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深圳特区土地市场化进程

来源 :经济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里的“村庄”
  
  深圳是一座崭新的城市,一个公认的说法是深圳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如今现代化的城市,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奇迹和成就,这里因此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初到深圳的人无不惊叹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美丽,它也不断地吸引众多的移民前往这里寻找理想生活。700万人口中,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并不多,200万具有深圳户籍的人口中大部分还是老一代的移民。
  如果深入到深圳的内部,我们常能发现,在宽阔的大道和繁华的大厦背后,夹杂着高高低低、十分拥挤的“农民房”,大部分初到深圳的打工者和外地“白领”会选择在此落脚,这是深圳独特的生活景观。据说,每户农民——早已转成深圳市民,每年光租金收入高者可达100万,低者也有50万。
  过去的村庄并没有消失。深圳市的不少地名仍按过去的村庄命名“益田村”、“景田村”、“彩田村”、“罗芳村”、“下沙村”、“梅林村”等等。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后,属于市规划区的村落仍保留了宅基地,甚至集体用地被政府征用后,村民又获得一些额外宅基地的补尝,于是,在这些宅基地上,便出现了高低错落的“农民房”。
  “农民房”影响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市容市貌,这是深圳市政府心中的痛。深圳的发展太快了,谁也没有想到深圳的地价会涨得那么快!如果当初能看得长远一点,就可以从整体上多征用一些农民的集体用地;或者将这些农民宅基地规划得更好一些,也不至于成为今天的“贴膏药”。如今这已成为历史遗留的问题了,处理起来十分敏感,数十万的宅基地如何大规模处理?在深圳“二线关”外,就更离谱了,因为深圳的城市规划没有覆盖到关外,关外的土地使用基本被农民“管理”。现在这些村庄大都组成了“农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资产便是集体用地,他们将其租给境内外的投资者建厂,每户每年能分股、分红好几万元,甚至更多。


  深圳的“农民”因为土地成为中国富裕的阶层,历史的机遇降临到他们的头上。深圳世联地产公司董事长陈劲松说:“深圳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使用为全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是有益的启示,那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土地在进入市场前,一定要先规划好。”
  深圳宝安区龙华土地所所长贺承军说:“在80年代初期,珠三角地区的土地价值并不大,农民对宅基地也并不十分看重,也想转为吃国家商品粮的城市户口。如果当时政府有一笔钱将这些城市中的农民宅基地全部收回,统一规划盖好商品房给他们居住,就不会成为今天这样的局面。”
  
  特区的起步发展赖于“土地”
  
  深圳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的资金来此投资办厂。当时特区政府手头上除优惠政策外,就只有土地了,可以说,土地有偿使用最早是从深圳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并无土地有偿使用之说,因为没有外来投资和私人投资,国有企业上项目和单位用地均是无偿划拨方式,当时人们的观念也认为土地是国家神圣的a领土,怎么可以随便买卖呢?
  长期以来,中国土地实行国有和集体二元所有制结构。1987年,深圳市拍卖了第一块土地,当时被认为是“违宪”的之举。直到2001年,深圳市政府才规定:凡经营性用地必须经市场拍卖。这样的过程,标志着中国土地改革也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同时进行着。
  如今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在是不可忽视,起码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功能配套设施的完善都需要政府投入大笔资金。当时,钱从哪里来?只有土地。
  当初深圳市政府将福田区3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交给香港的地产商来开发。中方用以地入股的方式合作开发。深圳就是用这种成片开发、分块出让、滚动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模式,依靠卖地的钱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修桥等等。
  据统计,从特区成立之初,依靠土地积累每年投入到公共建设的资金达40多亿,这一数字从1996年后每年更达到100多亿。而靠土地出让和拍卖来的这笔钱大部分用于市政专款,深圳为什么有钱?是因为土地值钱,许多城市显然没有深圳这样的优势。
  贺承军说:“城市扩张需要土地,外商投资建厂也需要土地。”土地的巨大价值就这样在深圳迅速显现出来,深圳靠出让或拍卖土地累积了上千亿的资金用于城市的发展之中。
  深圳从1987年进行市场拍卖的第一次尝试,直到1999年才普遍采用市场招标和拍卖的办法。2001年3月6日,深圳市政府颁布实施《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规定:“所有经营性土地出让,必须由深圳土地房产交易中心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公开进行”。20年来,深圳的土地改革说不上艰难,但也比较曲折,其间也经历了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变迁:1993年的房地产热、1995年的紧缩、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升温。但深圳人意识到,要发展市场经济,不进行土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肯定不行。只有土地市场化,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良性循环。
  资料显示:从1987-1999年,深圳利用拍卖和招标两个方式一共卖出了50块地,出让面积基本都在1万平方左右;而每年通过协议出让的土地则达100多万平方米。也就是说,1999年前,90%的土地还实行的是非市场价格的协议出让。
  北京华润地产集团董事长任志强指出:“房地产业前十年的发展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较量过程,承认了集团购买福利分配住房政策的失败,是肯定和给予了市场最大的自由。”当然,完全的市场化不可能一步到位,深圳的“地价表”是参照城市发展度、配套设施情况制定出来的。贺承军指出,这仍然带有一定的计划性,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出土地的市场价值。他举例说,盐田好的地块也能够卖出好价钱来,但“地价表”中并没有反映出来。
  深圳的土地使用政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行政划拨、协议出让和市场拍卖。行政划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深圳需要大量资金超常规发展,显然靠行政划拨是无法筹集资金的,但其后的政府控制土地转让,每次都有不同的标准,这就使政府并不能完全将土地的真实价格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土地制度改革
  
  深圳土地市场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场土地制度的改革,那么其改革的最终指向是什么呢?有人认为,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也面临产权明晰、资源调配合理透明的法制化过程。
  现在经济学家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土地私有化;一种主张“土地国家化”不变,但可以进行土地市场化,土地改革也不能过快。尤其在农村,土地成为绝大数农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的唯一手段,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土地私有化了,农民可能会失去最后的生活保障,失去土地的农民将会沦落为城市中最贫困的一群,当他们生活不下去时,已经无法回到农村,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经济学告诉我们,土地是一个国家的稀缺资源,是非常特殊的商品。因为不可再生,也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因此造成了互为矛盾的说法。主张土地私有化的人认为,正是因为土地稀缺,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合理运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因为缺少责任心,也不可能按土地原先的价值使用。因此,土地私有化更能珍惜和合理地使用土地价值。
  与此相反的观点是,土地是特殊的公共商品,和空气、水一样,如果完全私有化了,会带来更为复杂的问题。比如政府修一条路需穿过一片私地,政府的补偿将会使修路的成本奇高,最终仍要摊到纳税人的头上。他们认为,产权明晰并不意味着所有权的明晰,也可以是使用权的明晰,只要所有权明晰了,土地也会得到合理使用。
  深圳乃至全国的土地使用制度是借鉴香港的做法,香港土地资源权为香港特区政府所有,使用者享有75年的期限。但香港政府规定,使用期M后,除非特殊的公共利益需求,否则自动再延长75年,一旦被征用拆迁,将得到3倍的拆迁费。深圳显然在这方面不如香港规定的那么明确和法制化。
  专家认为,深圳的土地政策仍需继续往前走。主张土地私有化的人认为,香港现行的土地制度是英国殖民地时期的落后产物,英国本身并不实行这种制度,多元化的土地制度使地方政府的财产税和土地交易税都会上升。深圳享受到了土地市场化的好处,但还未将其充分的运用。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加入WTO后,许多人在探讨政府在各行业的淡出,实际上政府在地产行业也是如此。目前,深圳房地产的产权形式并不清晰,土地供应、预售条件、二手税费,有人就指出,这是复杂而又弹性的领域,即使不土地私有化,要达土地产权明晰化、符合法制化的透明操作阶段仍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大鼠血脂及主动脉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
目的观察清胰承气汤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7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8例采用
相对于健康的人,患有疾病的人群对饮食的要求更高。如果选择得当,不但可以避免病情加重,甚至可以起到促进疾病痊愈的作用。营养学家指出,中国人传统的以植物食物为主的饮食特点。
该文研究了强盛16和郑单958在不同的种植密度及不同的施肥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强盛16和郑单958在该试验条件下,有机肥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密度间差异达极
黄牛瘤胃积食是由于瘤胃内积滞过多的粗饲料,引起瘤胃体积增加,瘤胃壁扩张,导致瘤胃正常的消化和运动机能紊乱,形成脱水和毒血症。文章通过病例分析,总结了黄牛瘤胃积食的发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目前结构设计计算方法的全称,也是当前国际上结构设计先进的方法.它是以结构的失效概率来确定结构的可靠度,并采用调研、分析等方法,按照不同材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