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放弃博士学业到剑桥厨艺学院进修,在自家厨房中打开一片天地
刚到成都时,锅碗瓢盆还未运到,庄祖宜索性带着家人每天在外就餐,从高档餐厅,到排长龙的老字号,再到街边上的“苍蝇小馆”……一路吃下去,大呼过瘾。等到厨具回归,她便将在外吃过的美食一一做来,搬到家里的餐桌上。
“厨房就是我们家的中心,最有温度的地方。”庄祖宜说,“那里也是我的游乐场。”
身处家庭厨房,是否让自己的世界变小了?庄祖宜并不这么认为。“饮食是可以最真切地跟世界、跟任何文化接轨的一件事,透过它可以切实地去关心身边的一切事物,如传统、潮流、物价、物产、节气等等。”她说,天天做菜没有将自己的世界变小,反而是把世界带进了厨房。
庄祖宜关于美食的最初记忆,来自少时保姆张妈妈的一道家常菜——炒牛肉。刚出生不久,父母忙于各自的事业,就将她送到张妈妈家中。在那里,她一直待到6岁,张妈妈最常做的菜就是炒牛肉,有时配芹菜,有时配韭黄。
如今四处安家,庄祖宜有时也会在家中炒牛肉。按照张妈妈的做法。每每有想念的味道,她都会去追踪溯源,搜罗食材,在厨房里一顿忙乎,最终变成桌上的一道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去研究怎么做菜。要么点外卖,要么从超市买那些已经切好的、包在保鲜膜里的食材,恨不得连调味料都是加工完成的。”
这些年,庄祖宜一直在思考与饮食伦理相关的问题,关心餐桌食材的来源。她倡导支持有机农业,吃当季当地食材,减少铺张浪费等积极可行的日常饮食之道。“大部分年轻人不会去关心饮食伦理,因为不会做菜,也就无从去关心食材从哪里来,会造成什么影响。”
于是,她开始做一些食谱类的工作。“我深信唯有动手做才能真正了解,而唯有了解才能欣赏和开创。饮食之均衡、人际之和谐、环境之改善,可以从大家回归厨房开始。”
2011年,到上海的第二年,庄祖宜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录制视频,每次5到10分钟,从头到尾示范一道菜的生成,有中餐有西餐,都是易于上手的家常菜。她还和作家张大春一起,合作了一个电台连线节目,不定期讲解各地美食。就在前不久,她刚讲了一期川菜,既有自己在成都吃喝的实地考察,也有对川菜“百菜一味,无油不欢”的反思。
来成都之前,张大春要送她一幅字,她给出4个字:人间田野。“我的厨房就是我的田野,我的田野就是我的天下人间。”


刚到成都时,锅碗瓢盆还未运到,庄祖宜索性带着家人每天在外就餐,从高档餐厅,到排长龙的老字号,再到街边上的“苍蝇小馆”……一路吃下去,大呼过瘾。等到厨具回归,她便将在外吃过的美食一一做来,搬到家里的餐桌上。
“厨房就是我们家的中心,最有温度的地方。”庄祖宜说,“那里也是我的游乐场。”
身处家庭厨房,是否让自己的世界变小了?庄祖宜并不这么认为。“饮食是可以最真切地跟世界、跟任何文化接轨的一件事,透过它可以切实地去关心身边的一切事物,如传统、潮流、物价、物产、节气等等。”她说,天天做菜没有将自己的世界变小,反而是把世界带进了厨房。
唯有动手做才能真正了解
庄祖宜关于美食的最初记忆,来自少时保姆张妈妈的一道家常菜——炒牛肉。刚出生不久,父母忙于各自的事业,就将她送到张妈妈家中。在那里,她一直待到6岁,张妈妈最常做的菜就是炒牛肉,有时配芹菜,有时配韭黄。
如今四处安家,庄祖宜有时也会在家中炒牛肉。按照张妈妈的做法。每每有想念的味道,她都会去追踪溯源,搜罗食材,在厨房里一顿忙乎,最终变成桌上的一道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去研究怎么做菜。要么点外卖,要么从超市买那些已经切好的、包在保鲜膜里的食材,恨不得连调味料都是加工完成的。”
这些年,庄祖宜一直在思考与饮食伦理相关的问题,关心餐桌食材的来源。她倡导支持有机农业,吃当季当地食材,减少铺张浪费等积极可行的日常饮食之道。“大部分年轻人不会去关心饮食伦理,因为不会做菜,也就无从去关心食材从哪里来,会造成什么影响。”
于是,她开始做一些食谱类的工作。“我深信唯有动手做才能真正了解,而唯有了解才能欣赏和开创。饮食之均衡、人际之和谐、环境之改善,可以从大家回归厨房开始。”
2011年,到上海的第二年,庄祖宜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录制视频,每次5到10分钟,从头到尾示范一道菜的生成,有中餐有西餐,都是易于上手的家常菜。她还和作家张大春一起,合作了一个电台连线节目,不定期讲解各地美食。就在前不久,她刚讲了一期川菜,既有自己在成都吃喝的实地考察,也有对川菜“百菜一味,无油不欢”的反思。
来成都之前,张大春要送她一幅字,她给出4个字:人间田野。“我的厨房就是我的田野,我的田野就是我的天下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