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世与家国——评《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len4hy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策划了“家风是什么”的随机采访系列节目。有观众回答:家风就是不要怕吃亏,还有的则回答:家风就是工资卡全交老婆等等。家风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概念,是家族成员修身齐家的行动准则。但是,我们今天再次提起的“家风”,似乎令人感到茫然。家风和家世总是并行存在,家世不清晰,家风很难说有多正。当“家风”成为热点话题讨论时,著名学者余世存推出了反思历史和现实的力作《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史》,本书记百年中国家族兴衰,细述名门家事,点评伟人功过,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精英人物的家国命运进行一次深情回顾。
  本书从“家风家教之于当下”的视角,撰写了中国宋耀如、黄兴、卢作孚、金庸等十四个家族的传奇经历。每一个家族的家教各有特点,如林同济家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宋耀如家出伟大人才;卢作孚家让孩子不要当败家子;黄兴家崇尚无我、笃实;聂云台家有家庭会议……阅读本书,不禁会联想到自家、自身,自己要传承什么,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余世存指出:“尽管当代的家庭已经从传统的四世同堂演变成二世或一世家庭,单亲家庭日益增多,但家世问题仍一以贯之。家世甚至从宗族家庭问题,演变成空前的社会问题。”有着数千年传统的宗亲文化,至今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如果说人们曾经认识到它有积极作用也有禁锢作用,今天,它同样维系着人间的善,也放任了人心的罪和恶。阅读书中,既能领略到大家族的风范,又能看到平凡家族的艰辛与温暖。
  余世存试图用一种理性而不失温情的笔触,深入发掘中国现当代著名家族的渊源以及社会变迁大背景下普通家庭的命运,为当代人寻找真正的人生价值秩序。孟子云: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关于书中所描写家族的后人,余世存大多亲自去采访,并亲身体验了家风传承的力量。余世存写道:“当代人受到空前的教育、信息文明的洗礼,但当代人的失教、粗鄙、飘零、失去家园故土等现象有目共睹,花费五年研究撰写此书,只为重温百年家族兴衰,反思当下。”他对家世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宗亲家族伦理研究的空白。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性,宗亲家族伦理一度视为封建糟粕。这样的认知与实践,使得传统中国文明的宗亲关系在近代以来出现了断裂。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家族往往需要一种世代传承的风尚习俗,以此聚集人心,达到生产、生活上的指导和调节。因此,家风实际上是经验的累积和传承,传统家族尤为强调“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如今,随着生产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农业社会的根基正土崩瓦解,在一定程度上,个人和自我被陌生社会所放大,家庭成为被人们忽略的组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曾经是无数细胞中不容置疑的“细胞核”,但现在的孩子成为家庭的主角,在“跟不上时代”的自嘲声中,家长们退出家庭权威之位,严厉的家教、严谨的家风似乎也渐行渐远,剩下的多是对下一辈的溺爱与顺从。长期依靠“家长权威”传承的家风,走到今天已经奄奄一息,以至于今天我们不得不问“家风是什么”?
  《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的最大亮点,就在于作者具有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对“家风”、“家世”的观察既有学者的态度,又有作家的情感。跟学院派研究不同的是,本书也在反问读者:在家族面前你是失教的吗?你是缺家教的吗?你能总结出家风家教是什么吗?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很多回答也许大相径庭。在中国加速进入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其他文献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成了中外老百姓第一件大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吃”也跟着发展,吃出了健康,吃出了心情,也吃出了怪状!    空吃名气    经济在发展,吃喝水平在提高。现今的宴席上,高档的燕窝、熊掌、鱿鱼、海参屡见不鲜,中档的甲鱼、螃蟹等时髦名菜自然不可少,一时间似乎无名菜不成待君之礼。  名菜,笔者吃过不少,但从未品出味来,心中也真纳闷:是吃其美味吃其营养还是吃其名气?近读《镜花
周末去潘家园,跟在熙熙攘攘的人潮后,无意中在一个地摊上淘得一套李剑农在国立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任教时编写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线装,字体优雅,装帧精美,1943年由蓝田书报合作社出版发行,发行人粱尚彝,惜不全,存二册六本(每册装订为三本)。我一听摊主的口音就知道是湖南人,而且还对此书此人略知一二。此书今天来自湖南,摆在一个曾经在湖南师范大学度过了最宝贵年华的一介书生眼前,多少是一份缘,一份
第一次出版《毛泽东选集》  ——1944年    《毛泽东选集》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代表,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选集》出现过多种版本,我们现在所常用的《毛泽东选集》是1991年出版的四卷本。第一本《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则是在1944年。  1944年初,为了贯彻毛泽东思想于边区全党,系统地宣传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加强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共中央晋
2012年初春,笔者在整理近年收集的抗战军政文化资料时,对连震东前辈抗战时期的遗文敬佩有加。尤其是发表在1944年《战干》月刊第二○一期的《台湾与中国》一文,洋洋洒洒万余言,字里行间浸透着连先生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功底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气节。  1904年生于台南、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科的连震东,1931年在其父连横的安排下赴大陆,在国民党元老张继的帮助提携下加入国民党。1932
一、神父之惑    下面这段话,据说是一位在纳粹屠刀下遇难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的,近年来在国内引用甚频,几乎每位试图强调“积极自由”之必要性的学者,撰文时都会用它来为观点鸣锣开道: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
最近,《鲁迅箴言》(三联书店2010年版)风行图书市场,该书封面通体蓝色,与“红宝书”既形成对照,又似乎有某种联系,堪称“蓝宝书”吧。该书没有编者署名,版权页上署的是“《鲁迅箴言》编辑组”,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鲁迅语录》署具体单位如“新北大井冈山兵团鲁迅纵队”更多些神秘性,这种只突出鲁迅、不显摆编者的做法,大约是想凸显鲁迅著作的文化经典地位。我们看儒家经典《论语》,就并没有署编者之名。  《鲁迅箴
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书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和破坏。自鸦片战争开始,老大中华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夹攻下迅速衰弱,中国千年文化传统随之分崩离析,各派政治力量蜂起纷争,并为着各自的集团利益,对历史书写粗暴干预。而二十世纪以还,从西方引进的各类意识形态的泛滥,亦使得书写者们目眩耳迷,以致史题史料的选择与史识的建立,往往成为某些舶来思想的诠释。参与者们和书写者们一起,遂编织了一连串神话迷思,如此历史建构,当无法
在清朝庋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中,文宗、文汇两阁关系最密,可算是一对孪生兄弟。就建设缘起上,均原名御书楼,最初同为度藏赐书《古今图书集成》,乾隆为两阁的御制诗章数量相同(各三首。乾隆为《四库全书》题诗一百一十七首);空间地理上,它们同在江苏一省,距离最近,不超过四十里;在行政辖属上,同归两淮盐政管理,在文化疆域上,同属江淮文化圈,且两阁规制、人员最为相近。悲惨的是,两阁又厄运相似,几乎同时毁于太
在国内外越来越看重《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上的崇高地位的今天,恐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的专家、学者付出更大努力,去尽快地让这部非同寻常却又迷雾重重的古典文学名著,能够真正回归到曹雪芹的真实文本。可是由于《红楼梦》本身在版本流传中的诸多复杂原因和其他某些人为因素,这一回归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之困难。  这正是笔者倾二十余年之精力去深研现存脂评古抄本的源流,去首开校订《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选拔学生,根据岗位需求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如何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探索重建新的课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