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多年以来,我们的党和政府始终强调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事实上,信访中的不少诉求,通过沟通交流、协商调解,也是不难化解的。处理信访问题,正如“大禹治水”一样,光靠堵是行不通的,要适时疏导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达到舒缓情绪化解矛盾的目的。学会做思想工作,掌握解开信访人“心结”的方法与技巧,是每一名信访工作者的必修课。
一是要换位思考,做到情感“零”距离。要解开对方的“结”,首先应做到自己心中没有“疙瘩”。每天要面对不同的上访人群,面对他们不同的疑难杂症,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当中,导致和上访者对立,势必会影响接访效果。要摒弃不良情绪,做到大度、容人,理解人、体谅人,不因信访人的一句言语、一时的态度,而讨厌、歧视对方,不斤斤计较,心平气和、坦坦荡荡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没有难事不上访,不受难为不偏激,虽然他们有过激的言语,有让我们生气的理由,但我们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应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多做换位思考,这们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看见信访人就烦,听见一句不中听的话就想拍桌子,即便嘴上不说,脸上看不出来,心里也疙疙瘩瘩,如何能够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做工作?即使勉强做了,也必定收效甚微。在接访过程中要对上访人做到真心关爱,把上访人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至友亲朋,要诚心诚意地为上访人解难,饱含真情地关爱上访人,只有这样,接访者与信访人之间才能产生相互信任关系,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二是用心沟通,还上访者以“尊严”。“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温家宝总理一语风行。实际当中,上访者往往会在上访过程中的许多部门受到冷遇,经常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何谈“尊严”。我们无法要求别的相关部门,但是信访部门接访人员一定要给上访者以尊严,让他们体面地倾诉心中的积怨,要提倡并做到“五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解渴、一句话语暖心、一片诚心办事”。“良言一句三冬暖”,我们一句简单的“水凉了吗”、穿这么单薄,冷不冷”问候语,也很容易转移对方注意力,把談话纳入我们需要的轨道。在方法上,应重视沟通,提倡“主动上门”。 在办公场所做思想工作,老百姓有惧上的压抑感,而一踏进老百姓的家门,我们就变成了客人,距离会一下子拉近,抵触心里也会减少许多,相互间也容易沟通。在技巧上,应找准结合点,努力制造共鸣。有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话说得再好,对方不愿听也是白费。甚至说得越多,他心里越烦,抵触得越厉害。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他的工作、家庭、人际关系、阅历、脾气性格等诸多方面,谈话中及时捕捉对方的思维、心态、情绪,掌握其真实想法,找准谈话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寻找共同语言,激起共鸣,为最终解开“心结”铺平道路。产生共鸣后,一些原来不入耳的话也会变成“掏心窝子话”。
三是以情动人,让上访者心悦诚服。无论采取什么手段,运用什么技巧,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出于一片诚心。诚心应表现为“真心为信访人解决问题,为他们真心付出劳动;在与信访人的谈话、接触过程中,一切言行都始终从真正关心、帮助他们出发。如果心不诚,我们说的每一句话他都会认为是在教训他,每采取一项措施,每为他办一件事情,他首先想到的是:你是不是在耍他、糊弄他,这样一切工作都成了无源之水。人人都有感情,由此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语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些硬性的制度、规定,远不如情真意切的话语,温和的笑容更能使人心悦诚服。
四是将心比心,理顺上访者的偏执情绪。信访人大多易冲动,靠命令和说教不但无济于事,还往往会激化矛盾。无数的经验表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相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要将心比心,对信访人嘘寒问暖,理顺信访人情绪,特别是对情绪激动的信访人,要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把法律和情理化作滋润肺腑的春雨,去唤醒信访人心灵的春天。绝不能用简单粗暴、行政命令、强制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信访人进行奚落、训斥。信访工作者是做思想工作的主体,但丝毫不排斥综合利用其他资源。充分发挥与信访人能谈得来的人的作用,包括其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用各种方式开导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
我们强调带着感情做疏导劝解工作,但决不能把做思想工作等同于陪笑脸、说好话,还应注意把握好两个尺度,做到不温不火:一是态度应软硬适度。做信访人的思想工作,其本质是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放弃错误认识,向依法解决问题的轨道上靠拢,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了教育这一本质方向。信访人对的,我们要肯定,错的,要给他们指出来,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该批评的就批评,该教育的就要教育。二是距离应远近适度。和信访人距离太远,没法沟通,无法开展工作,距离太近,热情过度,不利于信访人认识自己的错误,容易产生非分之想。
总之,信访现象同其它事物一样,都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能够做到认真倾听,遵循为群众排忧解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规范接待群众的礼貌用语和忌语,把握上访人员的思想脉搏,积极对上访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有益疏导,及时发现和掌握可能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能有效防止突发事件和越级上访现象的发生。
一是要换位思考,做到情感“零”距离。要解开对方的“结”,首先应做到自己心中没有“疙瘩”。每天要面对不同的上访人群,面对他们不同的疑难杂症,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当中,导致和上访者对立,势必会影响接访效果。要摒弃不良情绪,做到大度、容人,理解人、体谅人,不因信访人的一句言语、一时的态度,而讨厌、歧视对方,不斤斤计较,心平气和、坦坦荡荡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没有难事不上访,不受难为不偏激,虽然他们有过激的言语,有让我们生气的理由,但我们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应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多做换位思考,这们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看见信访人就烦,听见一句不中听的话就想拍桌子,即便嘴上不说,脸上看不出来,心里也疙疙瘩瘩,如何能够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做工作?即使勉强做了,也必定收效甚微。在接访过程中要对上访人做到真心关爱,把上访人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至友亲朋,要诚心诚意地为上访人解难,饱含真情地关爱上访人,只有这样,接访者与信访人之间才能产生相互信任关系,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二是用心沟通,还上访者以“尊严”。“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温家宝总理一语风行。实际当中,上访者往往会在上访过程中的许多部门受到冷遇,经常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何谈“尊严”。我们无法要求别的相关部门,但是信访部门接访人员一定要给上访者以尊严,让他们体面地倾诉心中的积怨,要提倡并做到“五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解渴、一句话语暖心、一片诚心办事”。“良言一句三冬暖”,我们一句简单的“水凉了吗”、穿这么单薄,冷不冷”问候语,也很容易转移对方注意力,把談话纳入我们需要的轨道。在方法上,应重视沟通,提倡“主动上门”。 在办公场所做思想工作,老百姓有惧上的压抑感,而一踏进老百姓的家门,我们就变成了客人,距离会一下子拉近,抵触心里也会减少许多,相互间也容易沟通。在技巧上,应找准结合点,努力制造共鸣。有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话说得再好,对方不愿听也是白费。甚至说得越多,他心里越烦,抵触得越厉害。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他的工作、家庭、人际关系、阅历、脾气性格等诸多方面,谈话中及时捕捉对方的思维、心态、情绪,掌握其真实想法,找准谈话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寻找共同语言,激起共鸣,为最终解开“心结”铺平道路。产生共鸣后,一些原来不入耳的话也会变成“掏心窝子话”。
三是以情动人,让上访者心悦诚服。无论采取什么手段,运用什么技巧,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出于一片诚心。诚心应表现为“真心为信访人解决问题,为他们真心付出劳动;在与信访人的谈话、接触过程中,一切言行都始终从真正关心、帮助他们出发。如果心不诚,我们说的每一句话他都会认为是在教训他,每采取一项措施,每为他办一件事情,他首先想到的是:你是不是在耍他、糊弄他,这样一切工作都成了无源之水。人人都有感情,由此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语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些硬性的制度、规定,远不如情真意切的话语,温和的笑容更能使人心悦诚服。
四是将心比心,理顺上访者的偏执情绪。信访人大多易冲动,靠命令和说教不但无济于事,还往往会激化矛盾。无数的经验表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相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要将心比心,对信访人嘘寒问暖,理顺信访人情绪,特别是对情绪激动的信访人,要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把法律和情理化作滋润肺腑的春雨,去唤醒信访人心灵的春天。绝不能用简单粗暴、行政命令、强制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信访人进行奚落、训斥。信访工作者是做思想工作的主体,但丝毫不排斥综合利用其他资源。充分发挥与信访人能谈得来的人的作用,包括其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用各种方式开导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
我们强调带着感情做疏导劝解工作,但决不能把做思想工作等同于陪笑脸、说好话,还应注意把握好两个尺度,做到不温不火:一是态度应软硬适度。做信访人的思想工作,其本质是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放弃错误认识,向依法解决问题的轨道上靠拢,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了教育这一本质方向。信访人对的,我们要肯定,错的,要给他们指出来,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该批评的就批评,该教育的就要教育。二是距离应远近适度。和信访人距离太远,没法沟通,无法开展工作,距离太近,热情过度,不利于信访人认识自己的错误,容易产生非分之想。
总之,信访现象同其它事物一样,都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能够做到认真倾听,遵循为群众排忧解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规范接待群众的礼貌用语和忌语,把握上访人员的思想脉搏,积极对上访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有益疏导,及时发现和掌握可能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能有效防止突发事件和越级上访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