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伦:在公共消亡的社会,个体无法站立

来源 :第一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Yi YiMagazine

L李伦

01


  Yi你在平台公司工作,所拥有的视野和经验,都比较直接,就你的观察,目前媒体上缺什么样的内容?
  L说出来可能是大家的共识吧,屋子里的大象,真实和思想,可辨识的真实和可参与的思想。我们也缺娱乐,但缺的是丰富性,还是缺真实和思想;我们的搞笑不有趣,真实和思想也提供解决之道;我们的内容不动人,往往是情感的虚伪和肤浅。即使虚构的内容,也存在创作的真切与深刻,当然,直接呈现真实与思想的内容,其稀缺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一个维度,可能能描述更迫切的缺失:公共性内容。在媒体语境中,公共性常常被表述得模棱两可,我自己也没有一言以蔽之的定义,只是想借用这个词,重新唤起大家的记忆。因为媒体已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价值,且越来越退回到几百年前,满足各种利益的宣传、达成商品的交换这些私人领域。当然这不是公共性內容缺失的结果,但这种缺失正加速着人们的遗忘。

02


  Yi公共性的缺失,公共领域的消亡,在内容层面的体现是什么呢?
  L汉娜·阿伦特对“公共性”的阐述,我记得不是很清晰,大意是:公共存在于有他者的空间,在此空间人们彼此承认,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合作沟通,体认“公共幸福”。这个空间就是阿伦特所指的公共领域,构建和巩固这一空间的努力,应该就是粗浅理解的公共性吧。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关于人的内容,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是这个方向上的底色和必要条件。

03


  Yi今天的技术已经让每个人都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我们能听到很多个人化的声音。但是另一方面,在表达过程中,人跟人之间似乎更加不耐烦,不愿意去理解他人,每天激荡着过多的情绪与情感。我们今天谈到关于人的内容,那究竟什么是关于人的内容?
  L我从自己的经验讲。一个是个体的合理性解释,好像我们团队总会不自觉地被个体的境况、感受和行动所吸引。所以,我们一直都关注人的具体选择。比如,一个新闻事件中,个体在一个非常具体的瞬间做选择的逻辑是什么?这一瞬间是从哪里开始的?这个具体的瞬间背后没有被辨析的意识是什么?说得更直接一些,我们希望当我们去报道、描述和理解一则新闻的时候,能把新闻还给当事人,当事人不仅仅是新闻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只是他的生活偶然碰到了这个事件,对他在事件中的所有理解,都应基于他具体的生活。这样的努力可以让理解更恰如其分,也更容易推己及人。观众才容易思考,自己的生活也可能偶然碰到某个新闻事件,谁都可能成为那个新闻当事人。这个态度不仅仅是指新闻操作。

04


  Yi通过个体的方式,理解普遍性共识?
  L集体性当然不会消失,但挣脱共性的那一部分,哪怕只是非常微弱的一部分,往往是对人的存在最具解释力的地方。当然,追究这个选择逻辑的合理性解释,又恰恰是一种需要警惕的叙事,因为这种努力本身可能在削弱复杂和否认不可知。我们都知道对于合理性的判定始终是有限的,对于解释的努力也永远只是阶段性的,但它又永远充满诱惑力。也因为事实被反复具体地呈现过,才有可能避免“对存在的遗忘”。

李伦


  腾讯网副总编,创办人物访谈栏目《十三邀》、新闻栏目《我们视频》《局面》、纪录片《明天之前》等。2015年入职腾讯前,曾任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综合部副主任,创办《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客从何处来》等栏目。
  另外就是,我们还比较看重人与人、人与外界的关系,我们把它概括为“人的存在”。这个词挺抽象,但它是观察式纪录片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倒是在媒体话语里也常常被表达为公共性。我的解释是,向外站在“共同体”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向内研究“共处”的问题,并应提供自我反思的机会。

05


  Yi所以它不是从内容领域划分,不是题材或者形式,而是本该是基础的东西缺失了。
  L是的,关于人,或者说对人的某种注意,本来是一种本能。它应该很自然就会成为一种叙述的起点和视角。我们今天之所以再拿出来强调,也是因为前面讲的缺失。如果它能变成底层的逻辑,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过分强调,它应该是最基础的东西。同时,在真相不能尽述的时代,对人的理解更加迫切,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可靠的想象力。人是终点,人也是通路,由此我们有机会接近真相,获得一种理解时代的普遍能力,也能用这样的方式完成我们的公共性构建,填补重要的缺失。

06


  Yi是的,但是要让这种更理解人的、更理性的声音进入舆论场,在今天这种网络环境下,你觉得会更难吗?
  L当讨论被打开的时候,撕裂也出现了,你能明显看到很多不理性的声音更大了。但这并不全然是负面的,因为事实、观点、人的状态都被更充分地展示出来。人是有反思维度的,会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当成一个对象来反思,这就是一种理性。当然,理性自身要求克制,强调自我检讨,所以在舆论场中往往迟到和被掩盖。
  同时,那些激烈的情绪,并不只出现在他人身上,科学家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有一个纯生物性的自我,在通过感情控制我们看似理性的行为。所以,我们是通过感情在思考。感情和情绪,是由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塑造的。不同的生存境况使人的情感“以自我为核心、以自身利益为核心来衡量其他一切”。这是人类根本性冲突的一种,即理性与感情。
  所以在舆论场中充分释放的各方,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要去理解的自己和他人。我们不可能总是置身事外地去理解,所以开放的谈论甚至对峙是有益的,它本身也是建构。

07


  Yi比如过去,传媒有相对中心的一个话语,然后会有一些圈层的传递。但是今天一个内容放出来的话,可能用户就从四面八方来了,他们会给你很及时的反馈,给你带来直接的冲撞,但并不一定是良好的沟通和讨论,这也是公共性内容尴尬的地方。
  L坦白来说会的。在前互联网时代,更多是“渠道为王”,渠道又往往由某个阶层把持。现在渠道极大扩充后,各种声音就都出来了,但每个声音都有淹没感。当然,我不是说那个时代理性更容易出现,渠道缺失和被把持的问题更危险,那是另一个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你确实会觉得非常矛盾,因为海量并未丰富,碎片带来嘈杂,茧房加剧隔阂,大家的注意力是一种既高度涣散又过分集中的状态,但这不是渠道扩充一个因素形成的后果。
  我观察到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管束可能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很多丰富的,和本会被注意、应该被注意、值得被注意的,不能被呈现出来或者得以展开,“拉偏架”更成为社会极化的催化剂。尤其是在科技发达到今天的时候,管束本身也被赋能了,管束更精准,管束效率也更高。第二是商业的功利化被科技赋能,商业利益上的政治安全加上流量逻辑是最佳性价比的选择,社会价值、公共利益只会排在上述选择之后。还有第三,科技应用本身,人们原本期待科技带来更多的自由可能。但过于工具理性化的发展,忽视了价值、意义的识别。所以哈贝马斯批判了“由工具理性主导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第四是极端个人主义或者说自由主义的基础性观念,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原子化。个人标准极度膨胀,成为凌驾于一切标准之上的绝对原则,这样的结果往往造成文化的琐碎和平庸,群体意见极化,理性的讨论无法生存,公共性失去立场,变得越来越边缘。
  这里要特别说下,我们前面说的,如果是个体标准都是对的,不应该再有一个凌驾于个体的好坏标准,应该坚定地捍卫个体。但是多数情况下,恐怕这种以尊重个体、以个体自由为名的标准是值得怀疑的,这里的自由更多的还是一种欲望性的解放,而不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真正的独立思想的解放。这个自觉,简单地说是对外部他者的理解,这就又回到了公共性内容的价值,和当下的紧迫性需求。
  说到这里,还隐藏着一个更让人纠结的话题,当我们对个体质疑的时候,其实我们又非常矛盾——因为我们又是一个饱受束缚的群体,刚刚获得的有限的自由对我们弥足珍贵。这也是我们处境的特殊性,一方面存在前现代的蒙昧未开,一方面同时陷入现代性困境。当我们提出对现代性的质疑的时候,要小心堕入用前现代的方式解决现代性的问题,这也是我重提公共性这个词的历史解释的原因之一。

08


  Yi理论上,网络让连接如此容易,人和人都能快速建立联系,为什么隔阂却更深,信息鸿沟比原来更明显了?
  L赫拉利在一次对话中曾向扎克伯格提问,他说建立连接容易,另一面,拉黑也变得容易。它是同时的,这种容易是否讓我们恰恰忽视了一个困难但重要的事呢,就是如何与他人相处。我们在建立通道的同时,也在逐渐建立自己的小墙。连接很轻率,阻隔也很容易。
  当然,对于科技的批评也要非常审慎,技术发展本身并不是为了提供一个“完善”结果,而是个“迭代”的过程,这也被证明是最优的资源配置和创新模式。
  而且“完善”是一个价值判断,谁有权力来界定什么是完善?在警惕“算法专制”或者“算法歧视”的同时,也要小心自己经验认识的局限性。
  这是个困难的讨论,希望建立一种“对人的尊重”的共识,所以重提公共性,希望有更多的公共性内容一起建构可能,希望从内容到产品设计到底层技术都有共识。

09


  Yi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者还能影响公共舆论吗?
  L我个人是有非常大疑问的。因为本质上我们没有能力去理解算法的规则,去理解我们到底如何影响公共舆论。做技术的人可能也不理解。这真的很难解决。你怎么让技术人员理解人,让内容工作者理解科技?这里有一面很大的墙。
  其实在西方这个争论也非常严重,我去拜访过日本、美国和德国的一些科技公司,问他们怎么在技术中解决人文、伦理的问题。唯一的结论是大家都在困境中。

10


  Yi对技术带来的社会形态的不确定性担忧及公共性的消散,看来也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L这个反思国际上一直以来都有。有研究表明,当今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兴起,与信息系统导致的社会原子化和社会极化紧密相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技术、社交、算法媒体,但也引起了先行者的反思。在今天的观念领域也有很多尝试,去建立更多元的社会结构,形成自下而上的社群,让人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更自由开放。
  其实今天我们谈论的问题,还不是对未来对遥远的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的担忧,而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当下存在着特殊性和迫切性,人文教育很长时间以来是薄弱的,落后和苦难的经历,让我们更迫切地需要效率和结果。功利心挡在了科学提供的启示之前,遮蔽了真正的生命意义,但在意义缺失的世界中,个体的生存是很孤独和艰难的,在公共消亡的社会,个体更无法站立。
其他文献
全球十大汽车制造商  2020年12月3日,彭博社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十大最具价值汽车制造商。其中,电动汽车公司占了一半。(以下市值截至2020年11月30日)  No.1 特斯拉 市值:5552亿美元 /去年这个时候,它的市值仅为丰田的26%,今年它就已超过丰田、大众、通用三家之和。2020年12月21日,特斯拉被正式加入标普500指数。  No.2 丰田 市值:2189亿美元/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
君子以玉——比德  在中国史学界中,玉,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就是把玉代表德,德物化为玉。  西汉史学家刘向在《五经通义》中对玉的诠释;向世人昭示了“古之君子必佩玉”的道理所在——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士大夫阶级所追求的仁义礼智信之五德
在外旅行,摄影为我们带来许多乐趣,相机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许许多多美景,令我们在以后的日子一次次回忆起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和美丽的山水风光。但许多拿着相机旅行的人,在记录影像瞬间时显得很随意,回到家中看着自己拍摄的图片,往往又感叹拍摄匆忙,没有留下满意的图像。  在这期来搞评选中。我们就看到了上述类型的许多图片被淘汰,而在入围的5幅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拍摄时的认真性。虽是常见的场景,但在拍摄时用心地构
时光飞逝,昨日的友谊是否依旧?朋友,你记得我吗?即使我们相隔万里,我仍在思念你。  还记得,尘世间初见,人群中我们的眼神交会在一起,我看着你,似乎有一种极其亲切的感觉。茫茫人海中的缘分,让我内心即刻温暖起来,我们坐在一起谈天说地,陌生的我们像多年不见的好友一起畅想未来。我们聊了很久,非常愉快。不知不觉,心中的距离拉近了。  开学了,我来到教室,惊讶不已,发现你竟是我的同班同学。从此,我们的友谊之花
2002年,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写过一本叫《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的书,探讨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提醒管理者对即将产生剧烈变化的社会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并给出应对之策。  令德鲁克担忧的具体问题包括:人所处的物理边界被打破、社区被解构、好不容易在城市社区里熟络起来的人再次变得疏离。另外,他也担心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年轻人口比例下降,老龄化社会来临。对这些问题,德鲁克认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冲击要比发达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8天9夜的行程还得从车轮转动的第一圈说起。    北京——银川 行程1240公里    我们摄制组一行9人,驾驶三辆SUV从北京出发,驱车1300多公里探秘神奇宁夏,随着滚动的车轮去感受这片黄河滋润出来的“塞上江南”。  车队一路西行,高速路上满是密集行驶的大货车,我们穿梭其中,像电玩里的极品飞车游戏,有危险也有乐趣。老天帮忙,待过了呼和浩特路况便好了起来,一路畅通。西部天黑得
“带齐材料,明天上午9点带孩子来学校找林老师。”这条信息传来的时间是晚上9点。蒋燕激动到了10点半。  孩子读书的事,终于有了眉目。因为生在9月11日,比规定的入学年龄小一点点,所以,按着常规,她女儿明年快7岁的时候才能入学。  为此她纠结了两年,—方面,小孩各方面都比较成熟,识字已经超过2000个,拼写都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内心都已经认定自己秋天要成为一名小学生;另一方面,如果晚一年入学,2022
以“地上明堡、地下暗道”著称的张壁村,是中国唯一具有军事、民用双重用途的城堡遗址,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袖珍城堡。虽然只有1.2万平方米,但黄土地下的张壁是一座让人惊叹的城,错综复杂的地道隐藏着一个个未解之谜。    明堡暗道,充满神秘    张壁村位于绵山北麓、介休城东南方向10公里处。一路上,我们的心思随着转折的山路起伏跌宕,不一会,车子转到一处平静的黄土塬上,恍惚中只见一派世事祥和,抬头若望
从巴黎到北京,你会怎么走?如果是在《环游地球80天》的时代,蒸汽火车、热气球、骡马车一个都不能少。而在空客380满天飞的现代,显然打“飞的”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我也曾多次乘飞机往返于北京和巴黎之间,当看到显示屏上的飞行轨迹向北经过俄罗斯、波罗地海的时候,总会对这轨迹经过的苍茫大地浮想联翩。如果有机会,能够坐火车一步一停地慢慢行走,是我长久以来的真切渴望。    第一段旅程:从阿尔卑斯到蔚蓝海岸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间刻度,中国的乡村社会将迎来几千年未有之变。  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