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梦想到现实
电影《花样年华》最后一幕,梁朝伟扮演的苏慕云对着吴哥窟石墙上的小洞倾诉了自己的心事。他转身离开后,斑驳沧桑的墙面,一缕枯草正在洞里安详。镜头慢慢拉开,身后便是柬埔寨吴哥那沉潜肃穆的恢宏殿堂,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在记忆中,那是我第二次与吴哥窟相会。第一次则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在小学的课本上认识它的吧。那时懵懂的我只知道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如今,借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与姐姐一同拜访了梦寐以求的吴哥窟。原本我以为此生将与它缘悭一面,但世事难料,如今我却要与它亲密接触,不甚喜悦。
高棉帝国兴衰录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懒洋洋地洒下来,我们也在酒店电话铃声的催促中起床了,彼此睡眼惺忪。只因昨晚睡眠质量不佳,我们都露出一点疲态。然而一想到今天就能够跟吴哥窟相会,情绪马上高昂起来。两人迅速地梳洗换衣,随后吃完早餐便同大伙齐赴吴哥古迹。
吴哥古迹位于暹粒市北6公里处,分布在45平方公里的莽莽丛林中。吴哥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是9到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吴哥王朝(802-1431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充斥着战争和征服、占领与被占领、兼并与被兼并的故事。它曾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这也是导游不遗余力地要向我们宣传的事实。每每谈及此,他总是不无遗憾地说,“高棉帝国的领土要比今天的柬埔寨领土大得多,我们很多领土都被邻国侵占了”。听此一言,不免让人感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惋惜。然而导游的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在人类还没有“领土”的概念时,分分合合乃是常态。我们不能将今天的概念随意套用到过去的事件之中。事实上,历史同样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高棉帝国的很多“领土”也是从周边国家和部族掠夺而来。因此,站在今天的视角看,唯有接受现状,放下历史的包袱,或许彼此还能够和睦相处,否则定是伤痕累累。历史要向后看才有意义,但我们只能向前走。领土并不在多与寡,而在于国民是否生活得安康幸福,那才是王道。
毫无疑问,高棉帝国的辉煌灿烂是与它的宏伟建筑与绝美雕刻密不可分。历代高棉帝国的国王总是大兴土木,特别是阇耶跋摩七世狂热的建筑计划更是如此——整个国土似乎穿上了一件布满寺庙的长袍。然而1431年暹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这座闻名于世的都城随后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遭到废弃。这次洗劫与迁都无可挽回地带来了高棉帝国的衰落。吴哥的衰亡意味着具有古代柬埔寨文明特色的文化形式的终结——这种文化主要表现为庄严的纪念碑和宏伟的雕塑,如诗似画的梵文碑铭。“与中国文化不同,高棉人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行政、教育制度和伦理道德遗产;也不像印度人那样,创立了文学、宗教和哲学体系,但高棉人却把东方风格的建筑和装饰艺术成就推到了它的最高峰”。这就是古代高棉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但这也正是随着吴哥的衰亡而失落的东西。
如今,当帝国已经灰飞烟灭之时,那些美轮美奂而又豪壮奇崛的建筑却依旧能够以坚韧不拔的姿态傲立在世人面前。然而,在它重现天日之前,它却在密密麻麻的丛林之中埋没将近400年。1861年初,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这些巧夺天工的建筑,并为其著书立说,自此世人才能重见它的辉煌与壮丽。
大吴哥之旅
经过约一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吴哥窟。拍照买票之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我们从四面佛城门进入,一路上,风尘仆仆,两旁树木蓊蓊郁郁。由于来往游客太多,车辆络绎不绝,而修建的水泥路又太少,所以大伙只能沿着泥土路前进。大家的鞋子无一例外地染上了厚厚一层黄泥土。然而我们却不太在意,我们也以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不知为何,我被两旁的葳蕤大树吸引了。看着这些树,我总觉得,它们是那么的沉默,那么的独立,那么的安详。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张扬;一半沐浴日月,一半洒落阴阳。旁边的导游不时指着它们对我们说:“这棵树已经有几百年了,那棵树也是。”我直觉地认为,从大吴哥建立那一天起,这些苍翠的大树就与这些建筑形影不离。
参天大树不仅笼罩着伟大的神殿,它的根基更侵入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蔓延成无所不在的神奇网络。树木与建筑之间相得益彰,然而它们也给这些历经沧桑的建筑带来危险,这是因为树木的生长会挤压早已摇摇欲坠的脆弱建筑。一旦这些大树对吴哥窟建筑的威胁不能顺利解决,那么再高明的修复工程也抵不过大自然的破坏力。当我们参观塔普伦庙这座建于12世纪末用于尊奉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建筑时,我们便发现巨大的树木盘结在围墙以及庙门口,导游指着人群涌动的角落说:“那就是一条大蟒蛇。”我们吃了一惊,仔细走近一看,原来是盘根错节的根茎循着建筑围绕成类似于蟒蛇的形状。随团的母亲对她的小孩说:“看到没有,这就是大蟒蛇,不会咬人的。”导游在一旁吃吃地偷笑起来。
时间弹指而过,3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也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大吴哥。然而,巴戎庙中那举世闻名的“高棉的微笑”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巴戎庙是吴哥古迹通王城中著名的寺庙,由阇耶跋摩七世修建。这座寺庙地基为边长80米的正方形,中央的主塔离地面43米,由54座次第高低不等的巨塔组成。每座塔的顶上都有4面巨大的石像,共216面,每一面都有“高棉的微笑”。据说,每一面的微笑都截然不同。导游说:“‘高棉的微笑’可与法国卢浮宫中‘蒙娜丽莎的微笑’相媲美。”它简约朴实,所见之处都是低垂的眼帘,扁平的鼻子,宽厚的嘴唇,微微上翘的嘴角,然而它那强大的内心世界却借由这个笑脸而一览无遗,所谓心怡如诗,人淡如菊。那是一种东方神秘的微笑,体现东方文明的内在力量,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据说,“高棉的微笑”是一尊佛像,它将佛教的慈、悲、善、静的四大境界表现在一张脸上。也有人说,那其实就是阇耶跋摩七世的脸,因为这个伟大的国王相信自己就是佛,具有佛的法力和仁慈。不管是谁,当我的目光与这些笑脸触碰时,我也同样能够感到内心的平静。今天,当我回想起那一幕时,我却发现那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描述的心情。那时那刻,抑或此时此刻,我唯有保持沉默,因为沉默可以通向有声语言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宁静致远,也许是吧?
小吴哥之恋
下午两点,万里无云,流金似火。午后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热乎乎,粘稠稠,抹不去。顶着烈日,我们兴奋雀跃地进入小吴哥。走过195米宽,长5.4公里的护城河,我们就来到了小吴哥的中心。
小吴哥(吴哥窟)建于12世纪前半叶。吴哥窟既是王国的首都,又是王室的宫廷;既是宗教圣地,又是文化活动的中心;既是国王生前的寝宫,又是国王死后的寝陵。苏利亚拔摩二世在位时,他动用了30万劳工历时37年才建成。据说,建造这座寺庙时,总共使用了30亿吨石头,其中有一块重达8吨。其建筑面积为19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吴哥窟的建筑可谓豪壮奇崛,雕刻入木三分,庭院深深深几许。寺的主体建造在一个巨大石基上,分为三层,大约有20多层楼高。大殿的一层,是国王接待宾客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有1000平方米的精美浮雕长廊,题材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苏利亚拔摩二世的生平事迹。二层是国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建有四个供国王沐浴的水池。三层布局较为简单,主要是供国王节日和重大事件前朝拜之用。
我必须承认,当我亲自登上小吴哥时,我还是有点彷徨不知所措。我不愿意将时间花在拍照上,我只想静静地看着它们。我随之想起了一些人,一些事。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只是觉得这一切很吊诡很无常。我不知道当那些早已作古的高棉百姓重回今日的小吴哥时,他们见此情景,不知有何感受。与古代所有的辉煌建筑一样,吴哥窟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至于这个过程中劳工和百姓的心酸与苦楚,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见一二。历史学家在探究高棉帝国衰落的原因时,其中一条便是上层阶级的建筑狂热。这些无休无止的建筑计划把百姓弄得筋疲力尽,人民对贪婪的国王日益感到不满,他们随之开始对寺庙进行有秩序的破坏活动。如今,他们厌倦的建筑却让我们趋之若鹜,而我们都以到此一游为荣。
一旦想到过去,原本轻松的心情便涂上了一层薄薄的忧伤,姐姐不愿意让我的心情破坏她的雅致,便不停地催促我拍照。拍照,它注重的是当下,它能够让我暂时忘记过去。
夕阳西下,微风拂面,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吴哥。我们又沿着那一条风尘仆仆的泥土路,坐车驶出四面佛城门。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一副楹联:
观万色空空,即心即佛;望红尘滚滚,莫急莫离!
电影《花样年华》最后一幕,梁朝伟扮演的苏慕云对着吴哥窟石墙上的小洞倾诉了自己的心事。他转身离开后,斑驳沧桑的墙面,一缕枯草正在洞里安详。镜头慢慢拉开,身后便是柬埔寨吴哥那沉潜肃穆的恢宏殿堂,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在记忆中,那是我第二次与吴哥窟相会。第一次则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在小学的课本上认识它的吧。那时懵懂的我只知道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如今,借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与姐姐一同拜访了梦寐以求的吴哥窟。原本我以为此生将与它缘悭一面,但世事难料,如今我却要与它亲密接触,不甚喜悦。
高棉帝国兴衰录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懒洋洋地洒下来,我们也在酒店电话铃声的催促中起床了,彼此睡眼惺忪。只因昨晚睡眠质量不佳,我们都露出一点疲态。然而一想到今天就能够跟吴哥窟相会,情绪马上高昂起来。两人迅速地梳洗换衣,随后吃完早餐便同大伙齐赴吴哥古迹。
吴哥古迹位于暹粒市北6公里处,分布在45平方公里的莽莽丛林中。吴哥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是9到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吴哥王朝(802-1431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充斥着战争和征服、占领与被占领、兼并与被兼并的故事。它曾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这也是导游不遗余力地要向我们宣传的事实。每每谈及此,他总是不无遗憾地说,“高棉帝国的领土要比今天的柬埔寨领土大得多,我们很多领土都被邻国侵占了”。听此一言,不免让人感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惋惜。然而导游的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在人类还没有“领土”的概念时,分分合合乃是常态。我们不能将今天的概念随意套用到过去的事件之中。事实上,历史同样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高棉帝国的很多“领土”也是从周边国家和部族掠夺而来。因此,站在今天的视角看,唯有接受现状,放下历史的包袱,或许彼此还能够和睦相处,否则定是伤痕累累。历史要向后看才有意义,但我们只能向前走。领土并不在多与寡,而在于国民是否生活得安康幸福,那才是王道。
毫无疑问,高棉帝国的辉煌灿烂是与它的宏伟建筑与绝美雕刻密不可分。历代高棉帝国的国王总是大兴土木,特别是阇耶跋摩七世狂热的建筑计划更是如此——整个国土似乎穿上了一件布满寺庙的长袍。然而1431年暹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这座闻名于世的都城随后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遭到废弃。这次洗劫与迁都无可挽回地带来了高棉帝国的衰落。吴哥的衰亡意味着具有古代柬埔寨文明特色的文化形式的终结——这种文化主要表现为庄严的纪念碑和宏伟的雕塑,如诗似画的梵文碑铭。“与中国文化不同,高棉人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行政、教育制度和伦理道德遗产;也不像印度人那样,创立了文学、宗教和哲学体系,但高棉人却把东方风格的建筑和装饰艺术成就推到了它的最高峰”。这就是古代高棉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但这也正是随着吴哥的衰亡而失落的东西。
如今,当帝国已经灰飞烟灭之时,那些美轮美奂而又豪壮奇崛的建筑却依旧能够以坚韧不拔的姿态傲立在世人面前。然而,在它重现天日之前,它却在密密麻麻的丛林之中埋没将近400年。1861年初,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这些巧夺天工的建筑,并为其著书立说,自此世人才能重见它的辉煌与壮丽。
大吴哥之旅
经过约一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吴哥窟。拍照买票之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我们从四面佛城门进入,一路上,风尘仆仆,两旁树木蓊蓊郁郁。由于来往游客太多,车辆络绎不绝,而修建的水泥路又太少,所以大伙只能沿着泥土路前进。大家的鞋子无一例外地染上了厚厚一层黄泥土。然而我们却不太在意,我们也以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不知为何,我被两旁的葳蕤大树吸引了。看着这些树,我总觉得,它们是那么的沉默,那么的独立,那么的安详。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张扬;一半沐浴日月,一半洒落阴阳。旁边的导游不时指着它们对我们说:“这棵树已经有几百年了,那棵树也是。”我直觉地认为,从大吴哥建立那一天起,这些苍翠的大树就与这些建筑形影不离。
参天大树不仅笼罩着伟大的神殿,它的根基更侵入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蔓延成无所不在的神奇网络。树木与建筑之间相得益彰,然而它们也给这些历经沧桑的建筑带来危险,这是因为树木的生长会挤压早已摇摇欲坠的脆弱建筑。一旦这些大树对吴哥窟建筑的威胁不能顺利解决,那么再高明的修复工程也抵不过大自然的破坏力。当我们参观塔普伦庙这座建于12世纪末用于尊奉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建筑时,我们便发现巨大的树木盘结在围墙以及庙门口,导游指着人群涌动的角落说:“那就是一条大蟒蛇。”我们吃了一惊,仔细走近一看,原来是盘根错节的根茎循着建筑围绕成类似于蟒蛇的形状。随团的母亲对她的小孩说:“看到没有,这就是大蟒蛇,不会咬人的。”导游在一旁吃吃地偷笑起来。
时间弹指而过,3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也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大吴哥。然而,巴戎庙中那举世闻名的“高棉的微笑”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巴戎庙是吴哥古迹通王城中著名的寺庙,由阇耶跋摩七世修建。这座寺庙地基为边长80米的正方形,中央的主塔离地面43米,由54座次第高低不等的巨塔组成。每座塔的顶上都有4面巨大的石像,共216面,每一面都有“高棉的微笑”。据说,每一面的微笑都截然不同。导游说:“‘高棉的微笑’可与法国卢浮宫中‘蒙娜丽莎的微笑’相媲美。”它简约朴实,所见之处都是低垂的眼帘,扁平的鼻子,宽厚的嘴唇,微微上翘的嘴角,然而它那强大的内心世界却借由这个笑脸而一览无遗,所谓心怡如诗,人淡如菊。那是一种东方神秘的微笑,体现东方文明的内在力量,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据说,“高棉的微笑”是一尊佛像,它将佛教的慈、悲、善、静的四大境界表现在一张脸上。也有人说,那其实就是阇耶跋摩七世的脸,因为这个伟大的国王相信自己就是佛,具有佛的法力和仁慈。不管是谁,当我的目光与这些笑脸触碰时,我也同样能够感到内心的平静。今天,当我回想起那一幕时,我却发现那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描述的心情。那时那刻,抑或此时此刻,我唯有保持沉默,因为沉默可以通向有声语言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宁静致远,也许是吧?
小吴哥之恋
下午两点,万里无云,流金似火。午后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热乎乎,粘稠稠,抹不去。顶着烈日,我们兴奋雀跃地进入小吴哥。走过195米宽,长5.4公里的护城河,我们就来到了小吴哥的中心。
小吴哥(吴哥窟)建于12世纪前半叶。吴哥窟既是王国的首都,又是王室的宫廷;既是宗教圣地,又是文化活动的中心;既是国王生前的寝宫,又是国王死后的寝陵。苏利亚拔摩二世在位时,他动用了30万劳工历时37年才建成。据说,建造这座寺庙时,总共使用了30亿吨石头,其中有一块重达8吨。其建筑面积为19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吴哥窟的建筑可谓豪壮奇崛,雕刻入木三分,庭院深深深几许。寺的主体建造在一个巨大石基上,分为三层,大约有20多层楼高。大殿的一层,是国王接待宾客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有1000平方米的精美浮雕长廊,题材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苏利亚拔摩二世的生平事迹。二层是国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建有四个供国王沐浴的水池。三层布局较为简单,主要是供国王节日和重大事件前朝拜之用。
我必须承认,当我亲自登上小吴哥时,我还是有点彷徨不知所措。我不愿意将时间花在拍照上,我只想静静地看着它们。我随之想起了一些人,一些事。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只是觉得这一切很吊诡很无常。我不知道当那些早已作古的高棉百姓重回今日的小吴哥时,他们见此情景,不知有何感受。与古代所有的辉煌建筑一样,吴哥窟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至于这个过程中劳工和百姓的心酸与苦楚,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见一二。历史学家在探究高棉帝国衰落的原因时,其中一条便是上层阶级的建筑狂热。这些无休无止的建筑计划把百姓弄得筋疲力尽,人民对贪婪的国王日益感到不满,他们随之开始对寺庙进行有秩序的破坏活动。如今,他们厌倦的建筑却让我们趋之若鹜,而我们都以到此一游为荣。
一旦想到过去,原本轻松的心情便涂上了一层薄薄的忧伤,姐姐不愿意让我的心情破坏她的雅致,便不停地催促我拍照。拍照,它注重的是当下,它能够让我暂时忘记过去。
夕阳西下,微风拂面,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吴哥。我们又沿着那一条风尘仆仆的泥土路,坐车驶出四面佛城门。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一副楹联:
观万色空空,即心即佛;望红尘滚滚,莫急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