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碰撞,重现艺术之光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wreoksb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民歌与新诗
  作者:段宝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ISBN:9787208149939
  定价:78.00
  中国新诗,实质上是游离于西方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之间的一种新诗体,历经百年,不乏经典之作,但未定型,仍在继承与创新之中寻求新的发展。林庚先生说:“新诗不成器的原因,是由于把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传统丢了。他们(指那些照搬西方现代派诗的所谓先锋人物和许多诗刊编辑们)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好的国家……不要看不起民歌,诗与歌分开就不好了……”比如,《诗经》的精华所在——“国风”,便是源于各地民歌。因此,新诗的发展需要从鲜活而浩瀚的民歌中汲取营养,一方面让民歌这块“文化活化石”发扬光大,一方面也让新诗更具现实活力、更易获得情感认同。
  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开路先锋段宝林先生几十年来便致力于民间律诗研究这项前人从未涉及的宏伟工程。他用科学法记述与研究了几百种民间诗歌的格律形式,对我国56个民族和20多个国家的民间史料作了研究,形成了民间文艺学方面的多种创见和理论创新。《民歌与新诗》一书便是这些成果的结晶。
  本书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即诗歌创作总说、新诗兴衰的历史规律、论民歌艺术、民间特有的诗体形式、新诗习作等,具体内容有立体诗风、俗文学诗歌概述、民间诗歌分类刍议、二言诗与民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民歌四行体之西传、楚辞体诗与民歌、骚体的反思、鲍照与民歌、词与民歌、在西砸聽民歌、杂说顾颉刚与《吴哥甲集》、诗歌访谈录、林庚先生谈新诗与民歌、说“民歌体”、论艺术的失落与回归、《毛南族民歌》的新突破、致天安门前的哨兵,等等。
  其中,《林庚先生谈新诗与民歌》一文主要探索了新诗如何在格律和形式上借鉴民歌。林庚先生认为,民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民歌的巧喻、起兴等语言技巧和明快清新的风格,以及它的明朗性,都值得新诗学习借鉴。《论艺术的失落与回归》一文曾在诗界引起过不小震动,其关于民间文艺的价值及其艺术规律问题的探讨,以及提出的民歌与新诗研究的六维立体思维模式、文艺上的雅俗结合律等,打开了诗歌研究的新天地。段先生的这一成果,还突破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文学概论》教材中关于押韵的概念定义,改变了大家对“民歌体”的流行看法。在民歌文艺理论的创新方面,有否定“形象思维论”的论述,是根本性的文艺理论创新。
  反观当下新诗现状,更多还是精英小众的智性抒写——说走就走的远方,风花雪月的浪漫,痴男怨女的矫情,离愁别恨的悲凄……甚至一味追求西方诗歌的体式,缺少了一些贴近大众日常和审美的创作,导致中国味不浓的诗歌与大众渐行渐远。相信这本《民歌与新诗》对新诗创作将有着诸多醍醐灌顶的欣赏与借鉴价值,相信新诗与民歌也将在“雅”与“俗”的碰撞中重现艺术之光。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于秀慧)
其他文献
特稿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语文建设》编辑部1/4  关注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郑桂华1/8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案例:秋的发现与表达………………………郑桂华 季丰 羊立彦 黄卉1/13  从意象角度解读诗人个性化情思——“秋的发现与表达”教学举隅………………张慧1/18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引”和“行”一样,说的是一种诗歌的体裁,也是和“行”一样的一种比较自由的体裁。章无定句,句无定言。据考证,李贺这首诗写在公元811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中所歌颂的李凭属梨园子弟,箜篌弹得很出名,“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可见在当年是个当红的明星。李贺的赞颂当不是虚言。  吴丝蜀相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之丝,蜀之桐,当是名品。梧桐本来就是制琴的优质材料,这里不仅是说材质之
小说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求分析某一人物时,学生给出的答案往往是笼统的抽象概念,许多学生凭直觉能说上一两点来,但具体的又说不出所以然来,造成结论与文本间的“空档”;长期架空文本的论述,模式化的结论评价,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倦怠,分析能力、思维能力难以有效提升。  笔者尝试在小说阅读中进行开放式教学,即无预设、无指向,学生在素读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分析、鉴赏,之后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所有的解读
多年以来,大冶师范附属小学的语文教学以勤学善研享誉黄石大冶,附小的语文教师更是以勤学善研为座右铭,不断地在教海中探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  一、以校本培训为先导。让教师在专业学习中成长  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校本培训方式,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1 集中学习。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语文新课程理论、教材教法的理解与解读是语文教师必须及时学习的内容。每周
【摘要】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整体感知缺漏、细读不深入及认知表面化等问题,本文提出:阅读教学的组织要根据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特点,把问题转换为驱动性任务。驱动性任务具有学生自主探究、情境真实等特点。自主探究促使活动设置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真实情境设置紧扣学科核心问题、核心概念。阅读教学以任务驱动学生在积极语言实践中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深度阅读。  【关键词】项目学习,任务驱动,真实情境,主动探究,阅读教学  
2010年高考全国18份试卷,其作文命题旨意相对集中在人生思考和现代意识方面,形成本年度高考作文命题的两个亮点。  作文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命题要妥善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让学生有话可说;二是让学生有话要说。作文命题如果仅满足于提供一般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能引发思考,则难以让学生发挥写作水平。历年高考,在这方面不尽人意。今年高考作文题在这方面大有
如果你问一位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修辞的认识,估计对方十之八九会给你介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谈到如何开展修辞教学,则大多涉及辨析修辞格,分析修辞格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等,并且列举中高考中有关修辞的考法和题型。老师们这样做是有依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关于修辞知识仅提及“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
一、慢慢走,欣赏啊!  好的诗歌教学,从来不是知识讲解式的,更不是试题解答式的,而应该是欣赏式的。一菲老师的这堂群文阅读课,就是关于《诗经》的诗歌欣赏课。整堂课如高手作画一般,用“点染”手法,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徐徐展开,水到渠成。这“点染”的功夫,重在两处,一是选择值得浓墨重彩处并切中诗歌精髓,二是用多样方式去肆意铺张并合乎学理。  《子衿》的欣赏,值得浓墨重彩处的,正是“青青”二字。“人莫不饮
书名:国学与人生  作者:傅佩荣  出版单位: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ISBN:9787506090711  定价:38元  近年的“国学热”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推至一个新高度,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逐渐被唤醒,并深刻地意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也是国人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虽然这方面的著作层出不穷,但关于“国学”的内涵与外延,
“文气说”是中国文学理论中一个极富生命活力和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古人关于“文气”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与作者修养、作品内容及语言表达、形式风格都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其关于主体素养建构的“养气观”和讲究诵读的“因声求气”法,不仅对后来的作家、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今天“体弱气虚”的写作教学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和滋养价值。  一、古代“文气说”的由来及其建立  “气”在我国古代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