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探索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2月, 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与劳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应赋予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劳动的价值应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共生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新方向,是教育发展的新范式与教育思维的再创新。在中小学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需探索更加有效的实施路径。
  路径一:通过绿色校园建设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
  2019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要求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到 2022 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60%以上的绿色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绿色学校建设,是新时期绿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与路径,可从以下层面开展实施。
  一是基于校内资源开发户外与室内立体种植园,开发校内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课程,让学生亲近自然,同时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师生共同创新学习方式,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微课题研究、项目主题探究,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可持续学习能力。如河北青龙祖山兰亭中学开辟绿色生态墙,尝试利用废旧饮料瓶、泡沫箱、塑料管道培植各种花卉蔬菜,让学生在校园一角通过劳动体验生态农业的新发展。二是围绕种植项目模块,分年级设置研究与劳动主题。如清洁与绿化校园、开展种植养殖活动等,在劳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三是基于社团的研究式学习。通过教师指导、社团成员集体讨论后确定研究课题,收集资料,探讨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的“绿之队”社团,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与再创造,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生活已成为大多数师生的行动自觉。
  路径二:多学科融合激发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共融共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在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一流人才培养必须创新思路。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多学科融合开展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优质发展。
  一是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按照教育部指导纲要,不同类型学校与教育有不同的课时要求,必修课可与三级课程相融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通过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好社会服务、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等活动,确保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时安排。二是在学科教学中,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在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技能、职业技能与生态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活动课中融入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学习健康生活知识,积极开设烹饪、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模块内容。以课程为基,挖掘区域在地学习资源,改变课程实施方式,转变教师育人理念,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倡导各校根据自身情况,研发E-STEAM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如湖北随州白云湖学校的中草药种植课程,从语文、英语、数学、科学、传统文化节气、《黄帝内经》等不同视角,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学习与劳动,通过观察、访问与调查,設计研究学习目标与劳动计划,为学生搭建参与劳动、实践锻炼、关注生活与合作探究的平台,有效培育了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与劳动能力。
  路径三: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责任感
  202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其中将赋权青年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行动领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青少年一代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自然而然提升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引导青少年参加环保实践。据《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公众对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55.1%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环保志愿者活动,频率为1~2次的为多数,活动类型多为清理垃圾、环保宣传教育等,因此亟须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在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公益活动,号召并监督社区居民、家庭成员等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可再生垃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二是引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服务社会。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是一个多功能、多要素、多途径相互整合实施的劳动教育过程,需要从全局维度出发、深化与实施,同样需要全机构参与的多方合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在班级或学校层面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乡村、公交站、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传播城市文化、帮助弱势群体、清洁人居环境提出改进建议等,用小手撑起社会大责任,用力所能及的劳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如北京石景山区炮厂小学以酵素制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之一,利用果皮、菜叶等制作环保酵素,走进社区与家庭开展绿色生活方式宣传与指导,用行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路径四:家校社共参与,依托劳动教育培养自觉生态行动
  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各个层面实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全社会自觉崇尚生态文明、爱护环境与保护环境、践行绿色生活的美好局面,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与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关注劳动教育新形态,适应时代新发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和形式,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方面,可以开出家务劳动清单与劳动必要时间,家长引导孩子通过家务劳动,养成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培育生态文明道德,让学生在真正的劳动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学校教育方面,应在“五育”培养体系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与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劳动开发智力,使身体、道德、美学完美统一。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渗透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辅德、益智、促体、审美的作用,进而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以制度规约和评价搭建支持系统,制定大中小各阶段开设的劳动课程、劳动实践活动和具体劳动目标与要求,并且与生态文明行动计划相融合,与课程建设、生态道德培育、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家庭—学校—社区”间的互动,促进由知识育人向实践育人教育新范式的形成。
  社会教育方面,可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学校与企业、社区、家庭积极开展合作,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综合实践学习与调研,感受企业的生态价值理念与社会责任。如北京石景山区红旗小学走进新首钢,走进奥组委,了解冬奥设施与场地建设中节能环保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并与学科课程结合,在学校与家庭中通过劳动开展节能减排等活动。二是学校组织学生在劳动课或课外活动时间深入社区,以服务身边的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为目标,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微信、微博、社交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身边的劳动模范人物、环保榜样、绿色家庭等,积极践行“三减一节”(减霾、减塑、减排、节约资源),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环境保护、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建设美丽家园与美丽中国,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婧、徐新容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作者鞠艳林系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白云湖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林业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资源较为充足,但是发展效果仍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在林业开发以及生产等工作中,其科学性有待提升,而且抚育技术也需要继续加强。只有在科学的前提下,做好造林以及抚育的工作,才能促使我国的林业生产更好地发展。林业工作者需要掌握技术要点,积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丰富,且与民俗民风相融合,与文化艺术相结合,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注重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既是结合民族实际教学,又是将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等的关注,校本课程是一种结合当地文化和实际特点开展的具有本地区的特色的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得以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多方原因,体育课程在初中教学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而这戏本应当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
2020年12月24日,轰动全国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进入庭审环节,拥有AB面的吴谢宇首次“坦诚”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所有人眼中,吴谢宇都是完美的,他不仅成绩优异,还能和身边同学打成一片。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何以成为残害亲生母亲的魔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的一句话或许能够解释这一切:“他虽然有高智商,但内心却是空的,空到没有灵魂。”
美国电视连续剧《致命女人》一播出,就变得非常受欢迎。该剧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女人如何在同一座豪宅里对待自己的感情和婚姻。剧中有很多翻译台词值得学习和探讨。随着大量外国电影涌入中国市场,这说明字幕翻译在我们的文化交流和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剧中有很多黑色幽默,所以翻译的简单易懂是很重要的。然而,我国对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还不完善,学术研究也相对滞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提供了指导思想。在他的翻译定义中,意义和风格被认为是对等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中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
“黄旗镇,我的家,爷爷夸它我记下,地处燕山最深处,潮河之水从此发。”这首朗朗上口的童谣,作者是黄旗镇中心校教师杨金显。在他所有创编的童谣中,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热爱家乡是一种美德,我希望学生们从小就能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黄旗镇隶属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相传“丰宁”取自清朝乾隆皇帝的题字“丰阜康宁”。而这也是杨金显朴素的生活追求。“在乡村任教的时光,我从来没有向往过城市生活,我只想陪着学
书画是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历史发展的印记。书画作为艺术的主要形式,彰显了民族和时代的特色,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许多具有珍藏价值的书画遭到了破坏。这些损坏的书画只有得到有效的修复才能再现风采,供人赏鉴。因此,书画修复也逐步演变为一项专门的技艺。作为书画修复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广泛的学习修复知识,在遵从书画本体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恢复书画的本来面貌。
习题是笔纸化考查制度下必须经历的训练内容,也是学校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讲评内容之一.为此,研究常态化课背景下的习题讲评成为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一项课题之一.文章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和习题讲评的特点,侧重阐述在习题讲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重的环节和关键,以此促进习题讲评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
怎样将红色革命精神烙印在学生灵魂深处?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胜利小学位于莱芜战役小洼阻击战原址附近,自建校以来始终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学习和领悟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奉献的品质、无畏的精神;将教育主题确立为“红星教育”,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铸魂篇:红星照我去“战斗”。革命年代已经远去,如何让现在的学生理解红色精神,是开展“红星教育”的关键。为了彰显红色教育主题,我校在办公楼门厅内分别设
家庭教育不只是家庭内部的家事,更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国事。当前,家庭教育指导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指导浮于表面、缺乏针对性,指导内容不全面、不系统,指导时间集中、路径单一等。以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为例,由于它地处城乡接合部,家庭教育指导的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如何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实效,幼儿园进行了一系列基于实践的研究。  幼儿园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开展调查,在分析家庭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公务员考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务员录用制度、考试测评方法、命题科学性、公务员报考“热”等方面,对报考人员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从近3年来参加日照市考试录用公务员的考生方面入手,通过对考生构成结构诸多因素的统计分析,结合相关环境因素,运用趋势预测法,预测下一步报考人员的发展趋势,对持续推进依法、科学、公平、安全考录公务员,严把新录用人员的政治标准、能力素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