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乐视在“平台 内容 终端 应用”的逻辑整合下形成了“乐视生态圈”,建设“生态圈”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受到重视并被广为探讨,这一趋势也影响到人力资源服务业。从长远来看,我国加速进入低生育率的老龄化社会,国家在政策和法律层面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危机,人力资源服务业也力图通过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促进“互联网 ”的行业渗透、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推动生态圈建设来实现人力资源服务的转型升级。
政策法规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我国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是为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国家因应现实情况,从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劳动用工制度进一步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在政策法律方面,法律的制订相当程度地滞后于经济活动实践。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劳动法》于1994年才正式颁布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对人力资源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催生人力资源服务业
改革开放后,国家打破统包统分的计划模式;同时,经过招商引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用工需求大增。1979年,北京外企服务公司(FESCO)向外商派出了第一名中方雇员。198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启动国企用工市场化的开端,并于同年推出劳动合同制。我国开始实行计划与市场双轨制并行的勞动就业制度,人力资源服务业也为满足用工需求而兴起。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走向主流
1994年,国家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劳动法》,规范用工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政企分离的改革深入,下岗再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推广北京等地取得显著成效的“劳务派遣”模式,以此来缓解再就业问题。此后,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成为主要就业模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凭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伴随工业化迅猛发展,劳务派遣这一灵活用工形式被广泛应用。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也在法律层面肯定了劳务派遣的地位,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模式成为绝对主导。
●倒逼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
由于部分国企大量采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制员工占员工总数比例严重膨胀,由此产生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引发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2013年7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施行,新修订条款严格规制了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对之前法案中关于劳务派遣“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模糊描述做出了清晰明确的界定。劳务派遣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大幅萎缩,市场空间缩小。经济活动主体用工方式的改变也让人力资源服务业或被迫或主动地进行转型、升级。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在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的角度上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产品、服务,并向全产业链渗透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人力资源服务业亟待转型升级
法律对劳务派遣的规制势必影响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业务调整方向。要弥补因为限制劳务派遣而缩小的市场空间,人力资源服务业需要将主要精力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使产品和服务延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面对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外资背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转型升级的工作对于市场竞争激烈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业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爆发式增长
继制造外包后,服务外包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成为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原有的计算机技术服务外包(IPO)、业务流程外包(BPO)又演化增加了知识流程外包(KPO)。在不久的未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将会成为独立支柱之一。在经济价值形态上,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议价谈判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在用工单位的经济价值链中处于中高端地位。
劳务承揽(HRSBP)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表现形式的一种,强调物化的劳动成果,通过与用工单位按工作数量、结果、效果进行计价结算劳务报酬。广州红海人力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熊坚认为,在社会化分工条件下,用工单位将一些非核心的工作、业务或劳务外包给劳务承揽单位,属于用非核心业务资源组合外部优秀人力资源和管理技术。广东红海人力集团经过业务调整,劳务承揽业务占比已经超过集团业务的50%,利润获得大幅增长。服务行业遍及中国邮政为代表的邮政、物流快递、金融、通信等相关行业,解决了受到法律对劳务派遣新限制影响的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的燃眉之急,得到了央企国企、股份民营和中小企业等不同类型客户的称赞。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特别是劳务承揽的用工模式最有可能是现阶段因劳务派遣政策受限之后,弥补营收和利润潜在损失的成长性业务。
●互联网 人力资源服务业
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一种能够发挥优化和集成作用的工具,提高了企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驱动自身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强互联网的运用,突破时空限制,使业务发展变得愈加数字化、网络化。为了满足处于不同信息化阶段的客户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内,可提供三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即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在实际运作中,这三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日渐缩小,不同公司从其中的某一类切入,并纵向拓展到其他的分类里,其实这也是一个产品不断趋同的过程。
广东红海人力集团基于智能化、便捷化,通过采用按流程导向办理的开发技术,整合行政办公、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劳动管理等事务,将其打包移转到互联网上。这种以精益劳动管理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行政办公和员工自助服务为辅助的一站式精益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平台,可以有效节省人力30%以上。而且,这种线上线下综合服务的形式又构建出闭合环节,更好地帮助企业创收增值。
政策法规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我国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是为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国家因应现实情况,从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劳动用工制度进一步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在政策法律方面,法律的制订相当程度地滞后于经济活动实践。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劳动法》于1994年才正式颁布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对人力资源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催生人力资源服务业
改革开放后,国家打破统包统分的计划模式;同时,经过招商引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用工需求大增。1979年,北京外企服务公司(FESCO)向外商派出了第一名中方雇员。198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启动国企用工市场化的开端,并于同年推出劳动合同制。我国开始实行计划与市场双轨制并行的勞动就业制度,人力资源服务业也为满足用工需求而兴起。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走向主流
1994年,国家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劳动法》,规范用工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政企分离的改革深入,下岗再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推广北京等地取得显著成效的“劳务派遣”模式,以此来缓解再就业问题。此后,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成为主要就业模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凭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伴随工业化迅猛发展,劳务派遣这一灵活用工形式被广泛应用。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也在法律层面肯定了劳务派遣的地位,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模式成为绝对主导。
●倒逼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
由于部分国企大量采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制员工占员工总数比例严重膨胀,由此产生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引发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2013年7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施行,新修订条款严格规制了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对之前法案中关于劳务派遣“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模糊描述做出了清晰明确的界定。劳务派遣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大幅萎缩,市场空间缩小。经济活动主体用工方式的改变也让人力资源服务业或被迫或主动地进行转型、升级。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在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的角度上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产品、服务,并向全产业链渗透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人力资源服务业亟待转型升级
法律对劳务派遣的规制势必影响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业务调整方向。要弥补因为限制劳务派遣而缩小的市场空间,人力资源服务业需要将主要精力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使产品和服务延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面对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外资背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转型升级的工作对于市场竞争激烈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业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爆发式增长
继制造外包后,服务外包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成为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原有的计算机技术服务外包(IPO)、业务流程外包(BPO)又演化增加了知识流程外包(KPO)。在不久的未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将会成为独立支柱之一。在经济价值形态上,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议价谈判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在用工单位的经济价值链中处于中高端地位。
劳务承揽(HRSBP)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表现形式的一种,强调物化的劳动成果,通过与用工单位按工作数量、结果、效果进行计价结算劳务报酬。广州红海人力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熊坚认为,在社会化分工条件下,用工单位将一些非核心的工作、业务或劳务外包给劳务承揽单位,属于用非核心业务资源组合外部优秀人力资源和管理技术。广东红海人力集团经过业务调整,劳务承揽业务占比已经超过集团业务的50%,利润获得大幅增长。服务行业遍及中国邮政为代表的邮政、物流快递、金融、通信等相关行业,解决了受到法律对劳务派遣新限制影响的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的燃眉之急,得到了央企国企、股份民营和中小企业等不同类型客户的称赞。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特别是劳务承揽的用工模式最有可能是现阶段因劳务派遣政策受限之后,弥补营收和利润潜在损失的成长性业务。
●互联网 人力资源服务业
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一种能够发挥优化和集成作用的工具,提高了企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驱动自身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强互联网的运用,突破时空限制,使业务发展变得愈加数字化、网络化。为了满足处于不同信息化阶段的客户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内,可提供三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即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在实际运作中,这三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日渐缩小,不同公司从其中的某一类切入,并纵向拓展到其他的分类里,其实这也是一个产品不断趋同的过程。
广东红海人力集团基于智能化、便捷化,通过采用按流程导向办理的开发技术,整合行政办公、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劳动管理等事务,将其打包移转到互联网上。这种以精益劳动管理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行政办公和员工自助服务为辅助的一站式精益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平台,可以有效节省人力30%以上。而且,这种线上线下综合服务的形式又构建出闭合环节,更好地帮助企业创收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