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天赋,在某个领域优人一等。确实,按照权威研究机构的观点:“实质上,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条件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可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孩子总是普普通通,看似在任何方面都没有闪光点呢?认真回想,出类拔萃的孩子似乎总是只有一小部分,如何确保自己的孩子也能跻身前列呢?
反思一:我们对“天才”的理解,真的正确吗?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天才”的定义其实十分狭隘,要么就是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名列前茅,成为老师同学交口称赞的模范生;要么就是在才艺、技能方面有一技之长,能够考级考证,成名成家。而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孩子闪现出来的任何思想灵光、头脑风暴、出格行为……都会被家长视为“不务正业”,很难得到宽容和肯定。要纠正这个错误观念,家长必须要理清两个思路:首先,我们是否真的那么需要孩子成为天才?如果不是,那当孩子爱玩爱闹,像个真正的孩子一般撒野欢笑时,我们为何要以一个“天才”的标准去要求他、限制他呢?其次,我们心目中的“天才”定义真的正确吗?除了那些约定俗成的成功标准,孩子难道就无法在其与众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功、感受幸福吗?“天才”只是一个华丽的称号,孩子真正需要度过的,是他漫长且充实的人生,如何让他的人生丰富而有质量,比强迫孩子成为一个“天才”更有意义。
反思二: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家长去教训一个潜在的天才,这合理吗?
刚给孩子买回来的玩具,家长一不留神,就被孩子拆得零碎不堪了;刚洗干净的墙壁,很快又被孩子涂得七彩飞扬了;孩子除了睡觉一刻也不闲着,爱跑、爱跳、胆子大……家长带孩子辛苦,还要养家糊口,看到孩子这么“不懂事”,难免忍不住开口训斥,一些暴躁的家长甚至挥手就打了过去。殊不知,这烦躁的斥责、不经意间的打骂,也许从此就扼杀掉了一个小天才。
孩子爱拆玩具,也许说明他具备创造发明的好奇心;孩子爱涂鸦,乱写乱画,也许他有绘画艺术天赋;孩子爱跑爱跳胆子大,也许他在运动方面有特长。少儿天赋的表现比较复杂,有的外露,有的深藏,他们古怪的行为往往使大人难以理解和认可。但越是这样,家长就越是要对孩子循循善诱,适当引导,而不是开口就骂,动手就打。家长不耐烦的态度会使孩子对任何事情都失去探索的兴趣,所以,家长在训斥和打骂孩子之前,是否应该这么想:“他也许是个天才,平庸的我,凭什么这般对待他呢?”
反思三:当前教育体制对一个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来说,是否宽容公平?
有人曾提出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比尔·盖茨从小在我们这里生长、受教育,他将会成为怎样的人?”答案是:他将连普通人都不如,一文不值。因为他的个性会被过早扼杀,他由于与众不同会经常受到批评,他的自信心将很快丧失,然后变成一个“差生”……总而言之,他就是那种将被我们的教育第一批淘汰的人!
事情就是这样,天才往往不是那些坐在角落里的安静、乖巧的学生;反而那些调皮捣蛋、花样百出的学生,更有可能成长为真正的天才儿童。但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难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最擅长的是改造孩子身上的“天才性”,直到他被改造得平庸又平凡,不再露出任何锋芒,而不是呵护孩子的与众不同,从中激发天赋。
反思四:我们对孩子天赋和特长的开发手段,真的适合他发展吗?
如今,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特长的开发,一旦发现孩子拥有哪方面的“闪光点”,就会全力去引导、开发,把孩子向着“特长生”的方向培养。于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一厢情愿的开发手段,是否有助于其特长发展呢?
东东6岁的时候表现出了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父母决心全力培养他,送他去学画画,对他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然而,在高压和强制下,东东渐渐对画画产生了反感,再也不愿意动笔涂鸦,最后,发展到了看到画笔画纸就头疼、狂躁的地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但如果家长采取了不正当的培育方式,把孩子逼得太紧,同样会扼杀其天赋特长。
反思一:我们对“天才”的理解,真的正确吗?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天才”的定义其实十分狭隘,要么就是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名列前茅,成为老师同学交口称赞的模范生;要么就是在才艺、技能方面有一技之长,能够考级考证,成名成家。而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孩子闪现出来的任何思想灵光、头脑风暴、出格行为……都会被家长视为“不务正业”,很难得到宽容和肯定。要纠正这个错误观念,家长必须要理清两个思路:首先,我们是否真的那么需要孩子成为天才?如果不是,那当孩子爱玩爱闹,像个真正的孩子一般撒野欢笑时,我们为何要以一个“天才”的标准去要求他、限制他呢?其次,我们心目中的“天才”定义真的正确吗?除了那些约定俗成的成功标准,孩子难道就无法在其与众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功、感受幸福吗?“天才”只是一个华丽的称号,孩子真正需要度过的,是他漫长且充实的人生,如何让他的人生丰富而有质量,比强迫孩子成为一个“天才”更有意义。
反思二: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家长去教训一个潜在的天才,这合理吗?
刚给孩子买回来的玩具,家长一不留神,就被孩子拆得零碎不堪了;刚洗干净的墙壁,很快又被孩子涂得七彩飞扬了;孩子除了睡觉一刻也不闲着,爱跑、爱跳、胆子大……家长带孩子辛苦,还要养家糊口,看到孩子这么“不懂事”,难免忍不住开口训斥,一些暴躁的家长甚至挥手就打了过去。殊不知,这烦躁的斥责、不经意间的打骂,也许从此就扼杀掉了一个小天才。
孩子爱拆玩具,也许说明他具备创造发明的好奇心;孩子爱涂鸦,乱写乱画,也许他有绘画艺术天赋;孩子爱跑爱跳胆子大,也许他在运动方面有特长。少儿天赋的表现比较复杂,有的外露,有的深藏,他们古怪的行为往往使大人难以理解和认可。但越是这样,家长就越是要对孩子循循善诱,适当引导,而不是开口就骂,动手就打。家长不耐烦的态度会使孩子对任何事情都失去探索的兴趣,所以,家长在训斥和打骂孩子之前,是否应该这么想:“他也许是个天才,平庸的我,凭什么这般对待他呢?”
反思三:当前教育体制对一个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来说,是否宽容公平?
有人曾提出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比尔·盖茨从小在我们这里生长、受教育,他将会成为怎样的人?”答案是:他将连普通人都不如,一文不值。因为他的个性会被过早扼杀,他由于与众不同会经常受到批评,他的自信心将很快丧失,然后变成一个“差生”……总而言之,他就是那种将被我们的教育第一批淘汰的人!
事情就是这样,天才往往不是那些坐在角落里的安静、乖巧的学生;反而那些调皮捣蛋、花样百出的学生,更有可能成长为真正的天才儿童。但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难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最擅长的是改造孩子身上的“天才性”,直到他被改造得平庸又平凡,不再露出任何锋芒,而不是呵护孩子的与众不同,从中激发天赋。
反思四:我们对孩子天赋和特长的开发手段,真的适合他发展吗?
如今,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特长的开发,一旦发现孩子拥有哪方面的“闪光点”,就会全力去引导、开发,把孩子向着“特长生”的方向培养。于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一厢情愿的开发手段,是否有助于其特长发展呢?
东东6岁的时候表现出了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父母决心全力培养他,送他去学画画,对他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然而,在高压和强制下,东东渐渐对画画产生了反感,再也不愿意动笔涂鸦,最后,发展到了看到画笔画纸就头疼、狂躁的地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但如果家长采取了不正当的培育方式,把孩子逼得太紧,同样会扼杀其天赋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