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李维:文学的魔法无边际

来源 :小说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1641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位可以用数字来概括的作家:
  马克·李维(Marc Levy),今年56岁。37岁完成处女作《假如這是真的》,之后,连续12年蝉联《费加罗报》评选的法国年度最畅销小说家。17年来,已有3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小说在49个国家出版发行,全球总销量超过3000万册。
  马克·李维是个特例。
  从未有过像他这样幸运的写作者:大器晚成,一鸣惊人,一年一部作品,每一部都能登上畅销榜的宝座。既是特例,理论上就不可能有翻版,更何况,职业写作这种生涯根本不存在可模仿性。但我们仍要追问,他是如何缔造奇迹般的连续畅销业绩的?
  斯皮尔伯格只看了《假如这是真的》的前两页,就决定买下版权,据此改编的电影《宛如天堂》成为2005年的卖座大片。显然,电影导演在快速阅读中get到了几个重点:悬疑,人物,节奏。亦即,对普罗大众而言最有吸睛力的共性元素。
  恰到好处的悬疑,决定了马克·李维的作品基于快速推进、紧凑的情节,故事的核心目标在于揭开谜团。有趣的是,被誉为“法国的丹·布朗”的马克·李维并不是悬疑类型小说家。丹·布朗倾向于把暧昧的爱情主角嵌入解密场景里,但男女主人公们从没有机会好好谈情说爱,哪怕有大量共同执行的任务、一起四处奔波、密集地对话,他们的真正目的在于脑力激荡、探辨真假。而且,丹·布朗设置的悬疑总是来头很大:要么是宗教谜团,要么是高科技阴谋……绝对是很会搞事情的作家。马克·李维却不一样,在他笔下,连悬疑都很亲民,身为讲故事的专家,他总是毫不迟疑地抛出奇迹大法,诸如:灵魂在身体处于植物人状态时游走并恋爱,会偷走别人的影子并知晓别人秘密的男童,被刺杀的记者在事故发生前两个月醒来并追查真相,上帝和撒旦派出的天使,转世轮回的画家和红裙恋人……这种非现实的设定,完全融入极具现实感的环境、对白、历史事件之中,无需铺垫理论依据,无需自证魔法巫术或学术,而这种看似率性的设定恰恰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奇故事,所谓解密,也不需要缜密的逻辑,或上天入地的身手,只是……让奇迹见证、乃至辅佐两个人的爱情!
  自带专业魅力的人物,又决定了他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专业感,可以使人物更饱满,更接近秘闻,更令人信服,在情感关系中也显得更性感。要让考古学家、新闻记者、神经专家、调香师成为奇迹故事的主人公,作家就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而这显然是马克·李维的最强项!他本人跳脱的职业史也能佐证这一点:18岁到24岁,他效力于法国红十字会,与此同时专攻计算机和管理专业,22岁时在法国和美国成立了自己的电脑影像公司,但在30岁之前就转让了公司,转入新跑道,和新的朋友们组建了建筑和室内设计事务所——从跨国医学公益事务,到跨国创意商务,再到跨国职业写作……他始终在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这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写作者,一个对爱情和美食有热情的男人。所以,马克·李维刻画的主人公也不可避免地带上这种特点,偏门的术语让他们显得睿智,不为人知的工作步骤让他们显得神秘……吸引读者的同时,也顺利地捕获女主人公的爱慕。你不得不承认,和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样,马克·李维深谙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的密码,足以驾驭浪漫传奇。他用十几部小说证明了一点:设置人物时,要给他们取个好名字,再给他们找份好工作。
  流畅、短促的节奏,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轻松愉悦地读完马克·李维的小说。谢绝冗长的心理描写,他宁可用生动的配角来烘托主角的心理变化。谢绝长篇大论,他坚持让主角、配角们在简练的对白中尽显各自的性格,法国人的幽默,纽约人的世故,土耳其人的细腻,三言两语几个来回,读者就进入了小说的氛围,也特别适合快节奏的影视改编。谢绝繁复的专业介绍、景物描绘,他选择用高超的白描促动读者自行想象。有一次在法国上电视节目,主持人硬说他写的女主角是金发碧眼,马克·李维则坚称书中决不可能写得那么确凿,可怜那位主持人把书翻了几遍,想找出“金发碧眼”的出处,最终不得不承认那是他身为读者入迷后的假想——那正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浸没式阅读感受,也正是小说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必须坦诚地说,这三个元素所达成的“好读”效果只是文学作品的部分魅力所在。另一部分的文学魅力应该归结于文字之美、深邃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对此马克·李维并没有逃避,在他的浪漫奇迹悬疑模式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诸多重大的议题:史前探索,北极开采,种族歧视,阿根廷独裁……但出于自知与克制,在处理这些题材时,马克·李维会避重就轻,将悬念、批判、哀叹、感慨尽数收拢在爱情、家庭和友谊的主旋律中——
  此处应有闪回:在处女作的写作过程就能摸索到马克·李维化繁为简的温情手法!37岁,他假想自己在给长大后的儿子讲故事,一气呵成写就了《假如这是真的》,故事很离奇,但很有爱。自此之后,他似乎就找到了讲故事的最好方式:创造一个假想的读者,再娓娓道来。他甚至在我们的采访中也特意提到,他的书桌上搁着父亲的照片,每当写作有停顿,他就会习惯性地凝视父亲的眼睛……真正的灵感,并不仅仅来自纷扰的外部世界,他很清楚,童年、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都是值得书写的内容。
  ——没错,这是马克·李维的主旋律。他的亲民指数之高,归根结底在于书中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不管有多少伟大的文学作品出自阴暗的人性、纠结的情感,普罗大众永远喜欢大团圆,这是一种心理依赖——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期待、乃至依赖。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李维的作品就像一次又一次心理疏导,铁了心让你相信世界仍是美好的,因而也被称为“成人童话”。怀抱如此激情的作家,无论自己经受了多少次失恋和失败,仍会编织出充满不可能的巧合、不可能的奇迹的好看的故事,也仍会坚持让文本具有高于鸡汤文的文学性。这当然是一种才华。
  马克·李维的畅销是无法复制的,但理由充分,无法否认:那就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纵容浪漫、共同期待刺激、共同好奇妄想……所达成的默契,也是作者和读者间的相互补足、相互抚慰。   今年8月,马克·李维将带着他的最新小说《倒悬的地平线》参加上海书展,中国读者可以借此面对面了解马克·李维的文字的秘密。
  是什么让我们与众不同?
  Q:你的很多小说主人公都是某个行业的专家,为什么你坚持让主人公们精于某些技艺?
  A:每一部小说都给予我一个拓展新世界、了解新知识的良机。借由小说中的人物,我获得了许多考古学、天文学、建筑学、医药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展开一段探索的旅程,这会让我很享受。
  Q:专业知识是否能为人物带来更鲜明的个性特征?
  A:没错!我钟爱写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小说能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让我们与众不同?恰恰是这种差异性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若想和他人互相理解、共同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他人感兴趣,对他人感兴趣的事物感兴趣,分享各自的知识和见解,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矛盾。
  Q:你曾说自己每天有14-17个小时用于写作,能否与我们分享你的时间表?多少时间用于专业知识的搜集、调研,多少时间用于塑定人物特征?
  A:未必要那么长时间,取决于我在写什么类型的情节。相比于喜剧故事,探险故事显然要做更大量的功课。我写《偷影子的人》的时候,几乎不需要做什么调研,因为我只需要从自己的童年记忆出发,就能勾勒出主人公的形象。
  相反,诸如《第一日》中的考古学家凯拉、《如果一切重来》中的记者斯迪曼,这些人物就需要我做功课。为了去年的《Horizon à l’Envers》,我研究了很久的神经学;为了最新出版的《The Last of the Stanfields》,我研究了历史,因为故事涉及1944年被占领的法国,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崇尚自由开放的巴尔的摩。
  Q:有没有特别的写作习惯?
  A:有!我通常都在夜晚写作。入夜之后,城市就安静下来,允许我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我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张父亲的照片,写作中产生困惑、怀疑时,我就会凝视他。
  Q:像《假如这是真的》和《与你重逢》中的保罗,《伊斯坦布尔假期》中的向导,《偷影子的人》中的面包师……他们和主人公之间有非常有趣的平衡作用,所以,能否专门与我们杂志的读者——尤其是尝试写作的年轻人——分享一下:你如何设计小说中的配角形象?
  A:有时候,配角比主角更重要。我们常常要透过配角的眼睛,才能更多地了解主角。除了叙述者之外,配角可以提供另一种视角,让我们转换立场去看待这个故事和主人公。实际上,那可能正是读者的视角。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故事的发展需要配角和主角的互动。
  天赋和技巧之间没有关系
  Q:《与你重逢》是《假如这是真的》的续篇,《第一夜》是《第一日》的续篇,请问你为什么钟意于写续篇?
  A:确实如此。是人物迫使我去写续篇。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写系列、写续篇,但第一部写完了之后,我真的有那种感觉——小说中的人物现身在我的书房,对我说,“我们什么时候再续前缘?”
  Q:续篇可以延续一本书的生命,但对于作者来说是个难题:如何挑戰自己之前的创作?如何说服自己给这些人物找到合适的命运?
  A:对我而言,续篇是独立的,完全可以脱离于上一本而存在。简而言之,一部续篇应该能让读者在当下的阅读中完全理解这个故事,没有障碍。
  也就是说,从续篇的开场到结束,人物和情节都要自成一体,能够自圆其说。不要去和上一部比较,哪一本更成功?写续篇的挑战不在于此,而恰恰在于写出一本独立的新故事——和上一部一样。
  Q:你的小说感动了千万人,因为故事中有类似奇迹的力量,作为作者,你认为该如何把握叙事逻辑和奇迹效应的关系?
  A:没人知道这种炼金术般的魔法是如何完成的。没人可以在写之前就预测到最终效果,也无法凭一己之力创造出那种奇迹。如你所言,那是生活本身给你的小小魔法。如果真有这种魔法存在,让它发生倒是有一个先决条件:你得保持谦逊,带着顺从的心态去写。
  Q:在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现实小说中,怎样的奇迹才是可信的?
  A:我们以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切实发生了,奇迹就此诞生。
  Q:将近四十岁才开始写作,纯属非科班出身,如今已是全职作家,请问你如何看待天赋和技巧的关系?
  A:天赋和技巧之间没有关系。但还有一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激情。更多的工作。有一点疯狂,再有很多运气。
  Q:众所周知,你的处女作是作为睡前故事的新版本,是写给儿子的(他长大后会成为的男人),对于初尝写作的人来说,拥有一个所爱的对话者、潜在的读者,是不是非常重要?
  A:是的,但前提是你把小说写出来了。想到有人在读你的作品,你反而写不下去了——万万不可让这种想法阻碍你。如果我在写《假如这是真的》的时候想到日后会出版,大概永远也不会把它写完吧。
  大部分作家都是美食爱好者
  Q:成为上亿读者期待的畅销书作家后,对于“写作的对象”、“为谁而写”这样的问题,你有新的想法吗?
  A: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真的没有这样想过,很奇怪吧?你总是面对一张白纸开始写作,也就是说,你首先要把外部世界抛之脑后。
  Q:红十字会、建筑业和设计业的从业经历充分显现在你之前的小说中,但对于全职写作者来说,体会新的经历是否会成为你的难题?
  A:周游世界,环球旅行,接触各色各样的人,做很多很多的研究,读很多很多的书……这些事有助于我增长知识和阅历。但另一方面,对于写作者来说,日常生活也能滋养写作。你要打开视野,去看你周边的世界,就会发现无穷无尽的灵感。
  Q:除了文学作品,你觉得对小说作家来说,什么类型的书会对写作很有帮助?
  A:菜谱……因为大部分作家都是美食爱好者(笑)。
  Q:全职写作的优劣之处……
  A:写作于我而言是激情所在,所以,能够全职写作是我所能享受到的最高殊荣,我知道自己有多幸运,可以整天整天地写。
  Q:最近在读谁的书?
  A:罗曼恩·加里(Romain Gary)。
  Q:中国导演买下了《偷影子的人》的电影版权,你有何感想或期待?对中国文学、作家可有了解?
  A:我看过一些中国诗歌,也看过一些具有诗性的中国电影,那是源自心灵的诗意。但是很遗憾,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法文的并不多。我很愿意了解中国当代作家,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Q: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现实题材的畅销书是否具有共通点?
  A:绝对没有。文学的魔法无边际。
其他文献
2岁左右的宝宝出于好奇,大多喜欢摸剪刀,不过当宝宝拿着剪刀的时候却有点力不从心,这个张着大嘴巴的东西怎么一点都不听话?妈妈能剪,我怎么就剪不了呢? 2-year-old baby out
景物中物体表面的色品是与该物体形状无关的稳定特性,称为颜色不变性。但是,由于耀斑(highlight)和影绸(shading)的存在,图像中对应物体表面点的色品却是变化的,不具有颜色不
本文介绍了激光光杠杆的原理、制作及使用方法。这种光杠杆以激光为光源,用硅光电池作测量探头,它克服了传统光杠杆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其优点是:原理简单、制 This article
同学们都知道芭蕾舞剧《天鹅湖》,小天鹅们伴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真是漂亮极了。你们知道吗?这部舞剧的作曲者就是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同时他又是大演奏家。 Stu
一、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1)从日常生活导入。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来提问,问题要围绕着所讲内容的中心展开,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比
一、怎样审题干首先,坚持以科学思维的观念为指导思想。高考政治科的试题命题意图是考查政治科的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能力以及学科觉悟。其中的学科方法,就是政治科的科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需要更加规范和完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是会计报表信息的有力补充,能够给
“欠帐还钱,有帐讨款”,这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而且是一切经济形态中关于债权债务关系的最生动最本质概括。因而,如果不是别有企图,那么在这一经济法则面前,放弃应该主张且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它的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获取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或者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得来的,包括人们提出的各种假说和设想都需要通过实验
作为温度测量和调节的常用检测元件,铠装热电偶具有熊弯曲、耐高压、反应时间快和坚固耐用等许多特殊优点。但是,用户往往不知道选用绝缘式还是接壳式铠装热电偶为好。 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