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照进现实,回归文本解读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r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字数是9028字,较2018年的9957字,减少了将近1000字,所以从阅读量上看,难度有所降低。总体来看,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试题较为平和,难易度合适,且有区分度,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都有考查,考点的设置在2019年高考大纲里都有说明。试题特色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紧跟主旋律
  论述文(T1—3)选自铁凝的文章《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铁凝是作协主席、文联主席,这篇文章全文登载于3月22日的《人民日报》,文章观点是艺术创作要根植于时代和人民。近年热播的影视作品《红海行动》《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都是主旋律的作品,这些影视剧的热播可以印证铁凝文章的观点。
  文学类文本小说(T7—9)节选自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理水》,故事的主人公禹—改革家。古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西汉著名改革家。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的古文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改革家,正是“商鞅变法”让秦国走向强大,最终一统天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两套试卷中3篇阅读材料的主人公都是改革家,这既是对时代主旋律的回应,也是历史照进现实,引导考生思考:今天的改革可以从历史的成败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
  语言运用的21题选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当前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相呼应。
  作文考查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发表重要讲话。在2019年的劳动节,各大主流媒体都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进行了摘编。
  二、浸润传统文化
  实用类文本(T4—6)取材于文物修复。近年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都将博物馆、文物等话题推向全民,引发了全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文学常识(T11)A选项考查“诸子百家”,设问“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了解的考生就会知道,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儒家思想”。想想当代中国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来推广中华文化,就会十分清楚了,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闪亮的一张名片。而在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中,“诸子百家”是作为论述文来考查的。
  诗歌鉴赏(T14—15),考查北宋陈与义的一首题画诗—中国山水画。T14C考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中对“一窗”的理解,考生若能联想起《国家宝藏》第一集故宫博物院展品—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非常好理解本诗中的“万里”“小窗”是以有限画幅表现万里江山的意思。T15设问“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如果考生稍微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再结合诗句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就不难得出“该画意境悠远”的评价。所以,这首诗歌需要考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对传统书画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语文课堂之内,更需要考生在课堂之外关注传统文化知识。
  语言运用(T17—18)选材于中国古琴艺术,又体现了传统文化。
  三、紧贴教材
  教材是备考的出发点。纵观近三年来的高考卷,今年的试卷是最直观地贴近教材的一次。古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紧贴必修三《过秦论》,《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正是高考卷古文的传主。相信很多老师在执教《过秦论》时都对学生介绍过贾谊的生平,而我们所讲的贾谊生平基本是来自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此外,T21新闻内容的提炼,紧贴课本必修一中的新闻单元;作文文体演讲稿则贴合课文必修二中的演讲单元。
  四、非套路新题
  整套试卷有两道非常规套路的题,让人眼前一亮,即小说阅读T9、古诗鉴赏T15。T9设问“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这个题很新颖,不是我们常规训练的考点,但这的确抓住了鲁迅《故事新编》的一大特色。这个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题功力。题干其实很清晰地提示考生要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分析,所以善于审题的考生必定能抓住这两个方向。
  T15设问“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单刀直入,无需所谓答题的套路,就是回归到最基本的问题—读懂诗歌文本,问什么答什么。而我们很多学生依旧停留在一种思维定式里—读诗就必须知人论世,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答题就必写表现手法。此外,如果考生有一定的宋诗阅读积累,就会知道,宋诗中有大量的“单纯诗”—无关时代背景、诗人生平,而是回归到纯粹审美的诗歌。这又和考生是否有宋人审美到达极高水平的知识积累有关了。
  纵观2017—2019年的9套全国高考卷,每年的阅读,从文本的选择到题目的设问,再到答案的设置都在“新”上做文章。如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天嚣》T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是“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设问很常规,答案有亮点。其中第③点是套路之外的答案,却是蕴含在作品里的。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T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叙述方式”是老考点,可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却不是常规考点,这是命题人在文本选择上的创新,考查了学生深层解析文本的能力。
  从以上新题设置可以看到,全国高考卷正在尝试打破套路,回归文本鉴赏本身,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五、回归经典阅读
  2019年语文高考全国Ⅰ卷的小说选自鲁迅《故事新编》—大家名作,高考全國Ⅰ、Ⅱ、Ⅲ卷的古文均选自《史记》—史家之绝唱,高考全国Ⅱ卷的小说选自莫泊桑《小步舞》,莫泊桑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这释放了一个信号:高考在精选经典文本,致敬名家。其实,在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中就可以捕捉到这个信号,该卷中的小说选自老舍的《有声电影》。
  六、语用题轮换着考
  2017—2019年这三年高考的全国卷,语用题20、21题,考点在轮换着。2017年考查给文补写、逻辑推断,2018年考查得体、框架、仿句,2019年考查给文补写、提炼信息。
  综合上述分析,我对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的建议是:1.关注时代发展,家国大事放心间。2.课本是出发点,知识点要挖掘透、咀嚼细。3.走近传统文化,提升审美素养。4.阅读经典,提高文本鉴赏能力。5.常规题型训练要规范、题型覆盖面要全;随时准备迎接新题,不靠套路靠思考。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它摆脱了小学那种单纯片面的讲授模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个人的独立思维意识,而学生能够发展出自己的做题思路。针对语文这门课堂更是如此,它为学生认识世界和问题提供了多种角度和不同的看法,都能够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客观的结论。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发现教学中的弊端,明白问题式教学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运用的十分良好,从而思考如何在初中语文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而在阅读教学的文本中现当代散文则是主导文类,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其对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写作能力的作用更为显著。教师应抓住对语言文字的品鉴、对画面意境的想象、对思想情感的揣摩、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这四个要点,运用比较阅读、情景构建、微课辅助、主题探讨四种方法,来开展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现当代散文 初中语
摘 要: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状况滞后。本文对学生的表现状况、原因分析、转化策略予以探讨,对这类学生的学情转化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 建档立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调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67  甘肃省合水县属于国家集中连片58个贫困县之一,合水一中作为本县唯一一所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考升学率一直低于平
摘 要: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为了保证在延期期間教学的正常进行,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但很多中小学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在此特殊时期,教师和学生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正是开展和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期,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尝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多元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停课不停学” 中小学教育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该手段,可以发挥其活跃写作课堂气氛、丰富写作素材及调动写作热情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初中语文课堂写作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实现意义。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课堂写作教学采取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有效的在初中语文课堂写作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希望对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写作教学 信息技
摘 要: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教育思想,它直接改变了师生关系,也优化了教学结构,明确指出了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所应呈现的合作交往模式,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科学的师生交往活动去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及时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本文将从丰富课前沟通,确定学情起点;实现先学后教,优化师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古诗词作为中考的必考内容,教师在教学当中就要从考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就中考古诗词鉴赏备考的措施进行探究,希望能为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备考  古诗词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作为中考必考的内容,学生就要掌握古诗词鉴赏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中考的过程中提高做题能力,
摘 要: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的重点培养目标,教师在管理寄宿生时,不仅要让他们能够健康生活,更要培养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关注每个寄宿生的生活,不仅要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能够在寄宿生活中更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寄宿生 管理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72  学习不只是要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为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有效策略  朗读是初中
摘 要:单元整合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改革实践之一。它需要教师把一个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围绕单元主题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实践活动等有机整合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能精准把握单元内课文间的有机联系是单元的“魂”,摆脱不遗余力按篇逐段分析课文的固有模式,遵从学生自主品读、快乐感悟的生本精髓。本文立足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小学高年段的学生为对象,聚焦单元整合教学,主要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