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06年1月,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已成立5年了。五年里,中国重汽发生的变化让人真正理解了日新月异的含义。

经过五年的改革、重组和发展,中国重汽坚持科学决策、理性经营,使企业进入了稳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稳居全国重型汽车行业之首,实现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合资合作、改革改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全新突破,也开创了生产经营的新局面。
2005年,中国重汽实现产销重型汽车4.5万辆,跃居世界前十位。其中重型牵引车及300马力以上重型车的销量在国内排第一,重型汽车零部件自制能力在国内数第一。
中国重汽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与重组前相比,由2000年的不到4%上升到2005年的19%,增长了近5倍;15吨以上重型汽车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35%以上,20吨以上的销量占60%以上,25吨以上则占到了80%左右,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汽在国内大吨位、大功率重型汽车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
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营销创新,不断发展营销网络,中国重汽已经构建起以营销分公司为核心,以4S店、经代销商、改装厂为主体,覆盖全国高效、快捷的营销服务网络。其中,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公司由重组前的22个扩展到57个,4S形象店已达80家,维修服务站800多家,同时与全国930家经销商、400家改装厂建立起产权关系,实现资产联结共同经销市场,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一个经历过危机甚至是死亡威胁的企业,能够起死回生进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显然不能仅仅用“奇迹”两个字来涵盖其中的深刻变化。中国重汽重生的历程有许多令人叹服的独到之处,从发生在中国重汽一系列数字变化的背后,人们感受到中国重汽,这个浓缩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名字,已经成为代表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一种气势、一种骨气、一种意志和一种特征。
理性的目标战略
—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重汽今天的稳步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各项指标的增长,更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曾表示,今天的中国重汽与重组之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今天的中国重汽正实现着国内其他重卡企业没有达到的一个目标:当全国重型汽车市场旺盛时,中国重汽在超常规发展;当市场平稳时,中国重汽保持了领先地位的增长;而当市场零增长或负增长时,中国重汽还在保持适度的增长。
尤其在2005年,全国重卡行业普遍低迷,整个行业市场下滑35%以上,在占全国97%以上市场份额的6家国内重点骨干重型汽车制造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下降,最多高达53%,只有中国重汽依然一枝独秀保持适度的增长,成为2005年重型汽车行业中难得的增长亮点。
很显然,这绝非一般的目标,中国重汽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在目标背后有一套完整的目标战略体系来支撑。从重组时提出的“一年持平,两年赢利,三年大发展”,到“实现产品、市场、资本、机制和品牌国际化,跻身世界重卡先进行列,成为国际知名汽车品牌,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从“三个坚定不移”、打造“四个产品平台”战略到如今全力实施的“四大战略”,即技术领先战略,区域化战略,高质量、低成本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显示出重组后中国重汽的决策者审时度势、科学而又理性的战略决策水平。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改革重组后发展的需要,中国重汽决策者前瞻性的把握国际重卡市场发展趋势,依靠自身洞悉国内重卡市场发展的优势,构建了理性的目标战略,使中国重汽迅速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明确了企业在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主攻方向。肯定地说,正是这些缜密有效的发展战略,构筑起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保障中国重汽几年来在许多方面实现突破,形成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不断深化和拓展产品的四个平台,跟踪、消化和吸收国际重卡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出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新一代HOWO系列重卡,实现了技术创新的突破,形成了明显的产品优势。
——建设了多条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生产线和铸造中心,建成章丘、长清、济宁等多个工业园,实现了技术改造的突破,形成了制造装备和工艺手段的优势。
——转变营销观念,革新营销方式,牢固树立了一切面向市场、一切为了用户的市场理念,狠抓落实,实现了市场开发的突破,形成了营销网络优势。
——从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到营销系统的销售回款、售后服务、信息反馈、配件供应的“一线通”计算机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形成了管理优势。
——随着中国重汽所属的卡车股份的成功上市,顺利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了改革改制的重大突破,形成了机制优势。
——沃尔沃整车项目正式投产,沃尔沃发动机项目正在推进,进入了跨国汽车集团的全球配套采购供应体系,在本地化生产和零部件出口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化战略的优势。
随着理性目标战略的推行,今天的中国重汽已经牢牢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无论形势多么复杂多变,总能未雨绸缪,沉着应对,泰然处之,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
理性务实的作风
—一步到位,步步到位的基石
从濒临死亡到行业领袖,仅短短五年时间,是怎样的“秘笈”成就了中国重汽这样的奇迹发生?事实上,正如马纯济所言,在中国重汽真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中国重汽现在所做的一切工作,别的企业也都在做,不同点可能就在于重视的程度和不懈的坚持。
相对于别的企业,中国重汽做事强调低调、沉稳,提倡务实、理性的工作作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重汽的决策者认为,要做到把中国重汽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就必须有一系列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围绕市场踏踏实实、扎实有效地开展众多基础性的工作。
——在产品开发上随着中国重汽技术创新战略的成功实施,有力地支持了中国重汽产品的上下延伸和技术提升,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不仅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也极大地满足了更多用户的需求。
目前,中国重汽已开发并拥有各类车型760个,形成了国内最完善的重型卡车整车产品系列型谱。同时,中国重汽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斯太尔王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深受用户的欢迎;系列军车、特种车的开发和生产达到了领先水平。特别是应用、吸收当今国际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业内人士誉为“重卡领袖”的HOWO系列重卡的成功问世,当年投放市场仅10个月,产销量就突破了一万辆,成为名牌云集的国际市场上一支不可小视的新生力量。
如今,中国重汽产品的驱动型式囊括所有的全驱动车型;发动机功率覆盖180-550马力;已经形成了车型多、吨位全、系列全、配置好、成本低的产品特点,不仅使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也扮演了中国重卡技术领跑者的角色。
——在营销网络建设上中国重汽重组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树立了一切面向市场、一切为了用户的经营理念,坚持营销创新,实施“三个转变”,在“通盘规划、合理布局、分工明确、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下,按照“亲人”服务品牌化、网络建设规范化、网点布局实用化、备件供应准时化、管理考核制度化的要求,投入巨资用于网络建设和广告宣传,迅速形成了一个面向全国、覆盖各种产品、实施统一管理、满足用户需要,高效、快捷的行业首家“4+1”模式的营销和服务网络。这种营销模式,体现了中国重汽对行业、对市场、对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准确把握,也是对自身传统销售模式的颠覆和实践。
随着营销网络建设的“5116”工程和“1158”工程的实施,使中国重汽的目标市场更加细分,更加区域化,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
——在产品质量管理上重卡市场的竞争不仅需要规模,需要效益,也需要管理,其中抓好产品质量管理是关键。所以,重组后中国重汽率先实施精细化管理,常抓不懈,扎实有效地开展“质量提升工程”、“成本效益工程”和“百车精品工程”活动,成为市场表现优秀的强劲动力。
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重汽迅速实施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的建设工程,大力降低设计、采购和制造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实现了公司整个营销体系的现代化管理及控制监督;推进智能化生产控制与物流系统信息化;开发公司的邮件系统,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加强各级财务管理与审计,严格规范合同管理和项目实施,同时,建立起严格的管理与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中国重汽实施的精细化管理,不仅是生产组织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全面启动了中国重汽的管理创新之道——质量管理,精品之路;技术管理,创新之路;生产管理,高效迅速;物流管理,开源节流;服务管理,“亲人”相伴……一个崭新的科学管理的局面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品牌服务上“亲人”服务是中国重汽独创的服务理念,也是国内汽车行业惟一的服务品牌,使生产制造从物质层面上升到情感诉求的精神层面。中国重汽把它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当作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建立服务调度中心,加强服务调度,实现销售回款、售后服务、信息反馈、配件供应四个“一线通工程”。为用户提供24小时的热线服务,并把各类信息及时直接反馈至公司决策部门,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缩短处理环节,提高售后服务的反应速度和服务的有效性,拉近了企业与用户的距离,使中国重汽的品牌与企业形象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和赞誉。
——在营销政策上从一定意义上讲,方便经销商就是方便直接用户。中国重汽把经销商作为企业最大的用户,想方设法为经销商创造利润,在共赢的基础上给予经销商在佣金返利、信贷支持、周转车、备品价格、形象建设、广告宣传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分级经销制,以进一步扩大经销范围和规模,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利用多种途径扩大营销网络建设的资金渠道和来源,让更多的直接用户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购车梦。
如今看来,正是企业在发展中每一步决策的正确,从营销理念的创新、产品开发、区域化战略、营销网络建设、营销政策到亲人服务,这一路扎扎实实的走来,积聚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能量,才使中国重汽的产品做到了技术最先进、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竞争力最强,成就了中国重汽在市场上的强势表现。正如中国重汽产品宣传的广告词所言:一步到位,步步到位。
理性的经营风格
—营销创新的圭臬
在中国许多“后来居上”的行业中,汽车行业的井喷式发展令人侧目。相比2004年的“火爆”,2005年自4月以来重卡市场受国家宏观调控及相关政策等多种作用一直低迷不振。2004年全国重型汽车产销量达37万辆,到2005年则只有24万辆,下滑如此之快,让人始料未及。
实际上,与其说中国重型汽车的市场正遭遇“寒流”,不如说正在回归理性。伴随着中国重卡市场渐渐进入理性发展的轨道,产销,从激进回归正常;利润,从超额回归合理;产能,从冲动回归平静。这种局面既显理性,更有持续性,只不过这种回归的速度有些快,过程过于激烈,难免使人不安和痛苦罢了。这也使诸多隐藏于2004年强烈供不应求市场大势背后的问题一一浮出水面。
目前,中国重卡市场的演变可以形容为已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代”。对于一些重卡生产厂家急于求成,不注重前期开发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没有具备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随着重卡市场增势放缓和消费者的日趋理性,这些企业落入颓势也就成为必然。适合长期发展,并且在长期激烈的竞争中最终存活者,应该是拥有核心竞争力和雄厚资本的品牌企业。
如何认知把握决策、管理、经营规律,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经营层次,掌握着该企业博弈市场的胜负。理性经营的企业能够把握好决策、管理、经营三者的联动,使之互为一体运作才能良性循环。纵观国内重卡市场发展和中国重汽的自身发展历程,能做到一枝独秀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能不断地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率先在业内形成一种独特又显理性的经营风格。
对于理性经营,重汽人奉为圭臬。中国重汽坚持认为,理性经营是把握经营内在联系的本质,有自我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不盲目跟风,不断探索变化中的本质,据变应招。因此,坚持理性经营,使中国重汽在业界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敢和别人说不,也更能主动迎接局部市场的挑战。如果说缜密有效的目标战略的实施构筑起中国重汽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求真务实、扎实有效的推进各项基础工作积蓄了企业发展的能量,那么理性经营则成为了中国重汽特有的个性与财富。
除去繁荣表象的泡沫,就如大浪淘沙,终显英雄本色。面对机遇和挑战,市场环境对每一个重型汽车生产厂家都是公平的。五年的发展实践,中国重汽已经具备了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只要发挥好自身的特长,坚持科学发展、理性经营、精心操作,企业就能迅速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也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200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重汽把市场开拓和整合营销网络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抓好营销网络建设和区域市场开发,搞好区域市场的细分,并不断开拓新的区域市场,做大做强特种车市场;在抓好质量提升及“百车精品工程” 和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新产品的开发和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多轴产品、更大吨位产品等更具适应性的产品,使中国重汽的产品更细致、更个性化。
重卡制造属于生产资源耗用庞大、实力要求很高的高端行为,不论在技术、资金设备等多方面,都对厂家有着极高的要求,虽然现在一些并不完全具备重卡生产能力的厂家在市场上也有一定建树,但重卡市场的竞争,将最终反映为厂家综合实力的竞争。随着重卡市场的日趋理性,以及消费者认知的回归理性,中国重卡厂家在市场中的地位必然进行有序调整,代表真正消费者趋势的重卡产品必然站稳历史舞台。
人们应该相信,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中国重汽,具备了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人才优势和网络优势,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树立了全新的企业形象,积聚了发展的动力,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保持着持续的竞争优势,今后会不断地创造新辉煌、实现新跨越!

经过五年的改革、重组和发展,中国重汽坚持科学决策、理性经营,使企业进入了稳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稳居全国重型汽车行业之首,实现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合资合作、改革改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全新突破,也开创了生产经营的新局面。
2005年,中国重汽实现产销重型汽车4.5万辆,跃居世界前十位。其中重型牵引车及300马力以上重型车的销量在国内排第一,重型汽车零部件自制能力在国内数第一。
中国重汽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与重组前相比,由2000年的不到4%上升到2005年的19%,增长了近5倍;15吨以上重型汽车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35%以上,20吨以上的销量占60%以上,25吨以上则占到了80%左右,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汽在国内大吨位、大功率重型汽车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
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营销创新,不断发展营销网络,中国重汽已经构建起以营销分公司为核心,以4S店、经代销商、改装厂为主体,覆盖全国高效、快捷的营销服务网络。其中,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公司由重组前的22个扩展到57个,4S形象店已达80家,维修服务站800多家,同时与全国930家经销商、400家改装厂建立起产权关系,实现资产联结共同经销市场,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一个经历过危机甚至是死亡威胁的企业,能够起死回生进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显然不能仅仅用“奇迹”两个字来涵盖其中的深刻变化。中国重汽重生的历程有许多令人叹服的独到之处,从发生在中国重汽一系列数字变化的背后,人们感受到中国重汽,这个浓缩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名字,已经成为代表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一种气势、一种骨气、一种意志和一种特征。
理性的目标战略
—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重汽今天的稳步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各项指标的增长,更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曾表示,今天的中国重汽与重组之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今天的中国重汽正实现着国内其他重卡企业没有达到的一个目标:当全国重型汽车市场旺盛时,中国重汽在超常规发展;当市场平稳时,中国重汽保持了领先地位的增长;而当市场零增长或负增长时,中国重汽还在保持适度的增长。
尤其在2005年,全国重卡行业普遍低迷,整个行业市场下滑35%以上,在占全国97%以上市场份额的6家国内重点骨干重型汽车制造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下降,最多高达53%,只有中国重汽依然一枝独秀保持适度的增长,成为2005年重型汽车行业中难得的增长亮点。
很显然,这绝非一般的目标,中国重汽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在目标背后有一套完整的目标战略体系来支撑。从重组时提出的“一年持平,两年赢利,三年大发展”,到“实现产品、市场、资本、机制和品牌国际化,跻身世界重卡先进行列,成为国际知名汽车品牌,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从“三个坚定不移”、打造“四个产品平台”战略到如今全力实施的“四大战略”,即技术领先战略,区域化战略,高质量、低成本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显示出重组后中国重汽的决策者审时度势、科学而又理性的战略决策水平。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改革重组后发展的需要,中国重汽决策者前瞻性的把握国际重卡市场发展趋势,依靠自身洞悉国内重卡市场发展的优势,构建了理性的目标战略,使中国重汽迅速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明确了企业在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主攻方向。肯定地说,正是这些缜密有效的发展战略,构筑起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保障中国重汽几年来在许多方面实现突破,形成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不断深化和拓展产品的四个平台,跟踪、消化和吸收国际重卡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出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新一代HOWO系列重卡,实现了技术创新的突破,形成了明显的产品优势。
——建设了多条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生产线和铸造中心,建成章丘、长清、济宁等多个工业园,实现了技术改造的突破,形成了制造装备和工艺手段的优势。
——转变营销观念,革新营销方式,牢固树立了一切面向市场、一切为了用户的市场理念,狠抓落实,实现了市场开发的突破,形成了营销网络优势。
——从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到营销系统的销售回款、售后服务、信息反馈、配件供应的“一线通”计算机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形成了管理优势。
——随着中国重汽所属的卡车股份的成功上市,顺利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了改革改制的重大突破,形成了机制优势。
——沃尔沃整车项目正式投产,沃尔沃发动机项目正在推进,进入了跨国汽车集团的全球配套采购供应体系,在本地化生产和零部件出口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化战略的优势。
随着理性目标战略的推行,今天的中国重汽已经牢牢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无论形势多么复杂多变,总能未雨绸缪,沉着应对,泰然处之,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
理性务实的作风
—一步到位,步步到位的基石
从濒临死亡到行业领袖,仅短短五年时间,是怎样的“秘笈”成就了中国重汽这样的奇迹发生?事实上,正如马纯济所言,在中国重汽真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中国重汽现在所做的一切工作,别的企业也都在做,不同点可能就在于重视的程度和不懈的坚持。
相对于别的企业,中国重汽做事强调低调、沉稳,提倡务实、理性的工作作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重汽的决策者认为,要做到把中国重汽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就必须有一系列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围绕市场踏踏实实、扎实有效地开展众多基础性的工作。
——在产品开发上随着中国重汽技术创新战略的成功实施,有力地支持了中国重汽产品的上下延伸和技术提升,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不仅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也极大地满足了更多用户的需求。
目前,中国重汽已开发并拥有各类车型760个,形成了国内最完善的重型卡车整车产品系列型谱。同时,中国重汽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斯太尔王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深受用户的欢迎;系列军车、特种车的开发和生产达到了领先水平。特别是应用、吸收当今国际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业内人士誉为“重卡领袖”的HOWO系列重卡的成功问世,当年投放市场仅10个月,产销量就突破了一万辆,成为名牌云集的国际市场上一支不可小视的新生力量。
如今,中国重汽产品的驱动型式囊括所有的全驱动车型;发动机功率覆盖180-550马力;已经形成了车型多、吨位全、系列全、配置好、成本低的产品特点,不仅使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也扮演了中国重卡技术领跑者的角色。
——在营销网络建设上中国重汽重组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树立了一切面向市场、一切为了用户的经营理念,坚持营销创新,实施“三个转变”,在“通盘规划、合理布局、分工明确、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下,按照“亲人”服务品牌化、网络建设规范化、网点布局实用化、备件供应准时化、管理考核制度化的要求,投入巨资用于网络建设和广告宣传,迅速形成了一个面向全国、覆盖各种产品、实施统一管理、满足用户需要,高效、快捷的行业首家“4+1”模式的营销和服务网络。这种营销模式,体现了中国重汽对行业、对市场、对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准确把握,也是对自身传统销售模式的颠覆和实践。
随着营销网络建设的“5116”工程和“1158”工程的实施,使中国重汽的目标市场更加细分,更加区域化,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
——在产品质量管理上重卡市场的竞争不仅需要规模,需要效益,也需要管理,其中抓好产品质量管理是关键。所以,重组后中国重汽率先实施精细化管理,常抓不懈,扎实有效地开展“质量提升工程”、“成本效益工程”和“百车精品工程”活动,成为市场表现优秀的强劲动力。
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重汽迅速实施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的建设工程,大力降低设计、采购和制造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实现了公司整个营销体系的现代化管理及控制监督;推进智能化生产控制与物流系统信息化;开发公司的邮件系统,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加强各级财务管理与审计,严格规范合同管理和项目实施,同时,建立起严格的管理与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中国重汽实施的精细化管理,不仅是生产组织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全面启动了中国重汽的管理创新之道——质量管理,精品之路;技术管理,创新之路;生产管理,高效迅速;物流管理,开源节流;服务管理,“亲人”相伴……一个崭新的科学管理的局面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品牌服务上“亲人”服务是中国重汽独创的服务理念,也是国内汽车行业惟一的服务品牌,使生产制造从物质层面上升到情感诉求的精神层面。中国重汽把它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当作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建立服务调度中心,加强服务调度,实现销售回款、售后服务、信息反馈、配件供应四个“一线通工程”。为用户提供24小时的热线服务,并把各类信息及时直接反馈至公司决策部门,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缩短处理环节,提高售后服务的反应速度和服务的有效性,拉近了企业与用户的距离,使中国重汽的品牌与企业形象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和赞誉。
——在营销政策上从一定意义上讲,方便经销商就是方便直接用户。中国重汽把经销商作为企业最大的用户,想方设法为经销商创造利润,在共赢的基础上给予经销商在佣金返利、信贷支持、周转车、备品价格、形象建设、广告宣传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分级经销制,以进一步扩大经销范围和规模,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利用多种途径扩大营销网络建设的资金渠道和来源,让更多的直接用户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购车梦。
如今看来,正是企业在发展中每一步决策的正确,从营销理念的创新、产品开发、区域化战略、营销网络建设、营销政策到亲人服务,这一路扎扎实实的走来,积聚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能量,才使中国重汽的产品做到了技术最先进、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竞争力最强,成就了中国重汽在市场上的强势表现。正如中国重汽产品宣传的广告词所言:一步到位,步步到位。
理性的经营风格
—营销创新的圭臬
在中国许多“后来居上”的行业中,汽车行业的井喷式发展令人侧目。相比2004年的“火爆”,2005年自4月以来重卡市场受国家宏观调控及相关政策等多种作用一直低迷不振。2004年全国重型汽车产销量达37万辆,到2005年则只有24万辆,下滑如此之快,让人始料未及。
实际上,与其说中国重型汽车的市场正遭遇“寒流”,不如说正在回归理性。伴随着中国重卡市场渐渐进入理性发展的轨道,产销,从激进回归正常;利润,从超额回归合理;产能,从冲动回归平静。这种局面既显理性,更有持续性,只不过这种回归的速度有些快,过程过于激烈,难免使人不安和痛苦罢了。这也使诸多隐藏于2004年强烈供不应求市场大势背后的问题一一浮出水面。
目前,中国重卡市场的演变可以形容为已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代”。对于一些重卡生产厂家急于求成,不注重前期开发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没有具备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随着重卡市场增势放缓和消费者的日趋理性,这些企业落入颓势也就成为必然。适合长期发展,并且在长期激烈的竞争中最终存活者,应该是拥有核心竞争力和雄厚资本的品牌企业。
如何认知把握决策、管理、经营规律,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经营层次,掌握着该企业博弈市场的胜负。理性经营的企业能够把握好决策、管理、经营三者的联动,使之互为一体运作才能良性循环。纵观国内重卡市场发展和中国重汽的自身发展历程,能做到一枝独秀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能不断地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率先在业内形成一种独特又显理性的经营风格。
对于理性经营,重汽人奉为圭臬。中国重汽坚持认为,理性经营是把握经营内在联系的本质,有自我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不盲目跟风,不断探索变化中的本质,据变应招。因此,坚持理性经营,使中国重汽在业界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敢和别人说不,也更能主动迎接局部市场的挑战。如果说缜密有效的目标战略的实施构筑起中国重汽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求真务实、扎实有效的推进各项基础工作积蓄了企业发展的能量,那么理性经营则成为了中国重汽特有的个性与财富。
除去繁荣表象的泡沫,就如大浪淘沙,终显英雄本色。面对机遇和挑战,市场环境对每一个重型汽车生产厂家都是公平的。五年的发展实践,中国重汽已经具备了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只要发挥好自身的特长,坚持科学发展、理性经营、精心操作,企业就能迅速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也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200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重汽把市场开拓和整合营销网络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抓好营销网络建设和区域市场开发,搞好区域市场的细分,并不断开拓新的区域市场,做大做强特种车市场;在抓好质量提升及“百车精品工程” 和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新产品的开发和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多轴产品、更大吨位产品等更具适应性的产品,使中国重汽的产品更细致、更个性化。
重卡制造属于生产资源耗用庞大、实力要求很高的高端行为,不论在技术、资金设备等多方面,都对厂家有着极高的要求,虽然现在一些并不完全具备重卡生产能力的厂家在市场上也有一定建树,但重卡市场的竞争,将最终反映为厂家综合实力的竞争。随着重卡市场的日趋理性,以及消费者认知的回归理性,中国重卡厂家在市场中的地位必然进行有序调整,代表真正消费者趋势的重卡产品必然站稳历史舞台。
人们应该相信,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中国重汽,具备了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人才优势和网络优势,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树立了全新的企业形象,积聚了发展的动力,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保持着持续的竞争优势,今后会不断地创造新辉煌、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