到“啃老”、从“房奴”到“吃土”,一方面是生活成本、生存压力的挤压,一方面是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冲刷,青春似乎不再那么神采飞扬,而是多了几分现实面前的灰头土脸。
  变化的可能不是青春,而是青春所处的语境。问题不在于我们缺少那种以身许国的激情,而是时代的主要议题不再以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式呈现出来,“宏大叙事”碎片化为一个个“小时代”。人们从时代的整体感知中回到个人的世界,从意义的追寻中回到身体感官代表的经济层面和消费体验,“大家都为了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青春从“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无限可能性,退回到一个具体的物质空间,甚至只是蜷缩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在此语境中,如何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答案还是相向而行,不是以抽象的激情,而是以具体的努力。青年习仲勋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他的理想是扶大厦于将倾、救万民于水火。在他青春的想象里,囊括着整个中国的地理空间与历史沉浮。但是,投身革命之后,他做的是具体而微的工作:在国民党部队争取士兵,以“娃娃主席”的身份处理事务,与群众时时处处密切联系……这些具体工作,都源自他投身革命的初心,成就了革命的青春。
  “具体而微”,正可以与当代年轻人的感知体系联系起来。早上挤地铁、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公寓,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似乎是无趣的,甚至是“去意义化”的。但其实,正是这些专业化的工作、日复一日的奋斗,才是当代年轻人感知宏大叙事的方式,才是青春汇入时代洪流的途径。不管什么大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人生的辩证法。羡慕别人的青春找到风口的同时,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为青春的绽放,到底做了些什么?”说到底,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具体而微的奋斗,永远是联系青春与时代最重要的黏合剂,也是确保青春与时代相向而行最重要的方式。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与时代相向而行,最重要的是坚守。青年习仲勋的成长之路不是一帆风顺。1933年,国民党军队包围照金,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习仲勋建议“部队全部撤退,来个空城计,我们不能死守根据地”。那段时间,习仲勋病了,幸好得到一位农民大娘的照顾。然而,暂时的挫折并没有打败习仲勋,而是让他愈战愈勇。在习仲勋后来的人生历程中,同样可以看到年轻时磨砺出的性格。
  今天的年轻人,同样需要这份坚守的力量,一旦选择好方向,就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而裹足止步。每天只睡3个小时,从N年前的数据查到昨天,做着细致无比的分析;为了争取一个客户,挤在大巴车上跑长途;为了一个上市项目,3天之内看几十万字的材料,把自己变成行家……马云的例子,或许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励志故事。“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与时代相向而行,就要经得了磨难、受得了痛苦、熬得过孤独,才不会被时代落下,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也许是对青年习仲勋的最好概括。选择与时代相向而行,就是选择奋斗,选择坚守,选择承受,就是选择让你成为你自己的黄金时代。
其他文献
有一只毒蝎住在河的右岸。  在右岸的时间太久了,它静极思动,想换个环境。由于毒蝎身上的剧毒,其他的动物无不对它畏惧万分,即使毒蝎再三承诺绝对不会用毒刺伤害它们,空中的鸟、水里的鱼还是全都拒绝了毒蝎渡河的乞求,生怕自己性命不保。  每天,毒蝎望着潺潺的河水兴叹,恨自己身上没有长翅膀,无法飞越两岸,更羡慕鱼儿来去自如、优哉游哉。  有一天,天气晴朗,毒蝎在河岸上散步,看到远处来了一只长相忠厚的乌龟。 
大家好,我是身在朝阳,心系大咖的朝阳咖。  前不久,就中美关系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再度发声,称与中国关系紧张是美国最大的问题,也是世界最大的问题。在中美关系状况不断的今天,基辛格这一番公正的言论,让人感慨万千。  作为美国政坛的大佬级人物,基辛格干啥都是学霸做派。  二战期间应征入伍,因为卓越的行政才能,年纪轻轻就一路晋升到了上尉军衔;战争结束后,因为军功显赫,拿着奖学金进了哈佛大学;上学期间
2021年8月24日,昔酒在北京接受本刊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2021年,鲁迅诞辰140周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出圈,让那个站在教育部门口,一手叉腰,一手扶着“不干了”木牌子的鲁迅,在年轻人中反复刷屏。  相比高高在上的“反封建斗士”鲁迅,这些年来,一个“人间的鲁迅”正进入大众视野——从他饲养的宠物壁虎到他偏爱的甜食点心,从他那些不着调的打油诗到那些充满“夺笋”气质的风凉话。  
人类能让地球停止转动吗?  在“流浪地球计划”中,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转动,这是影片旁白中提及的内容。但是,地球停止转动真的可以实现吗?  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来了解地球的转动能量有多巨大。历史上人类曾经实验过的释放能量最强的大伊万氢弹,释放的能量差不多是5000万TNT当量,也就是2.1E17焦耳。然而这与地球的转动能量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地球的转动能是2.24E29焦耳,大约相当于1万亿
近日,河北秦皇岛反诈民警陈国平走红网络。他与短视频平台上的主播连麦,进行反诈宣传,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幽默搞笑的同时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反诈宣传热潮。如今,反诈宣传火了,陈国平却决定暂停直播。他称,今后将以拍短视频的形式,把案例讲成故事,进行反诈宣传。网友热议  ①“笑死了,可以感受到视频主播们那份慌张!”  ②“笑翻之后,报告老陈,已下载!”  ③“警察叔叔为了大家不要受骗操碎了心。”解词人
相互学习、相互协作    怎样促进数学、目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我以为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相互学习,一是相互协作。  怎样相互学习?首先是看到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科学之间的长处。社会科学研究中有没有值得自然科学工作者学习的长处?我以为还是有很重要的长处值得我们自然科学工作者学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科学工作的“价值”观念上——这经常反映在如何挑选所研究的科学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是更多
盛夏里见到孔一蝉,恰逢旅行团乐队结束了“似近似远”“似你似我”双专场全国巡演。乐队成员暂作休整,或回到老家,或人在外地,孔一蝉选择留在了北京。巡演路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和想法,他想趁热做一番整理,“一旦回到柳州老家,整个人就会松弛下来”。而北京对于他来说是修行的地方,也是保持工作状态的必要条件。  旅行团的排练室位于北京东南的一座城中村里,孔一蝉一边为我引路,一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里实在是很脏乱”
索拉 阿根廷外交部长  索拉近日引述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的话做出上述表态。他重申阿根廷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要求,称英国定期在该群岛演习,有“不合理和不相称的军事存在”。他说:“近40年来,英国一直拒绝与阿根廷恢复谈判,拒绝根据联合国大会的规定和平解决双边主权争端。阿政府愿继续不懈地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同时,索拉也对包括中国在内为解决这一争端发言的国家表示感谢。  此前,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
地方上的违法建筑为何惊动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四年里就同一问题作出六次重要指示批示?秦岭违建别墅顽疾迟迟得不到解决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政治问题?1月9日晚,央视播出的新闻专题片《一抓到底正风纪——秦岭违建整治始末》,全景式披露了备受社会关注的秦岭违建别墅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存在的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以及形式主义走过场、官僚主义不作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秦岭北麓
《环球人物》记者来到约定的咖啡厅时,高嘉伟坐在紧挨楼梯的位置,面前摆放着iPad,手中拿着笔不停地在上面划写着一些公式——他是清华大一学生,下午没有课,早早来到这里做微积分作业。  在吵闹的环境下学习,对高嘉伟来说不成问题,这是他在上高中时就养成的习惯。  高中每天下了晚自习后,高嘉伟总会去学校旁边的麦当劳继续复习一阵子,回家后基本不再学习,吃点东西、看看小说,24点前就能睡觉。  身处社会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