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特点及预防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ameimaru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市场、演艺吧、宾馆、网吧等公众聚集场所已遍布城区、镇区等街头巷尾。这些公众聚集场所为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然而,全国各地的公众聚集场所屡屡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笔者就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隐患存在的特点及预防对策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公共聚集场所;火灾;预防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352-01
  
  一、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隐患特点
  (一)公众聚集场所设置位置不当,存在先天火灾危险性。一是设置在地下建筑或高层建筑的四层以上,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二是与其它建筑共用没有设置独立的防火分区;三是部分建筑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与居民住宅共用一个楼梯等情况,疏散通道不畅通;四是室内大量使用可燃易燃装饰装修材料,火灾荷载大。
  (二)公众聚集电器设备安装、使用不规范,火灾危险性大。一是部分灯具直接安装在可燃装修材料上,未采取防火隔热措施;二是电气线路敷设时不规范,线路敷设未穿阻燃管进行保护、线路接头未错位或不紧密、绝缘破损等都极易引发火灾;三是电器使用不当,处于长时间通电状态或在潮湿的场所使用造成事故;四是超期使用,电器陈旧老化造成火灾;五是选用伪劣、不合格电器产品引发火災;六是超负荷用电,私自搭接临时线路。
  (三)公众聚集消防设施配置不全及管理不善造成火灾危险性。一是部分消防设施损坏、停用和缺少的现象较为突出;二是单位配置的消防器材与场所火灾类别不符;三是消防设施配置、管理和维护不当,没有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及检测;四是没有确定专人对消防设施进行管理,失效器材不能及时更换。
  (四)公众聚集消防安全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一是单位制度建设不完善,消防管理存在漏洞;二是单位“四个能力”建设不健全,“三提示”落实不到位;三是单位消防主体意识不强,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自我管理、自我防范的安全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单位消防消防安全培训教育不落实,上岗前没有组织员工开展基本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致使员工上岗后不懂得消防安全知识,不会使用灭火器材扑救初起火灾;五是个别场所没有制定灭火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组织扑救及引导人员疏散。六是重大节假日与喜庆活动期间娱乐场所存在严重超员现象,经常性管理没跟上。
  (五)公众聚集为了防盗、隔音及方便管理,部分单位将门窗封堵、上锁或设置铁栅栏等影响逃生的设施。
  二、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预防
  从近期各地发生的火灾情况来看,面临的火灾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公众聚集场所应该切实做好火灾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从而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针对公众聚集场所场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火灾预防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开业前的检查,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把好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关,是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是确保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的重要关卡。公众聚集场所的选址与安全布局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筑内部装修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进行设置。工商、文化、治安等部门在为其办理相关证件时,消防审查应作为其前置条件。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公众聚集场所,工商、文化、治安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而已经取得相关证照的应坚决予以清理整顿。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落实消防责任。公众聚集场所应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责任及各岗位安全责任人,并对单位或岗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场所房产所有者与其他单位个人发生租赁、承包关系时,应明确消防安全工作由经营者负责。
  (三)加强管理,制定防火安全管理及疏散和应急预案。公众聚集场所要根据场所情况,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安全疏散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值班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消防控制设备操作规程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等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要用制度规范人的行动,从制度管理上扼制火灾隐患的形成。
  (四)加强消防培训,提高“四个能力”建设,熟练掌握“三提示”的具体内容。要依托当地人事、劳动和教育部门,积极参与消防执业资格培训,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技能。全体员工都应掌握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做到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新员工必须通过消防安全培训方可上岗,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每名员工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通过培训,要使每名员工自觉提高消防意识,主动消除火灾隐患。
  (五)加强消防宣传,提高自防自救能力。公众聚集场所要有效减少火灾发生率,避免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有赖于全民消防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员工的消防宣传教育,要组织员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学习消防安全常识,开展警示教育,以增强员工的消防法制意识,增长消防安全知识,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广泛、及时、生动、直观的优势,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唤起广大公民的消防意识。
  (六)公众聚集场所应建立必要的监督激励机制。单位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消防管理人员应能及时发现消防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督促改正。单位应对消防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与工资待遇挂钩,增强消防管理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
  (七)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消防安全。消防部门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而一时不能整改完毕的,要给予临时查封。并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集体论证,拟定整改方案,责令立即整改火灾隐患。
  总之,做好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一是消防部门要依法监管,严格执法,彻底消除各类火灾隐患,确保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二是公众聚集场所各岗位防火责任人要重视消防安全工作,不断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真正落实“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消防、部门及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杜绝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社会稳定创建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
  
   作者单位:黄冈市公安消防支队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公民生活幸福的保证,发挥稳定器和调节器的重要作用。国家财政则是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却呈现出总体偏低和城乡差异较大等问题,我们应当加大财政投入至适度水平,建立城乡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适度水平;城乡普惠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
摘 要: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更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因此语言也是幼儿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无论在生活、游戏、还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物质食量”,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给予幼儿这样的环境。  关键词:幼儿语言;交往环境;轻松愉快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41-
入世五年来的2006年,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尽管全球性的竞争日益加剧,尽管它们面对日益微薄的行业利润,尽管还面对严峻的宏观调控形势,尽管它们受困于传统增长模式的束缚,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悲凉,而是一片生机盎然的企业丛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在推动?  2006年年底,由中国工商联、当代经理人杂志社推出的2006年第五届中国成长企业100强榜,就是民营企业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本刊挑
热隔膜成型机是先进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重要设备之一,其温度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最终质量.热隔膜成型机及其配套软件通过加热和真空压力对复合材料预浸料叠层板进行热隔膜成型.设备通过对辐射温度、真空度以及隔膜敷贴的精确控制,实现异型件拐角的精确定位铺设和成型.本文从热隔膜成型机的原理进行分析,指出了热隔膜成型机温度测试中需要测试的内容,如温度系统精度和温度均匀性的测试,并给出相应的测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