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情感和智慧是语文课魅力所在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仅有情感是不够的,还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呈现勃勃生机和活力,才能焕发动人的魅力。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愉悦、欢乐的学习乐园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进行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是“人——人”系统,是能动的、活跃的人活动。所以,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教者应进行弹性灵活的开放教学,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要求。
  在教学《赤壁》这一课时,让学生翻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一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大声说,“我知道‘周瑜’他是疑心病很重的……”“不对。曹操才有疑心病呢!”“周瑜的妻子是小乔。”……没等那边第一个说完。其他学生就七嘴八舌嚷开了。我顺水推舟,转身在黑板上写了“说三国”这三个大字。字刚收尾,正在兴头上的学生们的热情更高了,个个跃跃欲试:“老师,我知道‘三国’有36计。‘连环计’‘美人计’‘空诚计’……”“我知道《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草船借箭“淝水之战’等。”……
  此时,我默默欣赏着他们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小脸,感受着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那种欲望,倾听着他们的内心真实的想法。下课铃响了,虽然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却达到了另一个新目标。
  
  二、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的探索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无拘无束,产生愉快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学生答错题,做错题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操之过急,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及时掌握知识技能,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会让他们轻灵善飞的翅膀,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失去翱翔的自由。童趣无价、童年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
  学生讨论《春》中的一句话:“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我问“嫩嫩的、绿绿的”是说小草,应放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后面?学生不慌不忙地说:“这还不简单,小草只有钻出来,才能看到它是‘嫩嫩的、绿绿的’。”而教参的解释是:为了强调草的嫩绿,特意将这两个修饰词后置。相比之下,学生的讲解是注入了自己生活经验,更直接、更感性,而教参的读解是语法工具式的、理性的、呆板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让课堂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常规往往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这固然没错,但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这种目的性相当鲜明的教学却与我们所创导的教学目标、重点相悖。过分强调目的性,同时也就削弱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的教师甚至习惯于“主题先行”,明示文章中心,然后架空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的指向性也清晰了。但无形中,学生思考的范围变得相对狭小了,质疑的空间也就相对缩小,创造的欲望继而减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
  以《行道树》一课教学为例,我没有直接告知本课的教学目的,而是让学生感知课文后自主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我都给予积极肯定。学生就这篇课文提了五个问题。如第四个问题;既然“整个城市繁弦管急,都是红灯绿酒”,城里有灯光,为什么还说“行道树”是在“寂静里”“黑暗中”?
  第四个问题提出后,曾引起学生的哄笑,带有“这么简单的问题都问”的意味。但我及时发现了该生思维的闪光点,肯定该问题的价值。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不该问,但它却引发了人们对“行道树”的“寂静”和“黑暗”另一种含义的理解,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更加激发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我们不能满足浮于表面的“活”课堂,而要以“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为根本目的,给学生带来理智的挑战,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为学生主体性的张扬提供坚定的基础和方向的保证。这样,课堂上才能不时绽放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其他文献
一、以爱岗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是知识的精神传播者,一个班主任首先要必须具备教师的基础素质。曾有资料显示,当代学生把心目中的班主任形象特征摆在最前面的是“爱岗敬业”。班主任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只有爱岗敬业,才会以严谨的态度去正确对待知识,以顽强的毅力去不断追求新知,从而用心去征服学生;只有爱岗敬业,才会“时时在意,步步留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
纵观各地中小学发生的学生伤害教师的案件,其中相当部分源于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刁难。  教师对学生的刁难,从表现上看,有两种类型:一是显性刁难。其特点是教师在知晓学生信息的情况下,故意不实事求是对待学生——对学生作出不公正的行为。如班主任明知张同学个子矮且视力不好,可排座位时却偏偏把他安排坐在最后一排。二是隐性刁难。其特点是教师在不知晓学生信息的情况下,对学生作出不公正的行为——凭经验、凭感觉来处理学生
近年来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大量语料提出词块这一概念,认为语言不是由传统观念所认为的语法和词汇组成的,而主要是由词块组成的,它融合了“形式”和“功能”,体现出语义、句法及语用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语法规则的发展,有助于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减轻语言产出及处理的负担。本文拟从词块的定义和分类出发,探讨并归纳词块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并就如何利用词块进行教学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以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
声乐歌唱的发声及演唱过程,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状态和长期不断刻苦训练,以及演唱者的技巧来逐步建立的。    一、呼吸的训练    歌唱中的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优美悦耳的声音。呼吸的方法有三种: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胸腹式联合呼吸。其中腹式呼吸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了解了呼吸方法还不行,还需要长
高校经济效益外部化,在推动我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审计亦任重道远。笔者结合审计实践,就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资源配置、高校社会供给、办学质量以及提高高校社会贡献率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应进一步强化高校社会贡献率意识    高等教育社会贡献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大,应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贡献、创新贡献、人才贡献、智力贡献,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强化高校的生存意识、忧患意识
新课程突出了学科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故此,学科教学便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训斥学生:要尊重学生,平等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出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气
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找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构建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他们自己构建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法过程就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明确地界定为“学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求知的最佳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学的一种艺术,作文教学表现得尤其突出。文章不是无情物,当作者处在一种强烈的亢奋的情感状态中,兴奋点受到激发,便会文如泉涌,一气呵成,相反,在毫无兴趣的状态下“挤文”,则思路阻塞、语句枯燥、文章呆板,甚至难以写下去。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若能通过某些有效途径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