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式家教:我们为何培养不出天才来?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天赋,在某个领域优人一等。确实,按照权威研究机构的观点:“实质上,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条件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可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孩子总是普普通通,看似在任何方面都没有闪光点呢?认真回想,出类拔萃的孩子似乎总是只有一小部分,如何确保自己的孩子也能跻身前列呢?
  
  反思一:我们对“天才”的理解,真的正确吗?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天才”的定义其实十分狭隘,要么就是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名列前茅,成为老师同学交口称赞的模范生;要么就是在才艺、技能方面有一技之长,能够考级考证,成名成家。而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孩子闪现出来的任何思想灵光、头脑风暴、出格行为……都会被家长视为“不务正业”,很难得到宽容和肯定。要纠正这个错误观念,家长必须要理清两个思路:首先,我们是否真的那么需要孩子成为天才?如果不是,那当孩子爱玩爱闹,像个真正的孩子一般撒野欢笑时,我们为何要以一个“天才”的标准去要求他、限制他呢?其次,我们心目中的“天才”定义真的正确吗?除了那些约定俗成的成功标准,孩子难道就无法在其与众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功、感受幸福吗?“天才”只是一个华丽的称号,孩子真正需要度过的,是他漫长且充实的人生,如何让他的人生丰富而有质量,比强迫孩子成为一个“天才”更有意义。
  
  反思二: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家长去教训一个潜在的天才,这合理吗?
  刚给孩子买回来的玩具,家长一不留神,就被孩子拆得零碎不堪了;刚洗干净的墙壁,很快又被孩子涂得七彩飞扬了;孩子除了睡觉一刻也不闲着,爱跑、爱跳、胆子大……家长带孩子辛苦,还要养家糊口,看到孩子这么“不懂事”,难免忍不住开口训斥,一些暴躁的家长甚至挥手就打了过去。殊不知,这烦躁的斥责、不经意间的打骂,也许从此就扼杀掉了一个小天才。
  孩子爱拆玩具,也许说明他具备创造发明的好奇心;孩子爱涂鸦,乱写乱画,也许他有绘画艺术天赋;孩子爱跑爱跳胆子大,也许他在运动方面有特长。少儿天赋的表现比较复杂,有的外露,有的深藏,他们古怪的行为往往使大人难以理解和认可。但越是这样,家长就越是要对孩子循循善诱,适当引导,而不是开口就骂,动手就打。家长不耐烦的态度会使孩子对任何事情都失去探索的兴趣,所以,家长在训斥和打骂孩子之前,是否应该这么想:“他也许是个天才,平庸的我,凭什么这般对待他呢?”
  
  反思三:当前教育体制对一个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来说,是否宽容公平?
  有人曾提出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比尔·盖茨从小在我们这里生长、受教育,他将会成为怎样的人?”答案是:他将连普通人都不如,一文不值。因为他的个性会被过早扼杀,他由于与众不同会经常受到批评,他的自信心将很快丧失,然后变成一个“差生”……总而言之,他就是那种将被我们的教育第一批淘汰的人!
  事情就是这样,天才往往不是那些坐在角落里的安静、乖巧的学生;反而那些调皮捣蛋、花样百出的学生,更有可能成长为真正的天才儿童。但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难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最擅长的是改造孩子身上的“天才性”,直到他被改造得平庸又平凡,不再露出任何锋芒,而不是呵护孩子的与众不同,从中激发天赋。
  反思四:我们对孩子天赋和特长的开发手段,真的适合他发展吗?
  如今,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特长的开发,一旦发现孩子拥有哪方面的“闪光点”,就会全力去引导、开发,把孩子向着“特长生”的方向培养。于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一厢情愿的开发手段,是否有助于其特长发展呢?
  东东6岁的时候表现出了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父母决心全力培养他,送他去学画画,对他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然而,在高压和强制下,东东渐渐对画画产生了反感,再也不愿意动笔涂鸦,最后,发展到了看到画笔画纸就头疼、狂躁的地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但如果家长采取了不正当的培育方式,把孩子逼得太紧,同样会扼杀其天赋特长。
其他文献
  
报刊上一则真实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一位女孩没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村里做代课教师,结果上课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了讲台。这时,母亲对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却倒不出来,也许有更适合的事情等你去做。”女孩外出打工被老板辞退了,嫌她手脚慢,这时,母亲对她说:“手脚总有快慢差别,你再去找找其它事情做。”后来,这个女孩做过纺织工、市场管理员、会计……结果无一例外都被“遣送回家”。
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最接近艺术的本质,因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来源于天性对美好事物的表达。  但当“艺术”变成一顶象征着身份和能力的博士帽、成为一种谋求名利的手段后,它对于孩子来说也就自然成了一种压力和负担。而且,单纯而机械的技巧训练会使孩子的天性逐渐消失。  儿童时期的艺术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掌握技巧。对于孩子而言,在艺术的氛围和环境中开启心智,拓展思维,培养自主的创造性,增强艺术与艺术、艺术与生活
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即亲身示范什么事情该怎么做,比开口训斥孩子“你错了,不准这么做”要有效得多。今天的孩子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面临的机遇和空间也比过去更多、更广泛,家长的教育单凭传统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与时俱进,将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倾注在孩子身上,从赞赏的角度鼓励孩子发扬优点,以乐观的态度相信孩子能改正缺点,才能将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是孩子成长风帆的掌舵人,家长向哪里引导孩子就往哪里前进,真
林曼云,一位活跃在渣打、花旗和汇丰等国际知名银行的金融界名媛,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柔情母爱的母亲。林曼云现任中国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零售银行产品部董事总经理,在花旗、汇丰等国际知名银行也担任过高级管理职位,天天和“财经”打交道,她知道财商对于人的一生有着怎样的影响。  于是,她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给予孩子独特的财商教育: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将财富传承给下一代,而是要教给孩子正确的财
夏季补钙?多此一举吧!如此灿烂的阳光,孩子怎么会缺钙呢?此论调乍听颇似有理,却与实际情况严重相悖。来自医院的信息表明,近年来,每逢夏季,罹患佝偻病的婴幼儿有增多趋势。这究竟症结何在?  原来日光浴虽可增加孩子体内的钙储存,但日光并不直接补钙,只是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提升食物中钙的吸收率,起间接补钙的作用。另外,维生素D虽能促进钙质向骨骼转移,但血液中的钙水平却下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随之增高,
公共意识通俗地说就是关心公共利益,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在公共空间注意自我约束和礼让他人,而不仅仅是只顾着自己方便。假如在公共空间缺乏自我约束,则会破坏公共秩序,到头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熟人社会”影响根深蒂固  我国传统社会建立在熟人关系之上,如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传统的道德修养也以熟人社会为前提,比如孝悌忠恕、三纲五常等。而随着社会发展,“陌生人社会”逐渐成为主流,公共生活空间变得
缘分来临的时候,往往猝不及防。和《孩子》就是这样。   那时,我还在江西卫视上班,业余时间喜欢写些纪实类的稿子,和《家庭》保持比较默契的关系。一次,同样是广州来电,听声音却不是我熟悉的编辑,不过,疑团很快即释,他说:“你是陈志宏吧,你的电话是《家庭》编辑告诉我的……”来电者是时任《孩子》编辑部主任李也老师。   这通电话,让我第一次知道《孩子》。李也老师给我的点题是为一个江西八岁小男孩洪嗣之作专访
案例:  俊俊4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变故——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爸爸工作稳定,收入可观,俊俊便随爸爸一起生活。由于爸爸忙于工作,对俊俊的生活、成长很少过问,爷爷奶奶十分疼爱俊俊,几乎什么都依着、护着他。俊俊上幼儿园后,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喜怒无常,和别的小伙伴一有矛盾,便争吵不休,甚至拳打脚踢。上课时,注意力分散,作业经常完不成……    分析:  俊俊的言行是很容易理解的:作为单亲孩
父母又不是神,当然也会发脾气。比如当因为工作问题,挨了上级的批评;而孩子又调皮,还在你面前表现得十分糟糕。这个时候,你已经到了发脾气的边缘……好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于是,你想抬起手,重重扇在孩子的脸上,或者狠狠地摔一个茶杯,甚至是手机。你简直有些歇斯底里了,企图用什么动作一下子解决面前的问题。看起来,目前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好像孩子惹恼了你,你只有制服了孩子,才能消气。  而实际上,你的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