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兼职潜规则窒息学术创新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x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末年初,新语丝网站上的一篇举报文章把48岁的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长江特聘学者、副院长刘泉声教授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篇题为《关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乱象的一个例子——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泉声》的网帖,直指刘泉声教授违规兼职,同时担任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全职岗位工作。记者调查发现,人才争夺背后隐现一条多方受惠的灰色利益链。(3月21日《中国青年报》)
  类似情形,在时下的高校、科研院所,可以说相当普遍,甚至可以说是行业内潜规则,不服从这个潜规则,你也许还能混,但未必能够混得好。长江学者如此,院士们也如此,各种各样的外聘教授、高级海归未必不如此。
  潜规则盛行,往往得有深厚的观念和制度土壤才行。在文化观念上,我们往往容易形成对一些领域杰出人才过度迷信的“刻板成见”,把他的“巅峰成就”视为常态,而不会去注意到,让其获得最高荣誉的某种成就,往往已经是其最高境界,接下来等待着他的,固然一方面多数人可以保持其基本水准,但另一方面人们却没有也不会去注意他其实不可避免地将要走下坡路。
  过度的迷信和顶礼膜拜,将杰出人才推到“赢者通吃”的道路上。国内垄断型的学术和高校学位体制,更使这种“赢者通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授予高校的某项学位权,需要多少多少专家教授;申请课题和学术经费,也需要相应资格和级别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
  “利出一孔”、政出一门之下,必然乱象丛生。各高校、科研机构争相拉拢人才,甚至不惜互相勾兑彼此“共享”“高级人才”,目的只有一个:对上可以争取到更高、更多的学位授予权和科研项目与经费;对下,可以以“人才”和科研项目做幌子,招收到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和科研人才。
  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受害者从而也就几乎不会受到任何监督与制约的利益链条: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多方兼职的高级人才首先是受益者。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借高级人才大获其利,高级人才则可以获得大笔聘用金甚至直接从项目中提成;那些貌似被挤压的中青年科研、教学人才貌似受害者,但同时也是利益共同体,最起码,单位和高级人才可以吃肉,他们也许还能分到一口汤;而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空转”的现实处境中,那些被骗进来的学生和科研人员似乎是最终受害者,其实也不是。他们顶着无数的光环,实则内心空空,但是只要高校按期颁发给他们文凭和高级研究经历证书,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到社会上招摇!
  各种各样的学术抄袭、学术腐败、学术造假,亦与此息息相关。因为经费、课题都得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而并不比科研人员更高明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往往要给出完成某项“科学高峰”的行政指令,他们才好向其所在的行政系统交差。于是乎,我们看到、得到的就是这么一个环环相扣彼此欺骗的体制。
  所以,在这个学术的利益共同体中,不管其内部已经腐烂到何种程度,我们从其外表看起来都非常的光鲜亮丽,我们看到的是我国的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越来越世界第一。但是终归,它们只不过绣花枕头一包草,论文的引用率世界最低,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止步不前。
  没有比打破科研和学位的行政垄断更能让我们看到希望。但这方面的步伐我们迈得何等艰难,一个小小的南方科技大学,筹办三年还拿不到招生和学位证书。但是不改革,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在教育和学位问题上,高校应该自主办学、自主招生,社会和市场来评价其毕业生水平。而在科研和学术及人才评价问题上,一样应该打破行政垄断,把权力还给市场。如果国家真的重视学术和研究,那就把事前申报课题改为事后评价奖励,由市场和学术共同体完成对科研成果的评定,对优秀成果由国家专项基金予以奖励。而不是由行政力量“先知先觉”地确定课题方向。
  (作者为知名评论员)
其他文献
为缓解看病难带来的矛盾,1月16日公布的北京“十二五”规划草案里,明确提出要方便市民就医看病,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具体举措有核心区部分大医院外迁,以及规划新建1-2所儿童医疗机构。    现状:进城看病有多难  对于那些城区居民来说,郊区居民进城看病的费力和周折是难以体会的,半夜起来进城挂号,抱着孩子背着干粮,早上出来傍晚到家……若是需要输几天液,一星期的时间就都搭在医院和家的两点一线上了
摘 要从美国课后联盟2020年发布的第四版中小学课后教育计划调研报告《下午3点后的美国》来看,美国有组织的课后教育计划为家庭提供支持,多样的课后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存在课后教育需求激增与实际参与率下降、课后教育维护教育公平与机会差距拉大等困境。由多元主体协调机制、多样内容更新机制与多重经费分担机制构成的美国中小学课后教育计划实施机制启示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要坚持公平性原则,多途径开发课后服务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提出要求,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本期话题聚焦“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以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前提,探讨课后服务的理念、价值、内容、方法。  摘
据北京环卫集团有关数据显示,今年春节七天长假期间,北京道路上因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残屑达到186.79吨,其中仅大年三十夜间清理出的爆竹皮就将近59吨。  鞭炮在为国人带来浓浓年味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空气污染、火灾、伤害等困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源于农耕时代的民俗在新与旧的对冲中慢慢演变为春节过后人们争论的话题,而因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负效应也成为春节诸多后遗症中的一种。    那些头疼
本文是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先生之访谈记录。2005年6月,成先生于英国牛津大学巡讲后应邀来华,主讲“新新儒学的意义及其发展”等课题,此文即讲席间请益之得。今略增润,并经成先生于百忙中过目与订正,以飨读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中小学班主任担负着组织、教育、管理学生的特殊使命,因此,班主任必须具有较高的威信,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和劝导,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班主任威信分为权力性威信和非权力性威信。权力性威信来源于学校对班主任的任命而形成的对学生的支配力量;非权力性威信是班主任以自己的师德修养和智慧成就等人格因素所形成的对学生的感召力量。实践证明,班主任的非权力性威信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持久的、深刻的。  1.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作为当代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家校社协同育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争议和挑战。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即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共同的育人目标,通过加强交流、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最佳育人效果的教育活动。其典型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价值统一,育人导向;新型伙伴,平衡主体;政府统筹,项目主导;协商合作,互动共进。 
摘 要应坚持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的关键育人作用,但目前仍存在批判性與建设性相割裂的现实情况,即建设性的片面重视和批判性的相对缺失。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路径,需要强化教学内容和社会真实议题的联系,增强意识形态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加反思与交流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性;批判性  作者简介卢军,重庆市云阳
法国妙思乐携手崔玉涛育学园共同发布《宝宝肌肤呵护白皮书》  2018年6月19日,法国专业母婴护肤品牌妙思乐携手崔玉涛育学园,举行《宝宝肌肤呵护白皮书》线下发布会暨妙思乐新品发布会。本次发布的白皮书经由10519份调研数据汇总而成,旨在了解家长对宝宝肌肤护理的现状,家长对敏感肌肤护理的认识,对宝宝洗护产品的选择。育学园首席健康官崔玉涛先生现场对这份白皮书进行了深度解读,指出目前家长对宝宝肌肤护理的
虎年腊月二十九,河北省沧州市四合菜市场里购买年货的顾客仍是络绎不绝,蔬菜商于崇海从早上三点多就开始忙着进菜,摘菜,给饭店送菜,给来店里的顾客称菜。店里挤满了买菜的顾客,记者在老于菜店里几乎没有立足之地。“黄瓜3块5,蘑菇4块!”老于大声招呼着客人。今年韭菜咋这么贵呢?7块钱一斤了,一个顾客问着。拉菜的都不出车了,菜能不贵吗?老于笑着说。  老于的朋友叫四辈,也在这里经营蔬菜,两人在一个行业摸爬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