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堂到人间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aod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尼采曾经说:“现代艺术乃是制造残暴的艺术,使用的是粗糙的和鲜明的线条逻辑,就连色彩、质料、渴望都显出凶残之相。现代主义艺术正是禀赋着强力意志的主体对自然对象所实行的凶残的暴力肢解的具体实践。”{1}文学作品的创作亦是如此,在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里,我们再也不能发现一个完整的人,她小说中的人物要么是在身体上存在某种缺陷,要么是在精神上有些变态畸形,通过艺术创作,卡森·麦卡勒斯把对人的拆解进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把小说中的人物置于暴力之下进行拆解的过程,也是对南方神话进行解构的过程。
  关键词:卡森·麦卡勒斯 南方神话 家庭 种族
  从地理位置上讲,“南方”指的是地处美国南部的十三个州的总称,但在美国文学史上,“南方”是一个特定意义的所指,它指的是最初脱离联邦的南卡罗莱那、密西西比、佛罗里达、阿拉巴马、佐治亚、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美国东南部七个州的总称。农业是南方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正是由于农业的发达,才促成了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和畜奴制的兴旺。而作为奴隶的黑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又决定了南方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以上这些特征也是美国南方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有文化。
  在19世纪30年代,除了田园式生活外,骑士形象也是另一个标志着美国南方精神特质的神话。在《美国南方文化》一书中,陈永国对以约翰·潘德尔顿·肯尼迪(《燕子马厩》)为代表的作家笔下的男女人物形象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肯尼迪等作家笔下的南方种植园是一个和谐静止、体现主仆等级关系的有秩序的封建社会;作为这个社会的主人翁的种植园主都是高尚可敬的绅士,而构成这个神话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方贵夫人则纯真圣洁,笃信宗教,富于牺牲精神。奴隶主豪侠仗义,奴隶们幼稚忠诚。”{2}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在南北战争前,南方还处于一个相对保守封闭的社会环境之下,这里等阶制度森严,绅士是传统的男性形象,淑女则是传统的女性形象,这时的黑人还是比较顺从、安分守己的。我们从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中也能发现这类人物的影子,如老法官福克斯·克莱恩还保留着许多旧有的南方社会的习惯,一个十足的绅士形象,只不过在那个正处于变革中的南方社会中略显得有些滑稽而已。忍耐顺从的黑人形象的代表,无疑要算上《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鲍蒂娅了。此外,南方人对宗教的笃信和对家庭的重视也是构成南方神话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尽管在南北战争后,黑人获得了人身自由的权利,但南方的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依旧是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黑人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可是,“19世纪90年代,南方发生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农业人口大请愿,标志着以后30年中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开端,也是南方正统观念所面对的最严峻的一次挑战。”{3}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南方社会所固守的基督教伦理道德观和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在这种情形下,作为一个有时代感的作家,卡森·麦卡勒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并以小说的形式把这种新旧伦理道德冲突给表现了出来。卡森·麦卡勒斯说道:“我认为南方人在心理上更加孤独,在精神上更加隔绝,因为我们在一个做作的社会体制里生活得已经太久,我们坚持说这个体制是自然的、正确的、公正的,但是我们心里一直明白,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4}正因为如此,卡森·麦卡勒斯才塑造出了一系列不同于既往美国文学传统的人物形象,她的小说彻底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南方形象。下面我们分别从家庭、种族等方面来分析一下卡森·麦卡勒斯对南方神话的颠覆和解构。
  从整体上来讲,卡森·麦卡勒斯对南方神话的解构首先表现在她乌托邦理想之梦的破灭上,这也意味着南方伊甸园的消失,这样的场景几乎在她的每一部小说中都有体现。《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纽约咖啡馆”是卡森·麦卡勒斯所构想的第一个南方伊甸园,在这里,不分阶级,不分种族,不分男女,任何人都可以进来,但是“纽约咖啡馆”的老板比夫·布瑞农的努力最终劳而无获。辛格自杀了,杰克·布朗特离开小镇了,米克弃学去一角店工作了。尽管比夫·布瑞农想努力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乌托邦,可是,贫困、失业、种族歧视等各种社会问题依旧会侵袭“纽约咖啡馆”。卡森·麦卡勒斯在她的第二部小说《金色眼睛的映像》中又不厌其烦地描绘出了一个狂欢的乌托邦王国的景象,只不过这次参与人的身份稍微不同于“纽约咖啡馆”中的人物而已。在这个狂欢图景中,上尉的妻子利奥诺拉周旋在一群男性军官们身边,而作为男主人的上尉潘德腾却因意外错过了这场重要的社交盛宴,这难道只是一场简单的意外吗?显然,卡森·麦卡勒斯的意图并不在此,上尉潘德腾的意外缺席又让卡森·麦卡勒斯构想的传统伊甸园式的场景落了空。可能,作者再也无心玩弄这种文字游戏了吧。卡森·麦卡勒斯的第三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密利亚的“咖啡馆”,这个伊甸园之国的悲伤气氛被渲染得让人痛彻心扉。咖啡馆的老板爱密利亚小姐为了自己钟爱的人小罗锅李蒙特地开了个咖啡馆,每天咖啡馆的人都满满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安安静静,就连平时不轻易出门的妇女也有时来咖啡馆转转,整个咖啡馆充满了安静祥和的气氛。可是好景不长,马文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咖啡馆的宁静,他用暴力扫平了人们心目中的伊甸园,从此,爱密利亚也陷入了痛苦哀伤的境地。
  其次,卡森·麦卡勒斯对南方神话的解构表现在对南方家庭关系的解构上。理查德·金(Richard King)在他的《南方文艺复兴》(A Southern renaissance)一书中写道:“个人和区域的身份、自我价值、地位是由家庭关系决定的。家庭即是命运;南方被视为一个庞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家庭,被血缘关系列连为有机的整体。”{5} 但是,在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里,家庭关系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了,我们在她的小说里找不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意象。卡森·麦卡勒斯对南方家庭关系的解构一方面表现在她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身份的定位上。与传统南方的忍耐、顺从、温顺的淑女形象不同,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大多都大胆、泼辣,具有男性化特质,而且她们中的一部分还直接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扮演了以往男性所扮演的角色,比如艾莉森、爱密利亚、玛莎等女性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卡森·麦卡勒斯对南方家庭关系的解构体现在夫妻关系的不和和精神隔绝上。如《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比夫·布瑞农和艾莉斯之间的冷漠对峙、上尉潘德腾和利奥诺拉之间的互相对骂、马龙和玛莎之间的貌合神离等,这都说明了传统的南方家庭关系在实质上已经破裂。可见,我们在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中再也寻不到传统南方家庭关系中绅士和淑女的影子了。   再次,卡森·麦卡勒斯对南方神话的解构还表现在越来越严重的黑人和白人的种族冲突上。查尔斯·L·坎默在《基督教伦理学》一书中这样写道:“许多人看到并这样认为,《圣经》是应当用来指导道德生活的特有的方针和规则的一个来源。这种见解主张,当有疑问时,应查阅《圣经》寻求指导行动的方针。这样的结论通常建立在《圣经》是上帝的‘书面’指示这种假定的基础上。因此,它为道德生活提供了没有偏差的指导。这种结论有一定的感染力。它去除了人们细心的、经常是消磨人的、有时是痛苦的对复杂的道德问题的反思。”{6}以白人为主导的南方社会,为了维护白人的优越性和统治地位,一直以来,他们都努力地从《圣经》中寻找上帝的旨意来控制黑人的意识。尽管《圣经》中宣称所有人都属于人类这个大家庭,都是上帝的子民,但是,白人却把黑人排除在这个人类大家庭之外,尽管白人也承认黑人是人,但是白人把黑人与猿联系在一起,主要强调他们的动物性特征,这样,按照《圣经》中“陌生人”这个概念,黑人也就被彻底边缘化了。“正是白人企图在黑人问题上躲避公正的、普遍性的道德标准,所以特别强调他的种族主义道德标准,其结果,白人内心中统治他人的自我意志战胜公正的自我意志,达到种族主义者自身的‘道德自由’。”{7}但是,这种不公正的道德准则,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随着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权运动的高涨,越来越遭受到更多人的质疑。这就是卡森·麦卡勒斯创作她的小说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在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中,考普兰德医生就是一个时代的觉醒者,他和其他黑人不一样,没有地方求学,他就自己苦读,并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他为了自己的种族事业,放弃了在北方的优越生活,又重新回到了种族隔离的南方,尽管遭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尊严。同考普兰德一样,《没有指针的钟》中的舍曼也是以一个斗士的形象出现的,为了抗议白人的种族隔离,他不惜丢掉了自己的生命。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卡森·麦卡勒斯从家庭关系、种族主义对美国南方传统的“家庭罗曼司”和以白人意识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给予了彻底的否定。通过小说,她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生活在美国南方的人们精神上的荒原景象。
  {1} 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2}{3}{4} 陈永国:《美国南方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第17页,第36页。
  {5} 李杨:《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南方神话”的解构》,《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6} 查尔斯·L·坎默:《基督教伦理学》,王苏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0页。
  {7} 高春常:《文化的断裂:美国黑人问题与南方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爷爷说“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于是兄弟俩开始了回家的路。回家是寻找也是寻根,是对草原不断沙漠化的控诉。水是生物链的根系,父亲的草原沙化、母亲的河流干枯都是人类向自然巧取豪夺的结果。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声音,导演艺术地把它隐含在诗意的画面里。  关键词:李睿珺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回家 寻找 和谐 寻根  看了青年导演李睿君的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我们会联想到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
摘 要:李碧华的短篇小说《饺子》通过描写李太艾菁菁为了留住丈夫而不惜代价吃下婴胎饺子,展开了对男权社会的批判与反思。根据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三更2之饺子》,不管在编剧、拍摄还是表演等方面都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多个奖项,但影像却解构并改写了文本中原有的性别意识。本文试图从女性身体被消费、男性形象被美化、商业化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电影对小说性别意识的解构与篡改。  关键词:《饺子》
摘 要:研究幺喜龙书法艺术的成就和特色,最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他的书法创作的人格主体性特征。主体性是我们判定他的书法作品是否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幺喜龙的人格主体性,除了创作的个性化、精神的独创性和心灵的自由化外,还包括心灵的本真、感情的本真和生命的本真。  关键词:幺喜龙 书法创作 人格主体性  一、引言  幺喜龙是辽宁当代书法艺术的开拓者之一。习书四十多年来,他始终以推动中国传统书法艺
摘 要: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文本结构严密,叙述笔调迭宕。整部作品的三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共同形成一个在不同时空展开又完成的故事。整个故事围绕“梦”展开,整个文本就是三个梦的回环往复。无论是对故事中人物情感心理的刻画,还是对文本中出现的现实图景的描摹,都借助于“梦”。可以说,故事中“人生如梦”的惶然与文本中“梦耶非耶”的错落共同谱写出一曲对昔日岁月的追想与对眼前荒凉的逃遁。那刻骨的相思、温存的陪
摘要:思想史如何写作和建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又有哪些不经意间便掉入的陷阱,思想史写作者需要详细考察这些问题,并得出关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以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为研究对象,阐释思想史写作中面临的研究对象的确立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两大难题以及用“思考”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为思想史建构的方法论,将有助于思想史未来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思想史 思
摘 要:“9.11文学”作为21世纪西方文坛诞生的一种独特文类,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麦凯恩2009年出版的“9.11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因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吸引了众多关注。该小说把对“9.11事件”的反思放置在历史的时空中,其结构主义叙事特点和小说题材的政治寓意使它区别于其他的“9.11小说”而独树一帜。本文认为该小说的结构主义叙事特点表现为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的并置,并探讨在
摘 要:《猫城记》和《动物庄园》同为动物寓言题材,他们都是作家让动物替自己发言,表达他们被隐藏起的政治思想的小说。所以本文把二者进行并论,通过对两部小说的表层形象和深层思想进行分析,挖掘了“猫的意象”“恶托邦主题”两大相似内涵,并探寻出动物表层故事之下作家深藏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猫城记》 《动物庄园》 恶托邦 猫  动物寓言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精彩纷呈,不可胜数。从最早的让·德·拉方婷的《伊索
摘要:山东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摊牌》在《啄木鸟》杂志2018年第3期发表,后经《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选刊》的转载,获得了一定的关注。留待的写作带有鲜明的个性,善于探索人性及人的内在需求,并将其合理地与时代接轨。这篇《摊牌》深入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当代社会中的复仇与反思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留待 《摊牌》 复仇 反思  留待的《摊牌》是打上作家鲜明创作个性烙印的作品。小说并未采用传统的现
摘 要:“现场”作为社会学批评方法曾风靡一时,将其复杂语境放入诗歌研究中表现为外在的社会背景和内在的日常生活场景的还原。在孔令剑《阿基米德之点》中具有“现场感”的场域主要表现为三个部分:日常生活、都市印象、个体内心世界,每部分都将诗意指向了哲学层面,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体现了诗人的诗学观。然而诗歌背后的封闭自我意识也令人深思。  关键词:孔令剑 《阿基米德之点》 现场感 现代 后现代  “现场
摘 要: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改编自张国华的同名小说,是抗战题材小说成功改编为电视剧的经典案例。通过对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视角接受与影视剖析,认为该小说改编成影视后更能体现出特殊的抗战文化内涵,折射出新的审美价值形态,具有当代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二十四道拐》 媒介传播 抗战文化  21世紀电视剧成为阐释和传播抗战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并以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和感知方式书写着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