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预设,让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tsai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基于生命、回归本真,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多元对话中交融心灵、碰撞思维,形成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使课堂教学充满朝气。教师要解除预设的束缚,捕捉有价值的资源,发挥教学机智,对学生予以引导、点化,将教学引向精彩。
  一、弹性预设,为生成铺垫基石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内在需求、个体差异、知识建构等,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在互学中共生,在探究中生成精彩。预设要力求精简,少一些“以逸待劳”的随意,多一些“有备无患”的应急。教师要设计弹性的预设、开展多向的交流,适当“留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动态生成铺垫基石。
  1.弹性预设,不囿于本
  教师若“坚守”预设,势必会封闭创新的空间,使教学变得僵化。课前预设只为教学提供可参照的结构框架,而不是僵化的固定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种情况灵活调整。
  2.丰富手段,因需施教
  预设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调整教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富有生趣、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有教师以“境”导入,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让学生由题生疑:“作者为何要写这首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有教师以“情”导入:“每逢中秋佳节,一轮明月悬于浩瀚星空,我们仰望明月的那一刻,会有怎样的情感要表达?”
  二、捕捉契机,让生成演绎精彩
  1.再现生活,“诗”“歌”串联一体
  语文教学只有回歸生活,使静态的知识与多彩的生活彼此融合,才会让学生把握内涵,引导出有价值的资源,促进教学的生成。如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教师播放歌曲《涛声依旧》,师生交流如下:
  师:歌词中的 “无眠”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一俗一雅,表达得明明白白。“无眠”有很多近义词。
  生:不眠、难眠、未眠、愁眠……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歌词,感受“无眠”的滋味。谁在敲打着作者的无眠?
  生:钟声。
  教者继续引导,钟声从哪里传来?(寒山寺,呈现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一等就是多少年?(十年)钟声为何有如此魅力?(呈现高启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教者以歌词为引子,联系众多诗词,让学生感受枫桥钟声越千年,导出张继的《枫桥夜泊》。
  2.捕捉意外,化尴尬为精彩
  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意外会产生消极效果,一味采用“堵截”的方法,将突发事件“扼杀”于萌芽之中。我们要冷静思考、机智处理、合理转化,发掘教学中意外生成的资源,让枯燥无味的课堂焕发生机。
  如在教学《山行》一课时,教者无意中将“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写成“深”,有位细心的女生纠正了错误,教者冷静之余产生思考:何不辨析“生”与“深”?有学生指出,“白云生处”是“白云升起来的地方”,也有学生认为“是白云生活的地方”,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白云是动的,是不断翻腾、不断变化的,应该是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意外不可避免,教师要正确看待错误,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化理解,让课堂因动态生成而充满活力。
  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捕捉生成中有价值的资源,发挥教学机智,因势利导,达成“不期而遇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自立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控制源特点(内-外控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应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和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表(Multidimentional Measure of Chil
“科学教学强调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多年的今天,仍有部分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认识不足,课堂中仍然以讲授灌输书本知识为方式,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