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信息技能现状调查与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oo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硕士)的信息技能现状,从教学信息获取能力、教学信息筛选能力、教学信息运用能力以及教学信息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首先对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信息技能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访谈,然后,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和结果的分析,特别是从教学实践的视角,研究了中小学教师在这四个能力方面的现状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的循环式培养模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能水平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硕士;信息技能;信息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04-0004-05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是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信息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也越来越大,被业界肯定,社会的各个系统及其子系统为了接受这一新的挑战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同时,信息化社会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其信息技能方面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动摇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传统地位,他们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不应该再是传统的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操纵者和课堂上的权威,而要成为信息技术的支持者,信息知识的构建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帮助者。[1] 目前,针对各类人员信息素质方面的研究很多,研究对象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小学教师到大学教师,从教育方面的人员到全社会成员,各式各样,研究内容从信息技能的现状调查到信息技能的培养。但我们发现其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的研究很少,而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的培养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培养模式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正是针对这点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方案,望能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现状调查
  1.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的提高是时代的召唤,是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1]然而,目前我们教师队伍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仍存在着信息技能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教育系统,甚至整个社会信息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些方面的技能缺失相对严重,甚至阻碍了教师队伍整体信息技能的提升。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的信息技能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2.调查对象介绍
  调查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2008级教育硕士,他们大都是“70后”和“80后”的中小学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总人数113人,其中男生占27.3%,女生占72.7%,分别来自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地。教育硕士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并且都具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是中小学师资的骨干力量。他们大都思想先进,比较容易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而且他们以前都受到过正规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起着带头和示范作用。所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可以带动周围其他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并且主动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进而辐射到整个基础教育系统,可以对全社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的提高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3.调查内容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与美国教育交流技术协会(AASL、AECT)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发布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其中信息素养类有三个标准。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准确地评价信息;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可以准确而有创造性地利用信息。[2]从以上标准可以看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只有具备以上信息技能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具备更强的信息相关方面的能力。另外,我国在2004年12月25日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3]
  我们在综合研究了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素养等方面标准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能的四个主要方面:获取教学信息的能力、筛选教学信息的能力、运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教学信息的能力,如图1所示。只要中小学教师掌握好这四方面的技能并能在实际的教学和自身的学习中积极运用,就基本上达到了基础教育教师信息技能标准的要求。为了了解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能的现状,我们根据相关的调查和访谈从以上四个方面自行设计了问卷。
  为了保证问卷设计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我们根据研究的目的,依据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以华中师范大学2008级教育硕士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根据访谈提纲和访谈信息的整理,拟定了本次调查问卷。在问卷设计好后,先抽取了30名教育硕士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请教有关专家分析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并再次对问卷进行修改,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有效性。最终问卷以封闭式选择题的形式发放,本次问卷共发放113份,回收108份,回收率95.6%,其中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100%,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统计(见表1)
  2.调查结果分析
  (1)教学信息获取能力分析
  从问卷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骨干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相对比较强的。整理的数据如表1所示,60.36%的教师能从网络、教科书、参考文献等多种信息源准确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65.91%的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及信息技术有目的地获取信息,比如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搜索引擎从专题网站或专业论坛获取相对比较专业的信息,而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机搜索,这说明他们基本掌握了必要的信息检索技能。
  (2)教学信息筛选能力分析
  从问卷收集的数据同样也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筛选信息的能力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61.36%的教师能从浩瀚的网络资源中利用搜索引擎筛选教学信息,并优先选择排序在前的及权威性较强的资源。从这项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在面对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源时,其筛选信息的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们获取信息的空间无疑得到了空前的增大,如书籍、报刊、电子读物、数字网络、网络等。所以,能否熟练地从如此众多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教学中最需要的资源也成为他们一项重要的信息技能。问卷分析的结果显示,对于此项标准,68.18%的教师选择了非常熟,29.55%的教师选择了难易参半,只有很少一部分选择了不容易做到。
  综上所述,面对众多的信息资源,教师中有过半的人能够结合传统资源和现代化信息工具熟练地筛选出教学过程需要的最优资源,这充分说明教师在筛选信息方面基本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教学信息运用能力分析
  问卷反馈的数据虽然在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方面反映出乐观的一面,但是在运用信息的能力方面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表1中相关数据显示,只有59.09%的教师对Windows及Office办公软件基本掌握,而且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虽然有77.27%的教师能够将网络上收集到的资源添加到自己备课的资料中,但通过课堂作业检验,绝大多数教师制作的信息化教案质量并不高,有的甚至只是课本搬家。更甚者,几乎没有人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此外,在信息化教育的时代,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因其自身特点和时代局限性已无法胜任,为了达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教学评价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发展和变革,教师为了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掌握信息化的评价方法(或工具)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竟有高达81.82%的教师不会正确使用信息化评价方法评价学生。
  总之,被调查对象在掌握一定的信息工具及技术的同时,课堂上在具体信息的处理以及课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等信息运用能力方面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这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4)教学信息创新能力分析
  问卷反映出,中小学教师不但在信息运用方面问题严重,而且在信息创新方面的能力也达不到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求。信息创新可以理解为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即根据分析后的信息合成新的思想、组织新的概念、创造新的方法等。[4]教师的信息创新是将其当前获取的信息结合自身已有知识,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联想、综合、预测、评估等分析方法得到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
  信息时代,教师不仅要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收集信息,更应该能够将收集到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重新加工、创造和传递,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但是在调查中却发现,只有38.64%的教师只是偶尔利用网络辅助资源实施教学,并且很少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学习,另外还有31.82%的教师根本没有采用过信息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而且,其自身也不注重这方面的创新,高达76.96%的教师不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加工,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从全新的视角切实履行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责任。
  由此可见,被调查对象在信息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实施基础教育的创新工程、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信息创新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的循环式培养模式研究
  1.循环式培养模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能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整体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教学信息运用及创新方面存在着相对较严重的问题。通过相关的文献了解到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能的途径很多,诸如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又具体包括学位进修、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和自发研修。[5] 我们所研究的途径是其中的一种——中小学骨干教师通过学位进修即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有关教育硕士信息技能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教育硕士自实施10多年来仍存在信息技能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来自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硕士在教学信息获取能力、教学信息筛选能力、教学信息运用能力及教学信息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我们认为应该从三个阶段(课程准备阶段、课程实施阶段、课程实践及反馈阶段)和四个能力(教学信息获取能力、教学信息筛选能力、教学信息运用能力、教学信息创新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6]图2就是我们所设计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信息技能的培养模式。
   该模式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分成三个阶段,即课程准备阶段、课程实施阶段及课程实践和反馈阶段。课程准备阶段,先弄明白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或局部的信息技能现状,之后对授课的高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实施阶段,从四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能进行全面培养;课程实践及反馈阶段,中小学教师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高校教师反馈,高校教师将对收集的反馈信息进行讨论研究,并进一步地修改模式,如此周期性循环,形成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
  2.基于循环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下面以华中师范大学2008级教育硕士为研究对象,以
  教学信息运用能力中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能力为例,结合具体案例从以上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具体实施过程如图3所示。
   (1)课程准备阶段
  在确定了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后,我们通过访谈、QQ、电子邮件、论坛、学习社区等实时或非实时的方式对华中师范大学2008级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有77.27%的学员不能设计出满足信息化教学要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进一步明确了原因所在——学员无法对筛选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以调查结果为依据,教师确定了学员的起点水平并明确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知识点的目标及重点。
  (2)课程实施阶段
  课堂实施时,我们采用课堂讲授、协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等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培养学员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资源整合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能力。在正常的学习时间,教师针对学员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讲授,学员有什么问题可以当面请教教师。此外,教师还鼓励学员采用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利用基于Web2.0的社会性软件SNS建立了学习社区,并将学习社区的主题设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社区”。之后,将2008级113名教育硕士加入到社区中,并将学员分成11个小组。这11个小组可以通过实时和非实时两种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负责学生的交流。我们这次主要是使用SNS中的论坛和资源共享功能,各个小组的学员在论坛中提出各自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资源整合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各小组组长负责各小组意见的整理,最后,小组长将汇总的意见整理给教师。教师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及时地在课堂和SNS论坛上对学员给予了满意的答复。
  此外,教师还组织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赛,学员可以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参赛。我们凭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最终选出10个优秀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并将优秀案例上传到我们建立的SNS学习社区中让大家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热情,并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课程实践及反思阶段
  在本知识点学习完成后,我们同样通过访谈、电子邮件、SNS学习社会等方式对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113名学员中有80.36%的学员已经掌握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对所需资源进行有机的整理,从而有的放矢地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他们一致认为,通过本次学习不仅提高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信息技能水平,而且信息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结束语
  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模式能够较好地提高培训对象的信息技能。该模式操作性强,实施简单,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将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循环培养模式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还需要根据实际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教师信息技能的动态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肖红艳,张小莉.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3,(5):40-42.
  [2]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s for Student Learning[EB/OL].http://www.ala.org/ala/aasl/aaslproftools/acrl/
  acrlstandards/standards.pdf.
  [3]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0.
  [4]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于勇.在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与途径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3,(4):21-23.
  [6]赵希武.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7):118-121.
  (编辑:王天鹏)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网络覆盖面的迅速增长,中小学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的教案、试题、素材、软件、论文、教育新闻等。在如此丰富的资源面前,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来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否则,容易造成生搬硬套、盲目取舍、眼花缭乱。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02-0089-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虽然经历了近十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依然没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这一现状,亟待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
我园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地文化优势,以建构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节为切入点,开展了“原生态民族文化走进课堂”的研究课题。一、利用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黔东南州居
近几年,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内电子教材初露端倪。处于接受前端的教师和学生已不满足于以纸质教材为媒介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广泛地应用到了学习活动中, 3G网络、多功能智能手机、便携上网笔记本电脑以及iPad等已成为新的载体,利用电子技术编写设计电子教材成为新趋势。  “电子书 ”的概念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而“电子教材”的运用则是在近10年内,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目
当下我国社会处于深刻的历史变革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改革,由于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理论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主题思
声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子学科,在音乐教育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声乐教育学》一书通过10个章节的讲解,对声乐的学科特征、历史发展、声乐审美、教育结构等方面从客观的
作者:周学荣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于当前大学的体育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一代的学生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
作者:莫琼黄炜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一书是由莫琼、黄炜教授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编写的。莫琼和黄炜教授首先对目前我国高校之中包括英语专业以
<正>作者:李娅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育的产生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国际活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发展需求决定在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