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及其实施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2068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的兴起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则加剧了竞争。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为国家发展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此,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目前,各地对研究性学习或研究型课程的探索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依笔者拙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分层模式
  即课程的开发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发展层次,主要有目标分层、主题分层、内容递进分层三种类型。
  1、目标分层:即课程的开发是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而设计的,一般主要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
  比如将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年级分为三个分阶段目标:
  高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综合意识和整体认识能力;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
  高二,培养学生搜集、分析、综合信息,并具有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方案)、构建知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为学生思维模式上的创新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奠定初步的基础。
  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综合文科与综合理科的全员参加的课程。高二年级以学习和实践“课题研究”为渠道,学会研究的一般方法。高三年级以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知识论”为载体,通过思辨学习,初步形成发展方向。
  2、主题分层:即按照主题序列将课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并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比如以“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为例:
  高一年级上学期的主题是“文艺与人生”,偏重人文教育,要求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的训练,学习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高一下学期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偏重于科学教育,要求学生体验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尝试围绕一个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进行解决与证明。
  高二下学期的主题是“我与祖国”,偏重于德育教育,要求学生进行比较规范的调查与研究的训练,从形式、方法、分析到结论都强调规范、完整,让学生从自己的调查或研究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社会、了解人、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高二下学期的主题是“我的未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经过前三个学期的训练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在设计研究题目、实施调查、实验、制作、发明等研究活动中,体现个性发展,课题结果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高二、高三之间的暑期,主题是“社会实践”,全部学生到本区的街道、居委会挂职锻炼,获得对社会实际的深入体验,锻炼社会工作能力,结合挂职锻炼,提出合理化建议,直接参与社区服务。
  3、内容递进分层:即根据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来组织课程。
  比如把研究型课程方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体验性课程:“探索未知的领域”小课题研究型课程。上述三门课程是按照“分段推进、反复强化”的原则组织实施的。
  本着“生活是创造源泉”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因此在高一上半学年首先实施“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进行专题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怀疑和探究性思维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与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关注与了解。
  本着让学生获得创造发明的切身体验的考虑。在完成“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后,在高一下半学年实“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体验性研究课程,通过追寻一项创造发明,使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全过程,重演创造发明的各个环节,进而体验其中的甜酸苦辣;并利用榜样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获得创造发明的真实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与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在高二学年,开设“探索未知的领域”小课题研究课程,包括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有关的活动,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某方面问题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创造能力。使学生参与创新性的活动,并形成一些创造性的成果。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巩固前两个阶段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关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认识创造发明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以上是对分层模式的一些简单划分,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目标、主题、内容等方面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同时分层递进的。
  (二)单一模式
  既课程的设计是以一个单一的主题或单一的研究方法的方式展开。
  1、单一主题模式:指以单一主题为中心展开的课程。研究型课程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如“人与社会”、“环保”、“青少年发展研究”等,让学生围绕这个大的主题设计自己的研究主题。这样做可以使课题比较集中,学生的研究、教师的指导都比较容易,对资源的要求相对与其他类课程也不高。适合于一些基础条件与师资条件中等的学校。
  2、单一方法模式:以单一的研究方法实施课程,这主要指一些研究型课程实验。研究型课程可以在某个试点班级或年级甚至少部分学生中进行课程实验,这种实验一般采取这种单一方法的模式。比如选择在德育方面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调查,进而增加德育
   主体体验,在这种社会调查成功实施后再将课程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扩张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前一部分论述的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取的是后一种含义。而从广义来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从目前情况看,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实施还有困难。但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学校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将研究型课程的活动方式向必修基础课程辐射,使每门必修学科都能把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课题指导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断进行知识更新,首先自己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总的来看,在各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是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研究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渗透一点经验性学习;四是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点知识发展的过程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2]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3]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提供的内部资料.
其他文献
摘要:一直以来,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存在着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与城市小学教育教学差距较大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 管理    一、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一)学校规模小且分散  由于受到地域、交通以及经济发展的限制,边远山区农村小学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许多新概念应运而生,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健康第一”、“终身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等。而准确处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其二者的关系,则是理解好以上新概念的基础,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理清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不良倾向,忽
2010年秋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始在甘肃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是一个纷繁浩大的系统工程,也将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历史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新课程课改学习和实践,我体会最深的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设想和计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作出的精心教学筹划,而不只是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多元,国际交流日益加深。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语言,无论是在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国际交流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在一生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能力。     一、前提条件     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是在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充分体现主体
【摘要】倾听能力的培养对于教育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关键就看学生听不听,听的程度如何。低中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本身就短,如何让他们学会倾听更为重要。  【关键词】倾听能力;倾听习惯;培养    我见过这么一堂课,老师在堂上苦口婆心的讲,而下面坐在教室后面一点的学生却早已心猿意马。老师的课对于他来说一点作用都没有。这说明学生的倾听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也证明培养学生的倾
【摘要】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并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优势    过去在农村的学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一支粉
摘要:无论哪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他们在班集体中往往是被冷落、遗忘的一族,同学不愿接近,老师们不愿搭理。表面上看,他们好像不思进取、与世无争,对一切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也非常在乎周围人的眼光,尤其看重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对他们的看法。 因此,我认为只要班主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工作得当到位,学困生就会转变过来。  关键词:班主任 学困生 转化工作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本文从这一要求出发,对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提高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所有学科的教育任务,当然化学教学也不能例外。但是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面对新的素质教育改革却
【摘要】思想品德新课程强调活动课教学,可以按四个层次(参与、体验、感悟、内化)、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十二个目标(即四个层次中每个层次的每个维度目标)展开进行,既体现“活”更要“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活动教学课程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程 ;活动教学既体现“活”更要“动”    教学实践已经或正在证明:富有成效的学生活动,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国家越来越注重教育,学生是社会的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国家未来健设的栋梁之才,因此,教师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课堂教学占有很重要的比例,那么教帅怎样才能合理进行课堂教学呢,在此,笔者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管理。  【关键词】课堂管理 理解 沟通 尊重 学习兴趣 因人而异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