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国内汽车生产和销售量的上升刺激了零部件需求的增长
零部件市场的规模:● 2001年中国国内汽车零部件总产值为168亿美元,其中出口16亿美元;1995年到2001年汽车总产量年增长率达18.3%。
● 中国2001年国内汽车零部件销售总额为178亿美元,其中26亿美元来自进口产品的销售(图1)。
● 2000年,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价值约34亿美元。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增加主要零部件的进口,我们预计这一数据还将以23.5%的年增长率增长。到2005年,进口汽车零部件市场总价值将达到97亿美元。
● 2001年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中有很大部分用于生产,约占当年零部件总产量的85%;其余的零部件则用在了汽修方面。
入世的影响:
● 作为中国加入WTO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对于汽车零部件所征收的关税税率将从平均23%逐步下降,到2006年税率要降至10%。而进口配额则以每年15%的幅度增加,到2006年前逐步停止采用配额。
●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配额允许的范围内增加零部件进口的比重,以此来控制整车进口的数量。
● 从长远看,随着对进口零部件需求的减少,关税降低将不会对汽车零部件市场产生太大的影响。
● 尽管关税不断降低,汽车零部件的采购还是呈现以国内为主的倾向。
B.多数零部件的生产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地区分布:● 长江三角洲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占了整个行业的很大部分,其2001年总产量约占全国的44%。
● 上海是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其总产量约占全国的20%;浙江和江苏则分别以14%和10%的份额分列第二、三位。
● 湖北和吉林也是大型的生产基地,其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0%和7%;这两个省同时又是大型的汽车制造基地,其2001年汽车销售总收入分别占全国的25%和12%左右。
● 其他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地区包括广东、辽宁和山东,三者总共占据了15%的市场份额。余下25%的零部件生产则分散于其他21个省和直辖市。
C.市场规模汽修零部件市场规模:● 汽修零部件市场的销售总额从1994年的6.6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25.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8.4%。
● 预计2004年汽修零部件市场的销售总额将达30.4亿美元,相当于2002到2004年达到了9.4%的复合年增长率。
● 随着整个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已经在使用当中的汽车逐步老化,汽修零部件市场销售额估计会以较大的幅度继续增长。
关键汽修部件市场细分:
● 机械零部件占据了汽修零部件市场的大部分,2002年此类产品占整个市场的比重为56%;同年电力及电子零部件则分别占整个市场的23%和22%(图2)。
● 其中,以“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类配件的市场比重最大,其2002年的销售额占当年整个汽修零部件市场销售总额的25%。以下则依次有“操纵装置及仪表盘”类配件,占同年市场销售总额的11%;“车载娱乐设备”类配件,占市场销售总额的10%(表1)。
D.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外国公司日益活跃,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有关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30多家制造厂行业整合:
● 1997年,中国汽车业开始旨在通过使亏损企业破产或者被兼并等方式来减少行业低效率的改革运动,直接导致了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的大幅减少。1998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企业数量为2321家,比1997年的5241家减少了近56%。
● 企业数量的下降和行业效率的提高,使全行业平均收入从1997年的150万美元/公司,增长到2001年的620万美元/公司。
● 行业前10强的平均利润率在14%左右。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利润率约为20%,而国有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7%左右(图3)。
分散的市场:
● 尽管中国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减少企业数量、促进行业整合,整个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还是高度分散的。
● 行业前10强总收入只占全行业总收入的20%左右。其中最大的企业2001年的收入只有10亿美元多一点,仅占整个市场总收入的6.2%。
● 剩下80%左右的收入则被全国约2300家企业所瓜分。
E.全球大量的顶级汽配商现身中国,许多企业在中国市场扩张的势头十分迅猛
全球最大4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2002年,全球最大的4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华销售额占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销售总额的9%左右;相对于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约6%的比重,这一数值还算比较高。
● 德尔福(Delphi)是少数几家最早打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之一。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其目前的销售额已经占到中国汽配市场的4%左右。
● 伟世通(Visten),日本电装(Denso)和博世(Bosch)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它们的市场扩张也表现不俗(表2)。
其他外国公司:● 还有许多的外国公司也通过外国独资企业(WFOE)或合资企业等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
● 多数外国公司主要为已经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外国汽车制造商供货,但是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始为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供货,并已把目光投向了出口市场(图4)。
● 其他外国公司在中国活动的事例还包括:
——李尔(Lear)公司于1996年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合资公司(JV),公司主要为福特汽车生产座椅。此后,该公司还在中国建立了5家生产汽车座椅和地垫的合资企业。
——德国欧陆公司2002年在上海和吉林各建了一家生产动力转向管和车用空调系统的合资公司。
——天合(TRW)在与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合资建立了一家生产安全气囊的公司后,又很快建立了一家生产方向盘的合资公司。
——丹娜(Dana)20世纪90年代在天津建立了一家机油滤清器厂;2002年又与东风汽车达成了一项密封圈技术使用协议。
零部件市场的规模:● 2001年中国国内汽车零部件总产值为168亿美元,其中出口16亿美元;1995年到2001年汽车总产量年增长率达18.3%。
● 中国2001年国内汽车零部件销售总额为178亿美元,其中26亿美元来自进口产品的销售(图1)。
● 2000年,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价值约34亿美元。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增加主要零部件的进口,我们预计这一数据还将以23.5%的年增长率增长。到2005年,进口汽车零部件市场总价值将达到97亿美元。

● 2001年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中有很大部分用于生产,约占当年零部件总产量的85%;其余的零部件则用在了汽修方面。
入世的影响:
● 作为中国加入WTO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对于汽车零部件所征收的关税税率将从平均23%逐步下降,到2006年税率要降至10%。而进口配额则以每年15%的幅度增加,到2006年前逐步停止采用配额。

●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配额允许的范围内增加零部件进口的比重,以此来控制整车进口的数量。
● 从长远看,随着对进口零部件需求的减少,关税降低将不会对汽车零部件市场产生太大的影响。
● 尽管关税不断降低,汽车零部件的采购还是呈现以国内为主的倾向。
B.多数零部件的生产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地区分布:● 长江三角洲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占了整个行业的很大部分,其2001年总产量约占全国的44%。
● 上海是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其总产量约占全国的20%;浙江和江苏则分别以14%和10%的份额分列第二、三位。

● 湖北和吉林也是大型的生产基地,其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0%和7%;这两个省同时又是大型的汽车制造基地,其2001年汽车销售总收入分别占全国的25%和12%左右。
● 其他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地区包括广东、辽宁和山东,三者总共占据了15%的市场份额。余下25%的零部件生产则分散于其他21个省和直辖市。
C.市场规模汽修零部件市场规模:● 汽修零部件市场的销售总额从1994年的6.6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25.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8.4%。
● 预计2004年汽修零部件市场的销售总额将达30.4亿美元,相当于2002到2004年达到了9.4%的复合年增长率。
● 随着整个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已经在使用当中的汽车逐步老化,汽修零部件市场销售额估计会以较大的幅度继续增长。

关键汽修部件市场细分:
● 机械零部件占据了汽修零部件市场的大部分,2002年此类产品占整个市场的比重为56%;同年电力及电子零部件则分别占整个市场的23%和22%(图2)。
● 其中,以“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类配件的市场比重最大,其2002年的销售额占当年整个汽修零部件市场销售总额的25%。以下则依次有“操纵装置及仪表盘”类配件,占同年市场销售总额的11%;“车载娱乐设备”类配件,占市场销售总额的10%(表1)。
D.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外国公司日益活跃,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有关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30多家制造厂行业整合:

● 1997年,中国汽车业开始旨在通过使亏损企业破产或者被兼并等方式来减少行业低效率的改革运动,直接导致了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的大幅减少。1998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企业数量为2321家,比1997年的5241家减少了近56%。
● 企业数量的下降和行业效率的提高,使全行业平均收入从1997年的150万美元/公司,增长到2001年的620万美元/公司。
● 行业前10强的平均利润率在14%左右。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利润率约为20%,而国有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7%左右(图3)。
分散的市场:
● 尽管中国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减少企业数量、促进行业整合,整个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还是高度分散的。

● 行业前10强总收入只占全行业总收入的20%左右。其中最大的企业2001年的收入只有10亿美元多一点,仅占整个市场总收入的6.2%。
● 剩下80%左右的收入则被全国约2300家企业所瓜分。
E.全球大量的顶级汽配商现身中国,许多企业在中国市场扩张的势头十分迅猛
全球最大4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2002年,全球最大的4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华销售额占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销售总额的9%左右;相对于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约6%的比重,这一数值还算比较高。
● 德尔福(Delphi)是少数几家最早打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之一。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其目前的销售额已经占到中国汽配市场的4%左右。

● 伟世通(Visten),日本电装(Denso)和博世(Bosch)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它们的市场扩张也表现不俗(表2)。
其他外国公司:● 还有许多的外国公司也通过外国独资企业(WFOE)或合资企业等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
● 多数外国公司主要为已经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外国汽车制造商供货,但是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始为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供货,并已把目光投向了出口市场(图4)。
● 其他外国公司在中国活动的事例还包括:
——李尔(Lear)公司于1996年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合资公司(JV),公司主要为福特汽车生产座椅。此后,该公司还在中国建立了5家生产汽车座椅和地垫的合资企业。
——德国欧陆公司2002年在上海和吉林各建了一家生产动力转向管和车用空调系统的合资公司。
——天合(TRW)在与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合资建立了一家生产安全气囊的公司后,又很快建立了一家生产方向盘的合资公司。
——丹娜(Dana)20世纪90年代在天津建立了一家机油滤清器厂;2002年又与东风汽车达成了一项密封圈技术使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