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基于全新的生态视野对《鲁滨逊漂流记》这部经典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着重分析和探讨了其中所体现出的害怕、畏惧自然到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到征服、掠夺自然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由此可让人们重新审视过去对大自然的所作所为,这对于促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关系与生态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视野 《鲁滨逊漂流记》 生态主义 殖民主义
引言
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也日益引起当代人的重视,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留下严重的创伤,地球遭受严重的破坏。这极大地制约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当今人类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要想挽救伤痕累累的地球、要使人类真正走出生态危机的困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产生活行为必须予以彻底的改革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手中掌握着高科技的人类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一举一动将对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遗憾的是,直至今日,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致使当前生态危机还极大地困扰着人类。面对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的生态危机,生态批评也开始逐渐发展,并日益壮大起来,具有生态危机感的作家和批评家,也开始基于生态视野这个全新角度对世界经典名著进行重新解读,以期能够唤醒那些还不能深刻、正确领悟人地关系的人们,让他们能从思想根源上重新审视他们以往对大自然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正是基于此,以下本文以丹尼尔·笛福的著名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为例,从这种全新的生态视角来对这部作品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对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鲁滨逊种种思想和行为的深入分析,为当代人找出当今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一 《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分析
18世纪初英享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了世界经典著作《鲁滨逊漂流记》。当时正是英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推进,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进行分析,这些条件都为社会转变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基于日渐兴起的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当时英国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改变,摆脱了宗教神教的桎梏,日益崇尚人的努力和奋斗。《鲁滨逊漂流记》正是在这样一个新旧社会交替更换、人们思想观念急剧转变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这部小说的作者丹尼尔·笛福,来自于英国伦敦的中下层资产阶级,纵观丹尼尔·笛福的一生,充满坎坷、波折,他青年时期已经开始经商,但屡次经历失败,到了晚景更是落寞孤独,郁郁寡欢;在政治上,他代表当时小资产阶级利益,要求民主、崇尚个人努力进行奋斗;经济上,他赞成发展资本主义贸易、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正是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及价值观念,实际上也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动态及精神面貌。鲁滨逊·克鲁索是本部小说的主人公,他代表富有冒险精神的资产阶级人物,正是在这种资本主义冒险精神的支配下,鲁滨逊·克鲁索勇敢地出海航行,结果因一场巨大的灾难让他孤独一人滞留海岛听风看雨,由此付出了28个青春年华。在这漫漫的28年的时间内,鲁滨逊·克鲁索勇敢地与周围那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上天不负有心人,通过他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把那个荒凉的孤岛变成了一个人间胜景。从生态文学这个角度来看,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所度过的那段漫长岁月,就是他与自然相处的一个漫长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他对大自然心态的一个变化历程。
二 害怕、畏惧自然
鲁滨逊初到这座孤岛,这里对他来说太陌生了,由于对这荒岛自然环境一点也不了解,鲁滨逊对它充满了极度的恐惧。正是心中对荒无人烟海岛的极度害怕,使得他不停地在海岛上疯跑,在他心里,面对陌生的大自然,就犹如面对死亡一样可怕,因而他不停地奔跑,以此渴望能躲过这次厄运。此时的海岛,无淡水无食物,气候闷热,狂风暴雨不止,此外,还不时有凶猛野兽出没在他面前,所有这些都在进一步加剧了鲁滨逊对海岛的恐惧。在面对高深莫测的大自然时,可怜的鲁滨逊是渺小和无助。例如,每当海岛迎来狂风暴雨,他唯有躲进洞穴里向大自然祈求——可怜可怜我,放过我吧!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尽管他不断地向大自然祈求,但大自然依然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点也不可怜鲁滨逊的遭遇。以至鲁滨逊在他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地把这个海岛称为“绝望之岛”。在他看来,这个海岛对他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根本看不出有一点点让他生存下去的希望。正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更为糟糕的事情来了,鲁滨逊在孤岛上不幸生病了,生病在人生历程中本是极为平常之事,但是在那种没有水、没有食物的极度恶劣环境中,生病更是在所难免,但在可怜的鲁滨逊看来,他的生病是老天对他的严重惩罚,是上帝要他下地狱的前兆,特别是当他想起,要是他不遇到这让他倒八辈子霉的海难,他此时正在家中过着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呢,何至于如此的举步维艰、穷途末路。正因为此,让鲁滨逊更加的绝望和沮丧,他几乎承认了,在这荒无人烟的万恶海岛上,他唯有两种归宿,不是病死,就是饿死。然而,冥冥之中似乎上天尚未曾忘记他,他躲过了这场灾难,疾病痊愈了。由此,他在那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他活下来了。自那以后,也许是经历了这场大灾难使他大彻大悟,他不再那么恐惧和害怕海岛了,他每天用很长时间在认真观察这座海岛,并在心里认真地思索着:他今后应如何来与这块土地进行相处,以让他能在这海岛上顺顺当当地生存下去。
三 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正是鲁滨逊经历了那场大病以后,让他对继续生存下去重新充满了信心——既然天不绝我,我为何要坐以待毙?于是他找了一个相对较为安全、可以遮风挡雨的,作为他的安居地,并且以海岛树木为原料,自力更生做了一些生活用具,例如,桌子、凳子等,并且再次跑到失事的船上,把他当前最为需要的物品找出来,如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枪支及弹药等,这为他下阶段独自一人在这荒岛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经历了前段时间的恐惧和惴惴不安,现在鲁滨逊已经能够大胆地在这荒岛上走走看看,于是他对这荒岛的自然环境也日渐熟悉了,此时,他意外地发现原来老天早就在这岛上为他准备了好多可食用的东西,例如,葡萄、小麦、水稻等,这让他欣喜若狂,他决定好好利用老天送给他的礼物,绝不辜负上天对他的一片期望。经过一个阶段后,他不仅学会了收获麦种、稻种,而且还充分利用岛上可利用的自然条件,来种植小麦和水稻,通过他的努力和奋斗,他终于也成功地种植了小麦和水稻。看着自己亲手栽培出来的小麦,看着通过自己劳动而得到的成果,他的心情极其舒畅。对大自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这基础上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开发自然,这一直是他前段时间梦寐以求的生活,那种原本遥不可及的奢望,现在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他眼前,这怎不让他欣喜若狂呢!于是,他再也不对这荒岛恐惧了,他也不再诅咒这海岛了,他甚至对这荒岛感到了莫大的亲切,对岛上的一草一物甚至产生了莫名的亲切。正是经历这段时间的洗礼,使得鲁滨逊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中了,这使得他感到格外的轻松和愉快;正是这座荒岛,使得鲁滨逊有机会褪去人类虚伪和浮躁的面目,让他重新回归自然和纯朴的人类本性,于是,他发自内心地深爱着大自然,同时,大自然也未曾亏待他,而是极大地厚待他,以至曾有一段时间让他乐不思蜀。 四 征服、掠夺自然
鲁滨逊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阶段以后,他的殖民主义本质就不由自主暴露出来了。在他进行第二次航海过程中,很不幸,鲁滨逊被人抓起来并当作奴隶处理。但老天似乎很眷顾他,在另一个黑人奴隶佐立的鼎力帮助之下,鲁滨逊非常幸运地与这位黑人患友一起逃脱出来,在整个逃亡之路,他们面对困难,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终于把种种艰难险阻成功克服,鲁滨逊与黑人佐立成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在鲁滨逊看来,黑人佐立是他的好朋友,这也是要讲究条件的,是要让他有利可图,一旦这种利用不再存在,他与黑人佐立的友情也就不复存在。正是如此,才有了黑人佐立最终被鲁滨逊以六十西班牙银币卖掉的这样一个情节,至此,鲁滨逊的殖民主义已经开始暴露、膨胀。小说中鲁滨逊对“星期五”的驯化,其实就是鲁滨逊殖民主义行为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我们知道,“文化他性”历来是这些贪婪殖民主义者所推崇的。“星期五”本是处于极为危难之中的一个不幸奴隶(被一群野人抓去用于祭祀、并在祭祀结束后将遭到被野人吃掉的厄运),鲁滨逊恰逢奇缘搭救了他,自那以后,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星期五”就追随着他,因而他就要求“星期五”要尊称他为主人,他因此还要“星期五”学说他的语言——英语,并要求“星期五”接受基督教观念,不断地从话语权、从思想上对“星期五”进行奴役,以至最终完成对“星期五”的文化侵略。此外,为了他实现个人更大的占有欲,他还教“星期五”怎样使用工具来进行劳动。例如,鲁滨逊非常有耐心地教“星期五”制作工具盒、面包,所有这些,其实都不是鲁滨逊为了“星期五”今后能更好地在这座海岛生存,而是要“星期五”学好这些本领以后,能够更好地为他做事、更好地为他服务,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的殖民主义本性。特别是当他能够适应并熟悉岛上的生活以后,他就把自己当做是大自然的主人——海岛的主人,这从小说中对他的叙述很清楚地看得出来,例如,有位受到船员围击的船长,在被鲁滨逊搭救出来后,对鲁滨逊极其感激,情不自禁地称鲁滨逊为“总督”,鲁滨逊听了,竟然乐得心花怒放,在他心中早就把他本人当作是这海岛的主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此外,鲁滨逊在营救船长等人之前,还向他们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他们在岛上期间要绝对听从他,不许对他的海岛主权进行侵犯。显然,鲁滨逊向他们提出这些条件是很蛮横无理的,毕竟同是天涯沦落人,只不过是他碰巧先落难到这座海岛、先对这里自然环境进行适应而已。况且在他之前,这岛上早已有土著居民生活。因此,在鲁滨逊对海岛进行主权宣布时,其行为已与当时的殖民主义国家如出一辙,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不能干?屠杀他人、掠夺他国,更不用说随意破坏和改造大自然了。正是基于此,才带来困扰着当代人类的种种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
结语
总之,《鲁滨逊漂流记》基于鲁滨逊这个人物的描述,把18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那种由害怕、依赖、和谐再到征服、掠夺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刻画,让我们在享受着当代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更要以此为鉴,从生态视野这个全新角度对世界经典名著进行重新解读,这对于让当今人们真正摆脱生态危机困扰、创建更和谐、更稳定、更繁荣的社会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笛福,徐霞村译:《鲁滨逊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范祖承:《生存还是毁灭——试论鲁滨逊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朱玉莉,河北廊坊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关键词:生态视野 《鲁滨逊漂流记》 生态主义 殖民主义
引言
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也日益引起当代人的重视,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留下严重的创伤,地球遭受严重的破坏。这极大地制约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当今人类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要想挽救伤痕累累的地球、要使人类真正走出生态危机的困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产生活行为必须予以彻底的改革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手中掌握着高科技的人类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一举一动将对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遗憾的是,直至今日,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致使当前生态危机还极大地困扰着人类。面对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的生态危机,生态批评也开始逐渐发展,并日益壮大起来,具有生态危机感的作家和批评家,也开始基于生态视野这个全新角度对世界经典名著进行重新解读,以期能够唤醒那些还不能深刻、正确领悟人地关系的人们,让他们能从思想根源上重新审视他们以往对大自然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正是基于此,以下本文以丹尼尔·笛福的著名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为例,从这种全新的生态视角来对这部作品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对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鲁滨逊种种思想和行为的深入分析,为当代人找出当今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一 《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分析
18世纪初英享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了世界经典著作《鲁滨逊漂流记》。当时正是英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推进,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进行分析,这些条件都为社会转变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基于日渐兴起的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当时英国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改变,摆脱了宗教神教的桎梏,日益崇尚人的努力和奋斗。《鲁滨逊漂流记》正是在这样一个新旧社会交替更换、人们思想观念急剧转变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这部小说的作者丹尼尔·笛福,来自于英国伦敦的中下层资产阶级,纵观丹尼尔·笛福的一生,充满坎坷、波折,他青年时期已经开始经商,但屡次经历失败,到了晚景更是落寞孤独,郁郁寡欢;在政治上,他代表当时小资产阶级利益,要求民主、崇尚个人努力进行奋斗;经济上,他赞成发展资本主义贸易、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正是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及价值观念,实际上也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动态及精神面貌。鲁滨逊·克鲁索是本部小说的主人公,他代表富有冒险精神的资产阶级人物,正是在这种资本主义冒险精神的支配下,鲁滨逊·克鲁索勇敢地出海航行,结果因一场巨大的灾难让他孤独一人滞留海岛听风看雨,由此付出了28个青春年华。在这漫漫的28年的时间内,鲁滨逊·克鲁索勇敢地与周围那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上天不负有心人,通过他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把那个荒凉的孤岛变成了一个人间胜景。从生态文学这个角度来看,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所度过的那段漫长岁月,就是他与自然相处的一个漫长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他对大自然心态的一个变化历程。
二 害怕、畏惧自然
鲁滨逊初到这座孤岛,这里对他来说太陌生了,由于对这荒岛自然环境一点也不了解,鲁滨逊对它充满了极度的恐惧。正是心中对荒无人烟海岛的极度害怕,使得他不停地在海岛上疯跑,在他心里,面对陌生的大自然,就犹如面对死亡一样可怕,因而他不停地奔跑,以此渴望能躲过这次厄运。此时的海岛,无淡水无食物,气候闷热,狂风暴雨不止,此外,还不时有凶猛野兽出没在他面前,所有这些都在进一步加剧了鲁滨逊对海岛的恐惧。在面对高深莫测的大自然时,可怜的鲁滨逊是渺小和无助。例如,每当海岛迎来狂风暴雨,他唯有躲进洞穴里向大自然祈求——可怜可怜我,放过我吧!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尽管他不断地向大自然祈求,但大自然依然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点也不可怜鲁滨逊的遭遇。以至鲁滨逊在他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地把这个海岛称为“绝望之岛”。在他看来,这个海岛对他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根本看不出有一点点让他生存下去的希望。正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更为糟糕的事情来了,鲁滨逊在孤岛上不幸生病了,生病在人生历程中本是极为平常之事,但是在那种没有水、没有食物的极度恶劣环境中,生病更是在所难免,但在可怜的鲁滨逊看来,他的生病是老天对他的严重惩罚,是上帝要他下地狱的前兆,特别是当他想起,要是他不遇到这让他倒八辈子霉的海难,他此时正在家中过着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呢,何至于如此的举步维艰、穷途末路。正因为此,让鲁滨逊更加的绝望和沮丧,他几乎承认了,在这荒无人烟的万恶海岛上,他唯有两种归宿,不是病死,就是饿死。然而,冥冥之中似乎上天尚未曾忘记他,他躲过了这场灾难,疾病痊愈了。由此,他在那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他活下来了。自那以后,也许是经历了这场大灾难使他大彻大悟,他不再那么恐惧和害怕海岛了,他每天用很长时间在认真观察这座海岛,并在心里认真地思索着:他今后应如何来与这块土地进行相处,以让他能在这海岛上顺顺当当地生存下去。
三 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正是鲁滨逊经历了那场大病以后,让他对继续生存下去重新充满了信心——既然天不绝我,我为何要坐以待毙?于是他找了一个相对较为安全、可以遮风挡雨的,作为他的安居地,并且以海岛树木为原料,自力更生做了一些生活用具,例如,桌子、凳子等,并且再次跑到失事的船上,把他当前最为需要的物品找出来,如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枪支及弹药等,这为他下阶段独自一人在这荒岛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经历了前段时间的恐惧和惴惴不安,现在鲁滨逊已经能够大胆地在这荒岛上走走看看,于是他对这荒岛的自然环境也日渐熟悉了,此时,他意外地发现原来老天早就在这岛上为他准备了好多可食用的东西,例如,葡萄、小麦、水稻等,这让他欣喜若狂,他决定好好利用老天送给他的礼物,绝不辜负上天对他的一片期望。经过一个阶段后,他不仅学会了收获麦种、稻种,而且还充分利用岛上可利用的自然条件,来种植小麦和水稻,通过他的努力和奋斗,他终于也成功地种植了小麦和水稻。看着自己亲手栽培出来的小麦,看着通过自己劳动而得到的成果,他的心情极其舒畅。对大自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这基础上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开发自然,这一直是他前段时间梦寐以求的生活,那种原本遥不可及的奢望,现在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他眼前,这怎不让他欣喜若狂呢!于是,他再也不对这荒岛恐惧了,他也不再诅咒这海岛了,他甚至对这荒岛感到了莫大的亲切,对岛上的一草一物甚至产生了莫名的亲切。正是经历这段时间的洗礼,使得鲁滨逊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中了,这使得他感到格外的轻松和愉快;正是这座荒岛,使得鲁滨逊有机会褪去人类虚伪和浮躁的面目,让他重新回归自然和纯朴的人类本性,于是,他发自内心地深爱着大自然,同时,大自然也未曾亏待他,而是极大地厚待他,以至曾有一段时间让他乐不思蜀。 四 征服、掠夺自然
鲁滨逊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阶段以后,他的殖民主义本质就不由自主暴露出来了。在他进行第二次航海过程中,很不幸,鲁滨逊被人抓起来并当作奴隶处理。但老天似乎很眷顾他,在另一个黑人奴隶佐立的鼎力帮助之下,鲁滨逊非常幸运地与这位黑人患友一起逃脱出来,在整个逃亡之路,他们面对困难,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终于把种种艰难险阻成功克服,鲁滨逊与黑人佐立成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在鲁滨逊看来,黑人佐立是他的好朋友,这也是要讲究条件的,是要让他有利可图,一旦这种利用不再存在,他与黑人佐立的友情也就不复存在。正是如此,才有了黑人佐立最终被鲁滨逊以六十西班牙银币卖掉的这样一个情节,至此,鲁滨逊的殖民主义已经开始暴露、膨胀。小说中鲁滨逊对“星期五”的驯化,其实就是鲁滨逊殖民主义行为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我们知道,“文化他性”历来是这些贪婪殖民主义者所推崇的。“星期五”本是处于极为危难之中的一个不幸奴隶(被一群野人抓去用于祭祀、并在祭祀结束后将遭到被野人吃掉的厄运),鲁滨逊恰逢奇缘搭救了他,自那以后,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星期五”就追随着他,因而他就要求“星期五”要尊称他为主人,他因此还要“星期五”学说他的语言——英语,并要求“星期五”接受基督教观念,不断地从话语权、从思想上对“星期五”进行奴役,以至最终完成对“星期五”的文化侵略。此外,为了他实现个人更大的占有欲,他还教“星期五”怎样使用工具来进行劳动。例如,鲁滨逊非常有耐心地教“星期五”制作工具盒、面包,所有这些,其实都不是鲁滨逊为了“星期五”今后能更好地在这座海岛生存,而是要“星期五”学好这些本领以后,能够更好地为他做事、更好地为他服务,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的殖民主义本性。特别是当他能够适应并熟悉岛上的生活以后,他就把自己当做是大自然的主人——海岛的主人,这从小说中对他的叙述很清楚地看得出来,例如,有位受到船员围击的船长,在被鲁滨逊搭救出来后,对鲁滨逊极其感激,情不自禁地称鲁滨逊为“总督”,鲁滨逊听了,竟然乐得心花怒放,在他心中早就把他本人当作是这海岛的主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此外,鲁滨逊在营救船长等人之前,还向他们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他们在岛上期间要绝对听从他,不许对他的海岛主权进行侵犯。显然,鲁滨逊向他们提出这些条件是很蛮横无理的,毕竟同是天涯沦落人,只不过是他碰巧先落难到这座海岛、先对这里自然环境进行适应而已。况且在他之前,这岛上早已有土著居民生活。因此,在鲁滨逊对海岛进行主权宣布时,其行为已与当时的殖民主义国家如出一辙,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不能干?屠杀他人、掠夺他国,更不用说随意破坏和改造大自然了。正是基于此,才带来困扰着当代人类的种种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
结语
总之,《鲁滨逊漂流记》基于鲁滨逊这个人物的描述,把18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那种由害怕、依赖、和谐再到征服、掠夺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刻画,让我们在享受着当代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更要以此为鉴,从生态视野这个全新角度对世界经典名著进行重新解读,这对于让当今人们真正摆脱生态危机困扰、创建更和谐、更稳定、更繁荣的社会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笛福,徐霞村译:《鲁滨逊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范祖承:《生存还是毁灭——试论鲁滨逊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朱玉莉,河北廊坊广播电视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