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互联网+”家校共育策略探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go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物质条件和学生、家长的信息技术能力已基本具备,但由于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低,校园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进展缓慢,教师使用信息手段进行家校共育的意识不强,家校联系还处于社交阶段。学校信息化发展建设水平,决定着“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深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决定着“互联网+”家校共育的广度,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教师信息化素养是提高“互联网+”家校共育水平的关键。
  [关    键   词]  中职;互联网+;家校共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9-0024-02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迅速成为各方面追捧的热词。2018年7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宁夏组织开展“互联网+教育”示范试点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由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向“互联网+教育”模式转变,尤其对于中职学校而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业,其课程也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向现在的智能家居、物联网等前沿学科转变,相比普通中学,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程度更高、更快,适应能力更强。
   2020年年初在“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师生开启了“互联网+教育”网络模式教学,这次网络教学既是对学校信息化实践的一次突击性大考,也为后续发展“互联网+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反思、总结机会。
   以笔者所在的县级中职学校为例,本次网络教学中,开学前上级教育部门和钉钉团队合作搭建了智慧校园平台,学校在此平台上构建了自己的组织机构,组建了班级,按照计划安排,开学时如期进行了网上授课与辅导。回顾本次网络教学过程,有值得借鉴、发展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足,在以后学校信息化建设及“互联网+教育”推进中必须弥补与改进。这次网络教学,也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暴露出了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这次网络教学为研究对象,以笔者所在学校师生为研究范围,总结这次网络教学中家校共育方面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理想的方法,指导学校今后“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家校共育的方法。
   一、中职学校家校共育的现状与成因
   (一)“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
   作为一所县镇学校,2020年2月本校共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71人(有204名学生当时正在企业实践实习中),学校在钉钉智慧校园组建班级后,通知班主任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分享班级二维码邀请学生及家长加入,通知下发当天,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加入了班级师生群,少部分家长加入了班级家校群。经学生一传十、十传百的相互告知,不到三天时间邀请学生入班的任务就基本完成,共有1343名学生入群并激活账号,1781名学生家长加入了家校群并激活账号。
   后经统计,未入群的28名学生中,有13名学生当时在外地且第一学期开学时流失,15名学生本人没有手机,只有一名学生家长及本人都没有手机,因硬件问题无法开展网络听课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千分之零点七。后经课题组抽取两个班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家里接入光纤的学生占78%,没有光纤但能连接上邻居WiFi的学生占10%,只能利用无线上网的学生占11%,家里没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占1%(全校唯一的一名家长及本人都没有手机的学生正好在问卷范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即使在农村中职学校,开展家校共育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
   (二)中职学校“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经课题组对照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发现,在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信息化水平上,中职学生明显高于普通高中学生。原因之一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对学校其他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有带动作用。二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全校开设,普通高中只将计算机作为会考课程,在重视程度上相对较弱。三是中职学生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课业压力相对较小,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接触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设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无形中就提高了家长的信息设备使用能力,在家长层面,进行家校共育的技术条件也基本具备,很少存在有家长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家校沟通、上传学生作业的情形。
   (三)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往往决定着教师使用信息化方式的频率。目前,县镇級以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较低,还停留在能连接互联网,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学校的区域网建设功能不全,没有自己的教学资源,没有网络化、无纸化办公条件,办公与教学都还处在纸质时代。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新旧更替快,新知识、新技能、新设备不断涌现,而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班子老年化严重,学校缺乏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动力,缺乏信息化发展的激励机制,中老年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由于老、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使用信息化的能力参差不齐,学校信息化利用低,信息化建设推进难度较大。
   (四)“互联网+”家校联系还处于社交阶段
   在网络教学之前,尽管移动办公软件在企业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县镇学校的学生及其处在农村地区的家长很少有人知道还有钉钉、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这种功能强大的办公软件,在很大程度上,腾讯QQ、微信等只是作为社交软件使用。这次网络教学给了移动办公软件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但随着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又回到了教室开始上课,风靡一时的移动办公软件又逐渐回归企业,安装在电脑、手机上的钉钉等移动办公软件又做回了当初社交聊天工具的角色,其使用频率远远不如微信、QQ等社交软件,更无法与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相提并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也大都是以微信、QQ的方式进行的,联系的内容也往往限于班级向所有家长发个通知,家长通过群聊或私聊的方式向教师问一下孩子在学校的基本表现而已,至于群发的通知家长是不是看到就不得而知了。所以重要的通知还是沿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这样原始的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的,家校联系还处于社交阶段。    二、中职学校“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策略探究
   尽管从社会环境来说,“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物质条件和中职学生、家长的信息技术能力已基本具备,但由于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低,校园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进展缓慢,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持,教师使用信息手段进行家校共育的意识不强,家校联系还处于社交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家校共育共识和完善的家校共育制度。笔者认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决定着“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深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决定着“互联网+”家校共育的广度,提高中职学校“互联网+”家校共育发展水平,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融合现有网络资源,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家校共育的支撑,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是进行“互联网+”家校共育的必要条件。在现有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企业微信、钉钉等成熟的移动办公软件搭建家校共育平台,从使用情况来看,笔者所在学校使用钉钉搭建了自己的家校共育平台,功能强大、实用性强、免费功能多、投入相对较小。“师生群”“家校群”功能各不相同;“家校本”能实现作业上传统计、“家校通知”能分班级、年级将通知发送到学生或家长;信息已读未读标记明显,在学校能充值付费的情况下,钉钉信息直接能将学校重要通知通过短信、电话形式准确地通知到家长;班级圈还可展示班级重大活动,可以多维度建立家校联系。这些功能实用性强,使用难度低,推广相对容易。
   (二)统一认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发掘“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深度
   当前,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設的困难在于经费紧张,学校没有过多资金购置高昂的信息化设备,以致学校信息化建设总是加塞式修补,缺乏系统的规划,新老设备兼容性差,以致运维成本高。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阻力首先来自学校班子成员,其次来自老年教师,而阻力来源的根本因素是老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低,视力下降造成阅读困难。从领导层面来说,往往职位越高年龄越大,对信息化的抵触情绪也越大,成为推进办公信息化的最大障碍。从教师层面来说,往往职称越高年龄越大,成为推进教学与管理信息化的最大障碍。而这些阻力归根结底还是认识问题。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学校要统一认识,全体教师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发掘“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深度。
   (三)建章立制,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扩展“互联网+”家校共育的广度
   学校信息化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还要重视制度建设。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全体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目前,许多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不深,提到信息化只是想到用PPT授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初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所采取的措施对教师产生的深远影响。学校可以利用制度的激励作用,引导教师将授课内容数字化,以形成学校的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引导教师将教学管理数字化以形成学校的管理网络;将日常办公数字化以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通过制度的激励引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拓展“互联网+”家校共育的广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EB/OL].(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
  html.
   [2]李金有.以“互联网+”家校共育促进乡村教育发展[J].甘肃教育,2019(9):21.
   [3]何祥国.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2,6.
  编辑 薛直艳
其他文献
爸bà爸bɑ是shì个ɡè爱ài睡shuì懒lǎn觉jiào的de人rén。每měi天tiān早zǎo晨chen,他tā都dōu是shì最zuì晚wǎn起qǐ床chuánɡ的de人rén。  丁dīnɡ零línɡ零línɡ,闹nào钟zhōnɡ响xiǎnɡ了le。我wǒ揉róu了le揉róu眼yǎn睛jinɡ,拉lā开kāi窗chuānɡ帘lián,阳yánɡ光ɡuānɡ悄qiāo悄qiāo地de
期刊
[摘 要] PLC课程是高职电气工程类专业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其不仅对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的求职就业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是电气工程方向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发展与研究的关键台阶。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改革,PLC课程同样需要全面转型与升级,以适应当前时代下的教育环境,满足社会与企业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以此为研究背景,从落实前期准备、实施多元教学法、应用技能大赛三个方向为切入点,探求
[摘 要] 主題党日是各级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方式,高校学生党支部通过创新主题党日的内容、形式,以专业特色、需求导向和志愿服务三个维度深入社区开展主题党日,充分结合了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专业背景,使主题党日呈现了主题鲜明的特色,党员实现了深度参与的教育效果,党支部形成了“党建+”的育人品牌。  [关 键 词] 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
[摘 要] 矩阵位移法是结构力学里一个很重要的原理,计算过程简单,适合编程计算。对矩阵位移法进行了课堂讨论,建立了杆件在三维空间的单元刚度矩阵,基于建立的单元刚度矩阵建立了十字交叉杆件的整体刚度矩阵,并将理论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将结构力学书中的矩阵位移法扩展应用到了更加一般的空间结构分析,这样既能丰富并扩展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立交桥”,更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新时代下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重要举措。中高职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课程结构是核心,制度保障是必要条件。从中高职衔接工作现状入手,针对中高职衔接过程培养目标脱节、课程建设缺乏延续性、制度保障乏力等问题,结合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要求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借鉴。  [关
[摘 要] 以人为本的职业价值观就是将人作为基础,体现出人的重要价值的一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尊严与学生的独特性思维,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达到具体的教育目标,体现出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长期发展。通过对以人为本的职业价值观的基本概述,对阻碍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教师、机构以及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以人为本的职业价值观。  [关
[摘 要] 毕业设计是中职学校实践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婚宴服务毕业设计中,要从婚庆文化、宴会厅布局设计、菜单设计、服务流程设计等方面进行细致规划,制定出实施方案和操作标准。  [关 键 词]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撰写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春chūn天tiān来lái了le,万wàn物wù复fù苏sū。云yún朵duǒ心xīn想xiǎnɡ:要yào是shi我wǒ拥yōnɡ有yǒu云yún朵duǒ种zhǒnɡ子zi,那nà该ɡāi多duō好hǎo哇wɑ。云yún朵duǒ的de心xīn事shì被bèi大dà地dì妈mā妈mɑ知zhī道dào了le。她tā乐lè呵hē呵hē地de说shuō:“云yún朵duǒ,我wǒ给ɡěi你nǐ一yí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