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也会胜利。曾被时代摈弃的,也许会再度辉煌。
当人们总是推许“明天会更好”、“未来一定灿烂”的时候,很想说,今人未必胜古人,历史常常是昨天的胜利。最经典的例子,文艺复兴是沉寂千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再度辉煌;最普罗的例子,粗粮野菜曾被认为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如今却是时尚营养的新宠;而最另类的例子,则无过于快被IT时代活埋的“收音机”,最近又火了。
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推出的“中外收音机珍藏展”,于2011年12月11日开幕,预计到1月15日结束。
一批在收音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收音机,在展览上亮相。
但最具魅力的是,“收音机珍藏展”将通过收藏知识讲座、无线电收藏者和爱好者沙龙、世界著名收音机鉴赏等活动,让你回到美好的昨天。
“无价之宝” 童年温馨
突然进入“汽车社会”的国人发现,最能慰藉漫漫路途和漫长塞车的,既不是游戏机,也不是电视机,而是曾经濒临淘汰的收音机。
这是一次“空中政变”,受无数有车族的拥戴,广播电台“王者归来”,同时归来的,不但有晶体管收音机(俗称半导体),还有早被列入“旧货”的“无线电”(电子管收音机的沪语俗称)。
在“中外收音机珍藏展”上,你会发现开幕的那天,人们真的“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
“居然有那么多的人留恋着‘无线电’!”主管展出的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馆馆长陈彪感慨地摇着头,这也许是整个社会都意想不到的一个啟示,他说,就传播载体而言,奉劝以后的“新贵”不要过早地否定“旧勋”——电视骤兴后,有人说,广播三年必死!网络兴起后,有人说,纸媒三年必死!现在看来讲话都没有留有余地,所谓“三家分晋”,传媒市场只是被瓜分而已,传统媒体的蛋糕小了,无可置疑,但要说彻底“消灭”,未免武断,就连已经“灭绝”的恐龙级的收音机——“无线电”,尚且还在“蹦跶”呢!
“无线电”的音响,从单声道,到多声道、立体声乃至“数码时代”,的确是个进步,他说,但声音的过分细分和量化,也造成听觉审美疲劳,所以,回归就不可避免,人们忽然发现,“电子管收音机”虽然“单声”,但却非常醇、非常“糯”,要做比方的话,现代音响是“泰国籼米”,香则香矣,“味道”不足,“无线电”就是“糯米”了,绵厚悠长……
诚如陈彪所言,“无线电”在蹦跶。或者说,走进宽敞的展厅,你的心必然蹦跶。因为你最最在意的、难忘的童年记忆刹那间都回来了。
展品主要由古董级的晶体管收音机与古董级的“无线电”组成,不同的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根据童年记忆,在不同年份的展品前找到偶像,“30后”与“40后”的,喜欢在四五十年代的展品前絮语,那些大都是德国货和美国货,妙的是至今它们还能发出醇厚的音响;“50后”与“60后”则流连在五六十年代的国产展品前,“熊猫牌”、“红灯牌”、“美多牌”;“70后”与“80后”就直奔海燕牌“半导体”而去了……
展览起首之处,赫然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收音机”:亚美牌1651型五灯中波收音机,是中国著名民族资本家苏祖国在上海开设的第一家无线电工厂——“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的1935年的首批产品,所用零件全部国产,栗色的外形令人联想“罗马柱”的优雅和雍容,说它“赫然”,因为事实上,它是无价的藏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紧挨着“亚美五灯”的,是一坨黑乎乎的“怪物”,粗看如废弃附件,细看像万用电表,当年的废品站你送进去,最多卖五毛,但沪上无线电收藏大王、人称“张无线电”的张明律先生介绍说,这是中国第一台直流一灯收音机,这架机子1935年由苏祖国创办的“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填补了中国无线电生产的空白。
但最令人们为之遐想的,还是傲居展厅中央的“无线电精英”——五、六十年代德国、美国、英国甚至前苏联的“荣誉出品”。
我久久地,贪婪地看着它们,大厅里不知谁放起了卡伦·卡朋特的著名歌曲《昨日再来》:“当我年少的时候/我总爱守在收音机旁/等待我最心爱的歌曲流淌/每当歌声响起/我都会独自跟唱/这让我多么心神荡漾……”
在场所有人的儿时记忆都被一幕幕地打开了,有人眼角迅速挂上了泪珠。
“张无线电”传奇
现场有一个群众性团体令人注目,那就是“上海广播爱好者联谊会”,正是在这个群体中,我们认识了最为著名的收音机收藏家张明律、黄建敏、戚广崇、吴俊东、潘家琳、顾家清、吴伟能……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张明律,雅号“张无线电”;最“克勒”的则是黄建敏,雅号“电克勒”,“无线电”的故事据说相当精彩,所谓“一机一历史,一机一故事”,于是,我们的访谈就从他俩开始。
张明律,六十开外,中等个子,皮肤白皙,谈吐儒雅,一看就知从小有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我的父亲张左企他自己也喜欢无线电,但他自己并不动手。1949年前,他就是四川路桥下那个“邮局总局”的处长了,他的外语很好,翻译了较多的外文书籍。其中他翻译的有一本叫《电视浅说》,是最早将电视原理介绍进中国的书籍之一。由于父亲收入较高,我家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了“无线电”。但真正影响我的是我哥。他爱好无线电,我三年级的时候,他鼓励我安装了一个矿石机。小学时,我的“劳作课”表现优秀,被推荐到少科站,小学毕业时,我就有能力装“五灯机”了。进厂后,我的爱好让厂长发现了,就借“上海电子大会战”的机会将我调过去,又提供了我提高无线电技术的平台,义务帮别人安装了多少的“无线电”,我已记不清了。退休后,我做起了有关收录机的机芯生意,这就与无线电有关了。其间赚了一些钱,可以为自己的爱好提供一些物质条件了。
1997年的一天,我在城隍庙看到一个“五灯”的英国货,与父亲当年买的一模一样,不知何故,我的心别别跳,当即以400元的高价买下,把它修好,让它能用。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但当时还没进圈子。
你问,当时机器坏掉的主因是什么?我想主要是电解电容干枯。原因,上海天气非常潮湿,而且煤球炉很多,强化了一氧化碳的腐蚀,就会出现漏电、电阻或接触方面的问题。
由于我热心帮助别人,就有人透给我消息:每周六、日,天不亮,在万航渡路有卖无线电旧货的,都是一些较好的旧货,我过去发现真有,都可以淘到好东西,于是经常去淘,后来越收越多,最后要租房子储存,最高时期租了10间房间,现在差不多有3000件收藏品。
“那您的绰号“张无线电”是如何来的呢?”笔者问。
“张无线电”听了笑答:那是在论坛上注册网名,起先要用英文名才能注册,由于之前已经有人注册了radio zhang,我就给自己取名叫“radio zhang 2”,后来中文可以用了,我就把之前的翻译过来,但“无线电张”不好听,像外国人名字,我就把顺序换了换,叫“张无线电”,之后这绰号就在圈子内叫开了,现在全国范围都传开了,就变成了我的绰号了!
“电克勒”黄建敏
“老克勒”中的“克勒”是外来语,英文口语:优越,出名,风度的意思。
黄建敏因为家庭出身优裕,衣着注重品牌,热爱西方爵士乐,狂热地收集爵士乐的老唱片,喜欢孵咖啡馆——尤其是从小喜爱与电有关的艺术享受,诸如“无线电”、“矿石机”、“电唱机”、“电视机”、“录音机”,甚至到单位工作也选择了“维修电工”,发展到后来成了全国知名的“无线电收藏家”,以大量拥有世界声誉的、相当“克勒”的德国“无线电”为特色,大家便干脆给他起了一个雅号“电克勒”。访谈时,“电克勒”黄建敏谦让再三地要“张无线电”先谈,轮到他谈的时候,便缓缓地开了口——
当人们总是推许“明天会更好”、“未来一定灿烂”的时候,很想说,今人未必胜古人,历史常常是昨天的胜利。最经典的例子,文艺复兴是沉寂千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再度辉煌;最普罗的例子,粗粮野菜曾被认为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如今却是时尚营养的新宠;而最另类的例子,则无过于快被IT时代活埋的“收音机”,最近又火了。
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推出的“中外收音机珍藏展”,于2011年12月11日开幕,预计到1月15日结束。
一批在收音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收音机,在展览上亮相。
但最具魅力的是,“收音机珍藏展”将通过收藏知识讲座、无线电收藏者和爱好者沙龙、世界著名收音机鉴赏等活动,让你回到美好的昨天。
“无价之宝” 童年温馨
突然进入“汽车社会”的国人发现,最能慰藉漫漫路途和漫长塞车的,既不是游戏机,也不是电视机,而是曾经濒临淘汰的收音机。
这是一次“空中政变”,受无数有车族的拥戴,广播电台“王者归来”,同时归来的,不但有晶体管收音机(俗称半导体),还有早被列入“旧货”的“无线电”(电子管收音机的沪语俗称)。
在“中外收音机珍藏展”上,你会发现开幕的那天,人们真的“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
“居然有那么多的人留恋着‘无线电’!”主管展出的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馆馆长陈彪感慨地摇着头,这也许是整个社会都意想不到的一个啟示,他说,就传播载体而言,奉劝以后的“新贵”不要过早地否定“旧勋”——电视骤兴后,有人说,广播三年必死!网络兴起后,有人说,纸媒三年必死!现在看来讲话都没有留有余地,所谓“三家分晋”,传媒市场只是被瓜分而已,传统媒体的蛋糕小了,无可置疑,但要说彻底“消灭”,未免武断,就连已经“灭绝”的恐龙级的收音机——“无线电”,尚且还在“蹦跶”呢!
“无线电”的音响,从单声道,到多声道、立体声乃至“数码时代”,的确是个进步,他说,但声音的过分细分和量化,也造成听觉审美疲劳,所以,回归就不可避免,人们忽然发现,“电子管收音机”虽然“单声”,但却非常醇、非常“糯”,要做比方的话,现代音响是“泰国籼米”,香则香矣,“味道”不足,“无线电”就是“糯米”了,绵厚悠长……
诚如陈彪所言,“无线电”在蹦跶。或者说,走进宽敞的展厅,你的心必然蹦跶。因为你最最在意的、难忘的童年记忆刹那间都回来了。
展品主要由古董级的晶体管收音机与古董级的“无线电”组成,不同的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根据童年记忆,在不同年份的展品前找到偶像,“30后”与“40后”的,喜欢在四五十年代的展品前絮语,那些大都是德国货和美国货,妙的是至今它们还能发出醇厚的音响;“50后”与“60后”则流连在五六十年代的国产展品前,“熊猫牌”、“红灯牌”、“美多牌”;“70后”与“80后”就直奔海燕牌“半导体”而去了……
展览起首之处,赫然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收音机”:亚美牌1651型五灯中波收音机,是中国著名民族资本家苏祖国在上海开设的第一家无线电工厂——“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的1935年的首批产品,所用零件全部国产,栗色的外形令人联想“罗马柱”的优雅和雍容,说它“赫然”,因为事实上,它是无价的藏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紧挨着“亚美五灯”的,是一坨黑乎乎的“怪物”,粗看如废弃附件,细看像万用电表,当年的废品站你送进去,最多卖五毛,但沪上无线电收藏大王、人称“张无线电”的张明律先生介绍说,这是中国第一台直流一灯收音机,这架机子1935年由苏祖国创办的“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填补了中国无线电生产的空白。
但最令人们为之遐想的,还是傲居展厅中央的“无线电精英”——五、六十年代德国、美国、英国甚至前苏联的“荣誉出品”。
我久久地,贪婪地看着它们,大厅里不知谁放起了卡伦·卡朋特的著名歌曲《昨日再来》:“当我年少的时候/我总爱守在收音机旁/等待我最心爱的歌曲流淌/每当歌声响起/我都会独自跟唱/这让我多么心神荡漾……”
在场所有人的儿时记忆都被一幕幕地打开了,有人眼角迅速挂上了泪珠。
“张无线电”传奇
现场有一个群众性团体令人注目,那就是“上海广播爱好者联谊会”,正是在这个群体中,我们认识了最为著名的收音机收藏家张明律、黄建敏、戚广崇、吴俊东、潘家琳、顾家清、吴伟能……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张明律,雅号“张无线电”;最“克勒”的则是黄建敏,雅号“电克勒”,“无线电”的故事据说相当精彩,所谓“一机一历史,一机一故事”,于是,我们的访谈就从他俩开始。
张明律,六十开外,中等个子,皮肤白皙,谈吐儒雅,一看就知从小有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我的父亲张左企他自己也喜欢无线电,但他自己并不动手。1949年前,他就是四川路桥下那个“邮局总局”的处长了,他的外语很好,翻译了较多的外文书籍。其中他翻译的有一本叫《电视浅说》,是最早将电视原理介绍进中国的书籍之一。由于父亲收入较高,我家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了“无线电”。但真正影响我的是我哥。他爱好无线电,我三年级的时候,他鼓励我安装了一个矿石机。小学时,我的“劳作课”表现优秀,被推荐到少科站,小学毕业时,我就有能力装“五灯机”了。进厂后,我的爱好让厂长发现了,就借“上海电子大会战”的机会将我调过去,又提供了我提高无线电技术的平台,义务帮别人安装了多少的“无线电”,我已记不清了。退休后,我做起了有关收录机的机芯生意,这就与无线电有关了。其间赚了一些钱,可以为自己的爱好提供一些物质条件了。
1997年的一天,我在城隍庙看到一个“五灯”的英国货,与父亲当年买的一模一样,不知何故,我的心别别跳,当即以400元的高价买下,把它修好,让它能用。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但当时还没进圈子。
你问,当时机器坏掉的主因是什么?我想主要是电解电容干枯。原因,上海天气非常潮湿,而且煤球炉很多,强化了一氧化碳的腐蚀,就会出现漏电、电阻或接触方面的问题。
由于我热心帮助别人,就有人透给我消息:每周六、日,天不亮,在万航渡路有卖无线电旧货的,都是一些较好的旧货,我过去发现真有,都可以淘到好东西,于是经常去淘,后来越收越多,最后要租房子储存,最高时期租了10间房间,现在差不多有3000件收藏品。
“那您的绰号“张无线电”是如何来的呢?”笔者问。
“张无线电”听了笑答:那是在论坛上注册网名,起先要用英文名才能注册,由于之前已经有人注册了radio zhang,我就给自己取名叫“radio zhang 2”,后来中文可以用了,我就把之前的翻译过来,但“无线电张”不好听,像外国人名字,我就把顺序换了换,叫“张无线电”,之后这绰号就在圈子内叫开了,现在全国范围都传开了,就变成了我的绰号了!
“电克勒”黄建敏
“老克勒”中的“克勒”是外来语,英文口语:优越,出名,风度的意思。
黄建敏因为家庭出身优裕,衣着注重品牌,热爱西方爵士乐,狂热地收集爵士乐的老唱片,喜欢孵咖啡馆——尤其是从小喜爱与电有关的艺术享受,诸如“无线电”、“矿石机”、“电唱机”、“电视机”、“录音机”,甚至到单位工作也选择了“维修电工”,发展到后来成了全国知名的“无线电收藏家”,以大量拥有世界声誉的、相当“克勒”的德国“无线电”为特色,大家便干脆给他起了一个雅号“电克勒”。访谈时,“电克勒”黄建敏谦让再三地要“张无线电”先谈,轮到他谈的时候,便缓缓地开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