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二音技法,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之一。亦称十二音体系,它是将一个八度中12个半音各自作为平等的一员,因而废除了中心音的存在而进行作曲的一种技法。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无调性音乐。西方作曲《春之祭》、《还有五首管弦乐》、《大管弦乐队乐曲六首》等都是十二音作品最好的代表。那么什么是十二音技法,是谁发现了十二音技法,十二音技法又是如何来的,十二音音乐又和传统音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这些都是我们所要认识了解的。
关键词:十二音技法;现代作曲技法;无调性音乐
一、什么是十二音技法
十二音技法,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之一。亦称十二音体系,它是将一个八度中12个半音各自作为平等的一员,因而废除了中心音的存在而进行作曲的一种技法。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无调性音乐。在了解无调性音乐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调性音乐。调性就是调的主音和调式类别的总称,例如,以C为主音的大调式,其调性即是“C大调”,以a为主音的小调式,其调性就是“a小调”等。以此类推,一般音乐中主要有24个调性。简单的来说就是24个大小调。以C大调为例,C,D,E,F,G,A,B,C*的排列除E,F与B,C*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余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高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等)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体系,并以某一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做“调性”。要知道艺术音乐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创作是以调性音乐为主。现代音乐中基本上大家还是习惯接受调性音乐。而流行音乐更是仍无法跳脱调性音乐的规范。
二、什么是无调性音乐呢?
所谓无调性,是因为这样的音乐完全没有一个固定的调,它没有音和音之间一定的关系,是一种缺乏调性的创作音乐的手法。无调性音乐是现代主义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创作手法之一,它诞生于20世纪初期,它的特点是没有一个中心的音高,也没有固定的和弦,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也就是我们平常听的有调性的音乐的和弦,无论是节奏,还是和声,还是歌曲的形式都和传统音乐的构成有很大的差别,也因为这样,很多人在欣赏无调性音乐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凌乱的感觉,甚至听起来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不悦耳的感觉。那是因为,无调性音乐彻底破坏了传统音乐的结构,它们的每个音很散漫,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这首音乐里穿梭自如,完全没有规律可言,人们几乎没有办法来哼唱或者记忆这种旋律。
三、十二音创作基本技法和代表人物
十二音的最基本创作技法有以下几个要点:①将八度中12个半音按某种顺序排成“音列”(或称“序列”)。此音列就成为一首作品的基础,由它产生曲调、对位、和声及织体。②作品中音列的顺序不能改变,即每一个音出现以后,在其他11个音未出现完毕以前,不得在其他声部再次出现。③音列有 4种顺序,即原形,反行──音列的反向倒影进行,逆行──音列顺序的逆向进行,以及逆行反行──逆行音列的反向倒影进行。④一个作品基本上只使用一个音列,以求统一。但是在具体应用中,这些规则不是绝对严格的,几乎每个十二音音乐的作曲家(包括勋伯格本人)都做了若干变动,其中最重要的变动是将音列又细分为更小的音列,并赋以一定的独立性。
最早试验十二音技法的是J.M.豪埃尔。将十二音技法变成一种体系的是A.勋伯格,首次应用于1921年。他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有组织原则的泛调性音乐。十二音技法最初的影响只限于勋伯格的弟子如A.贝格,A.von韦贝恩,以及H.艾斯勒,E.克雷内克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二音技法的影响迅速扩大,并被发展成序列音乐,成为西方现代重要的作曲技法之一。但是将十二音作曲技法发扬光大的是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
以勋伯格的代表作《五首管弦乐》为例,初次听到这首作品时巨大的不舒服感充斥着全身,那种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在我耳边时刻环绕。我发现我心中的恐惧突奔而上,甚而使我全身战栗,那是一种强烈的绝望之感在敲打着我的内心。《五首管弦乐》它充斥着痛苦与绝望,以极其扭曲的方式呈现出作曲家内心的世界。按勋伯格自己的话说就是“艺术家只是创作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并迫使他不得不创作作品”。
但当我多次欣赏后,我体验到了另一种美。这中美只有在你多次反复的聆听以后,才能逐渐发现。这是一种混乱与杂乱交织的,却又那么迷人、富有规则的美。而这种美应就是无调性本身的一个特点,因为它较好的表现了人心中的混乱与恐惧,人心的起伏以及微弱的无指向性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美的一种流露,残缺的形式,扭曲的情感以及有序性的无指向意识。这就是它的艺术,这就是它的美。正如同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者康定斯基,以混乱、无序却便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与秩序之美,充斥着复杂。不光是勋伯格的这首《还有五首管弦乐》。韦伯恩的《大管弦乐队乐曲六首》、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贝尔格的《沃采克》等。也不是所有无调性音乐都让听众无法接受的,甚至有些作曲家的无调性音乐会给听众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和享受,大家都可以尝试着去欣赏。
四、结语
无论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听惯了传统的有调性的音乐,而无调性也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当调性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人对调性的审美也达到了一个极点,这种形式由于审美疲劳不能像它之前如此诱人了。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音乐形式,进而影响人的审美,为审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是无调性,无序、奇异的无调性。所以在欣赏无调性音乐的时候会对我们大脑进行着冲击,甚至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但它作为另一种音乐形式,也对传统音乐进行着破坏和冲突,不过这并不会影响它们作为一种另类音乐形式的美感,因为每种音乐都有其它音乐无法比拟的优点和魅力。
【参考文献】
[1]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刘永平.论十二音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六[J].黄鐘,2009(4).
关键词:十二音技法;现代作曲技法;无调性音乐
一、什么是十二音技法
十二音技法,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之一。亦称十二音体系,它是将一个八度中12个半音各自作为平等的一员,因而废除了中心音的存在而进行作曲的一种技法。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无调性音乐。在了解无调性音乐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调性音乐。调性就是调的主音和调式类别的总称,例如,以C为主音的大调式,其调性即是“C大调”,以a为主音的小调式,其调性就是“a小调”等。以此类推,一般音乐中主要有24个调性。简单的来说就是24个大小调。以C大调为例,C,D,E,F,G,A,B,C*的排列除E,F与B,C*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余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高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等)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体系,并以某一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做“调性”。要知道艺术音乐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创作是以调性音乐为主。现代音乐中基本上大家还是习惯接受调性音乐。而流行音乐更是仍无法跳脱调性音乐的规范。
二、什么是无调性音乐呢?
所谓无调性,是因为这样的音乐完全没有一个固定的调,它没有音和音之间一定的关系,是一种缺乏调性的创作音乐的手法。无调性音乐是现代主义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创作手法之一,它诞生于20世纪初期,它的特点是没有一个中心的音高,也没有固定的和弦,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也就是我们平常听的有调性的音乐的和弦,无论是节奏,还是和声,还是歌曲的形式都和传统音乐的构成有很大的差别,也因为这样,很多人在欣赏无调性音乐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凌乱的感觉,甚至听起来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不悦耳的感觉。那是因为,无调性音乐彻底破坏了传统音乐的结构,它们的每个音很散漫,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这首音乐里穿梭自如,完全没有规律可言,人们几乎没有办法来哼唱或者记忆这种旋律。
三、十二音创作基本技法和代表人物
十二音的最基本创作技法有以下几个要点:①将八度中12个半音按某种顺序排成“音列”(或称“序列”)。此音列就成为一首作品的基础,由它产生曲调、对位、和声及织体。②作品中音列的顺序不能改变,即每一个音出现以后,在其他11个音未出现完毕以前,不得在其他声部再次出现。③音列有 4种顺序,即原形,反行──音列的反向倒影进行,逆行──音列顺序的逆向进行,以及逆行反行──逆行音列的反向倒影进行。④一个作品基本上只使用一个音列,以求统一。但是在具体应用中,这些规则不是绝对严格的,几乎每个十二音音乐的作曲家(包括勋伯格本人)都做了若干变动,其中最重要的变动是将音列又细分为更小的音列,并赋以一定的独立性。
最早试验十二音技法的是J.M.豪埃尔。将十二音技法变成一种体系的是A.勋伯格,首次应用于1921年。他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有组织原则的泛调性音乐。十二音技法最初的影响只限于勋伯格的弟子如A.贝格,A.von韦贝恩,以及H.艾斯勒,E.克雷内克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二音技法的影响迅速扩大,并被发展成序列音乐,成为西方现代重要的作曲技法之一。但是将十二音作曲技法发扬光大的是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
以勋伯格的代表作《五首管弦乐》为例,初次听到这首作品时巨大的不舒服感充斥着全身,那种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在我耳边时刻环绕。我发现我心中的恐惧突奔而上,甚而使我全身战栗,那是一种强烈的绝望之感在敲打着我的内心。《五首管弦乐》它充斥着痛苦与绝望,以极其扭曲的方式呈现出作曲家内心的世界。按勋伯格自己的话说就是“艺术家只是创作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并迫使他不得不创作作品”。
但当我多次欣赏后,我体验到了另一种美。这中美只有在你多次反复的聆听以后,才能逐渐发现。这是一种混乱与杂乱交织的,却又那么迷人、富有规则的美。而这种美应就是无调性本身的一个特点,因为它较好的表现了人心中的混乱与恐惧,人心的起伏以及微弱的无指向性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美的一种流露,残缺的形式,扭曲的情感以及有序性的无指向意识。这就是它的艺术,这就是它的美。正如同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者康定斯基,以混乱、无序却便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与秩序之美,充斥着复杂。不光是勋伯格的这首《还有五首管弦乐》。韦伯恩的《大管弦乐队乐曲六首》、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贝尔格的《沃采克》等。也不是所有无调性音乐都让听众无法接受的,甚至有些作曲家的无调性音乐会给听众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和享受,大家都可以尝试着去欣赏。
四、结语
无论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听惯了传统的有调性的音乐,而无调性也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当调性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人对调性的审美也达到了一个极点,这种形式由于审美疲劳不能像它之前如此诱人了。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音乐形式,进而影响人的审美,为审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是无调性,无序、奇异的无调性。所以在欣赏无调性音乐的时候会对我们大脑进行着冲击,甚至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但它作为另一种音乐形式,也对传统音乐进行着破坏和冲突,不过这并不会影响它们作为一种另类音乐形式的美感,因为每种音乐都有其它音乐无法比拟的优点和魅力。
【参考文献】
[1]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刘永平.论十二音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六[J].黄鐘,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