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梦回莫高窟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707569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酉年大年初一,我又独自在画室里度过,“又”字俨然披露出我的“独”属“常态”——不记得自己有多少年独自在画室里过春节了。原本今年是有外出旅游计划的:想与老友雕塑家严永明两家人,陪同恩师叶毓山夫妇一道去夏威夷度假,结果先生病情恶化,骤然离世,没能如愿……其实我的“独”不孤独,亦不寂寞,我是享受这种独处的,家人也都习惯亦理解:只要年三十晚安排一个亲友团圆聚餐,热闹一番就好!感觉这“年”还在,也“吃”了,也“过”了;国人的春节旧习无非团聚与食饮。我们这帮“老炮”,想再闹腾也闹不出什么名堂,“聚会”的场面大至如此:吃毕年饭,照例是甜点、水果,再讲点大家都不爱听的“家常话”,围着似看非看的“春晚”电视,各自都低头忙活着手机上那点事儿……哦,对了,近两年手机界又多了个兴奋点:抢红包!其实激情也有限,想想看,平时都不屑的那点儿小钱,放在手机里拼命抢!好玩吗?互联网真厉害!活活把智人弄成低能与脑残。大家索性撑着,挨过零点,听听窗外:因为雾霾、环保而稍节制的闪爆声响。就算是“跨”了年,没白“过”。再见,拜拜,各自回家懒懒的睡到翌日,醒来,该干嘛干嘛——像这样悠哉的过年,轻松,自由,还不麻烦,也好!
  今年独处画室,可不是贪图清闲,真有要紧的事情做:油画《徐志摩》是我和徐家后人爽约多年未了的心结,是今年必须完成的工作计划!这事说起来已经拖沓好些年了,因种种原故已经一再推迟(前后加起来有五年),真是不好意思!其实,《徐志摩》的素描稿已经完成许久,只是由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紧迫,而不得不暂停。当然,能够参与国家重大艺术项目,如期完成创作巨幅油画《周易·占筮》,并荣幸为国家博物馆收藏陈列,皆大欢喜,相信徐志摩的孙子Tony先生也会高兴且能理解。2016年圣诞节Tony来信道贺,同时告知丁酉年元月想来中国。他说今年是徐志摩诞辰120周年,浙江海宁老家会有纪念活动。我是不希望他马上就来的:看到半成品的《徐志摩》,大家都不好意思!于是又一次商量推迟至阳春三月,温暖花开的时节——这样的“约定”使我原本自在悠闲的春假,平添了几分紧迫感!
  初十,正当我加紧油画《徐志摩》,独享快感,沉浸在民国历史人物的魅影中,忽然收到省文联的邀请:参观成都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敦煌——这个曾经魂牵过我辈,而今渐渐遥远的名字,一下子又要将我拉回到苍凉的戈壁……再有,去岁仲夏,失而复联的老友常嘉煌(常书鸿之子),还在电话里兴奋的与我回忆1983年在他家里闹春节的事。其实,当年去敦煌并没有看到他的父亲,第一次见到教科书里的“常书鸿”,就是四年后的那次在他家中……
  文革收束,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重启而名声大噪,他长年艰难守护敦煌的事迹通过当时有限的媒体传播,几乎成为亿万国民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了给这位与邓小平同龄的“国宝”落实政策,常老被调任国家文物局当顾问,中央政府给常书鸿一家安排在京城著名的24号楼(所谓“部长楼”)。那年放春假,我们一拨人去他家闹腾,老爷子是开心的,大概文革前后被迫害了数十年,冷寂了数十年,此时的常公亦想释放?甭问,被压抑许久的国人哪个不想释放!那真是折腾了一夜:吃喝,玩乐,音乐,迪斯科……第二天早晨,散场离去,刚入电梯,就撞上时任水电部长的李鹏——当时的他并不特别出名,只是有哥们儿认得,他说你们昨晚好热闹,音乐声都传到楼上了。
  后来,常嘉煌多年留学日本,父亲去世后,为了实现他父亲的遗愿及对父母的承诺,也对得起自己“敦煌之子”的梦想,他四处奔走,游说新的敦煌保护计划。“敦煌壁画已不堪重负,别再把脆弱的文物当景点!” 嘉煌说: “一年有60万双脚,踩踏在敦煌千年的唐砖上,像这种低层次的所谓文化旅游,都聚焦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也就被毁了!”因此,他顶着各种骂名,步履维艰的领着一帮人,经年累月的折腾在党河河畔,傻子似的开凿“现代石窟”。 电话里,嘉煌问:“何时来敦煌看看?”——这不,“敦煌”来蓉城了!
  是的,敦煌的诱惑,很难拒绝,我还是先回应省文联的邀请。
  元宵节前,成都博物馆门口集合,省文联新任书记平志英女士亲自率领几位老文艺家们进入展馆,再跟随训练有素的讲解员参观。我们先被提示带上耳机。记得第一次带着“耳机”参观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留学美国,初访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那感觉新奇、羡慕:中国何时有?今天,这样的“装备”已成当下国际博物馆文化的“标配”。
  从清静的画室猛然来到人群鼎沸的展厅,需要短暂的适应。而这几可乱真的“莫高窟” 更令人迷惑:是西域?还是在西南?此“敦煌”与彼敦煌,时空错混而产生的穿越感瞬间让我梦回莫高窟……
  1979年深秋的敦煌,川美77级绘画系油画、版画两个班,加上两位带队的老师:马一平和江碧波总共34人——虽然,比起当下“文化旅游”带来的年均60万双脚的踩踏微不足道,但骤然添加的几十张嘴,肯定考验着计划经济时代“敦煌文物研究所”简陋的对外接待能力,好在我们都不惧艰苦且足量携带了“全国粮票”。
  晚秋的敦煌,映照着一片金黄色:夕阳斜洒在连绵起伏的沙丘,季风扫下的银杏树落叶,铺满整个“敦煌文物研究所”的院内院外,酷似一张巨大而华丽的地毯;大佛菩萨身上残留的金箔,如圣光闪烁,还有大佛殿窟檐上的风铃,摇曳中发出美妙的音响……一切都是这群城里来的学生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那是大漠西域,戈壁孤烟的景观,是敦煌莫高窟独有的风景!
  以今日的目光回望,当年赴敦煌的我辈,更似一群野蛮疯长的杂草:历经“文革”大风大浪的洗礼,敦煌的“古董”其实并不在这拨人特别关注的范围。我辈全部的文化、美术 “底蕴”,无非是革命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加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再加所谓苏俄的 “美学”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缺失历史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被灌输了一整套“反传统教育”。究其文化的远因,還有我们的美术史论从宋元以降,士大夫们就对工匠艺术的鄙视与不齿;这些都会造成对敦煌艺术价值认识的偏颇……以当时热衷西方油画的审美趣味,敦煌壁画不过是工匠的平面装饰性绘画。   另方面,年轻气盛,刚刚完成“伤痕美术”“壮举”的川美77级学生,还沉浸在后文革时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余热、狂想与亢奋当中——我的反思文革批判现实的“开山之作”油画《为什么》和《我爱油田》,程丛林的《1968年X年X日,雪》,王亥的《春》,还有罗中立的《忠魂曲》都在当年的全国美展中大获全胜,而成为举国文化界的盛事、美谈及文青们的狂欢……可以想象:这样的一拨人,兴奋点显然不全在古人的艺术里。
  倒是莫高窟的僻寂,西域大漠的苍凉感,更吸引着从未出过远门的都市艺青。除了每日的“功课”(进洞窟临摹壁画),其余时光,就是在沙漠中撒欢狂野,如无人之境……許多原本内向的同学,因此放胆而性格骤变,判若两人。
  画,主要临摹,兼有风景写生。记得,在敦煌每天自选洞窟,约好三五同学,分组成群。我几次都拉上周春芽,他色彩好,人亦和善;再有他在版画班,平时难得一起画画,此次两班同行,正好。虽是几十号人马的队伍,但在地阔人稀的敦煌,分散到各个洞窟,还真显得势单力薄;想想看:在那些没有光照,绘有鬼怪神妖的千年古洞,可怖而瘆人——害怕的女生们得提前约好男性同学,壮上胆,才敢走进洞窟画画。
  冒险,孤独,清平而耐得住寂寞——就是敦煌人。
  “学习”不止伏案书写、死背苦诵,正如我们在敦煌,无人比拼谁临摹了多少数量的古画,而是共同经历了一次多层面的人性体验,这也包括我们在沙漠里的疯狂与奇遇。那种“体验”是无形的,非功利的;它潜移于体内,默化于血脉,且伴随终生。
  数十年后,新世纪之初,我海归回国,在领衔的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项目:大型艺术景观“红岩村启示录”的场景设计中,竟猛然想起“莫高窟”!——这种意外的“启示”,让我惊出望外,始料未及。的确,我甘做末代劳动型、工匠型的艺术家,在其后从事的多次极其艰难的超级绘画(全景画)制作过程中,在近五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周易·占筮》油画创作里,其实都有“敦煌”的影子与精神!
  穿越时空,成都博物馆,“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 讲解员以熟练、自信而纯正的语音,雅俗共赏地介绍敦煌莫高窟。可想:这精准、简洁而易懂的解说词,浓缩了近百年来全世界敦煌学人共同努力研究的结晶!从古至今“敦煌”的魅力,都体现在她博大精深的包容与工匠精神!显然,这种“精魂”已传承至当代的敦煌人——那么多精美、精彩的图画和雕塑,那么精密、逼真的场景复原,其中包涵了多少深奥的学问及高超的技艺!还有敦煌人的信仰与坚守!——此“窟”虽非彼窟,但从目前所呈现的宏阔气势,无论从制作工艺、大众体验、传播的意义和效果来看,或胜似彼窟!
  我们衷心地感谢并崇敬那些长年献身于敦煌事业的人!我忽然想起在敦煌附近的沙丘上,有一小片墓地——在那里掩埋着无数的不为人所知、默默奉献于敦煌的人。
  中华历史是一个文字胜于图像的文明;“敦煌”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多元文化,更为憾缺“图像历史”的华夏文明做了些许阶段性补充,当然不够!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国家要用重金大血本,历时五年,打造“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缘故——这是一种迟来的,但必须的“弥补”。
  人类文明起源,美术先于文字;让不识字的孩童和百姓“看”到文化,读懂思想,弄清历史的最好办法,就是图画与文物!八十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宏愿。我很高兴,当天在成都博物馆看到那么多民众,还有孩子们,就在丁酉年春假中,踊跃参观“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
  陈丹青先生曾经质疑过今天的“国学热”——其中包括了美术和文物吗?他以为,小孩记忆力好,能背几首老庄孔孟、唐诗宋词,这不说明就有文化,也未必真的懂中国,爱中国。因此,他极力推崇“美育”从小孩抓起,要打开他们的眼界,让娃娃们走进博物馆看中国、看世界,只有看懂了,才有资格说爱国,不然爱什么都讲不出来。他说:“我就是在欧美博物馆的中国馆,一个一个橱窗、一幅幅画、一件件文物,开始热爱中国,也才慢慢明白,什么叫华夏文明。一句话,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博物馆。”
  我那天去博物馆,意犹未尽,我会再去看“敦煌”!
其他文献
本论文利用两种有机多羧酸类配体为基本构筑单元,通过各种有机含氮配体的“修饰”或“桥连”,构筑新型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并研究了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及规律。 利用水
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以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和易于在线分析等特点,在分析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大多数样品的近红外光谱都存在谱带严重重叠、吸收弱且背景干
学位
大英博物馆  《女史箴图》  类型:绢本绘画  作者:原作顾恺之/摹本不详  创作时期:东晋  简介:顾恺之原作早已失传,现存藏于大英博物馆馆内的是唐人摹本,和其他中国古代书画一样,因脆弱怕光,这幅古画每年最多只能展出八周,该摹本被认为最接近顾恺之神韵,因此艺术价值颇高。  萨顿胡船葬的头盔  类型:古代战争护具  创作时期:公元7世纪早期  简介:这个罕见的中世纪头盔源自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发现
通过工业番茄膜下滴灌试验,研究不同水分处理下工业番茄的需水规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番茄苗期需水量相对较少,进入果实期后需水量增大,进入成熟期后
母亲全身都是病,她患了十几年的高血压、心脏病、骨质增生。高血压和心脏病都有常用药对付,只有骨质增生令我们头痛。我们问过医生,骨质增生疼起来是非常疼的,可是母亲说不碍事。村里的医生也说她老了,都是老毛病。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母亲的鬏。  母亲的生活费是我们兄弟仨均摊的,医药费也是如此,这一点没有什么问题。母亲如果不生病,自己是能够照顾自己的,比如烧饭、洗衣服、倒痰盂。最大的问题是母亲每天一定要梳头,还要
期刊
学位
氧压敏感涂料(Pressure Sensitive Paint,PSP)主要由发光探针和高分子基质组成。该技术是一种基于光致发光的氧猝灭的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作为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转捩实验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接触式光学测压方法,对复杂的空气动力学流场,它提供了一种定量的全域表面压力可视测量方法,对流场结构也提供了大量信息。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几种侧链含芘发色团的氧压响应高分子,
疏水修饰的水溶性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因其在许多工业领域、两亲分子自组装、生命科学中有很多重要应用,近年来深受研究者的关注。 大量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