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与故事思维的意义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ove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是人类理解客观世界的方式,故事是人类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一种方式。人工智能日益发达的今天,写作也成为人工智能可以进行的一项简单工作。但是人工智能会模仿小说套路来写小说,却不会因为理解人的感受而写小说。
  人工智能是反映人类的镜子
  今天总有一种疑问困扰着写作者: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写作机器人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小说,那么讲故事的人是不是可以退场了,作家这个职业是否也要逐步
  消亡?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区别。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见图1)。
  其中,(1)意图识别:婴儿从几个月大就能识别他人简单的意图,天然地对因果关系很敏感。但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来看,基本上不能识别一个人的意图。(2)共情:人类有镜像神经元,我们能够为他人的疼痛感到疼痛,为他人的欢喜而感到欢喜。(3)常识:人类去理解一些故事和小说的时候,有着非常强大的理解能力,能够从文本、只言片语去推断出背后一大套的东西。作家在写小说、讲故事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加入背景知识网络。或许创作的时候没有察觉,但很多隐含意思已经包含其中,而读者在看这个小说文本的过程中,也会把自己的背景知识带进来。比如,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用一对年轻男女在小饭馆里的对话写出一代人的焦虑。如果我们意图理解里面的情结,就必须带上我们所有的背景知识网络。(4)小数据学习:人类能够通过小数据单次事件学到规律性的东西,看一两个事物,就可以在脑子里建立起一个抽象概念,然后拿这样的抽象概念看新的东西就很容易识别。我们能够经历一次事件就有思考,看过一本书就有智慧,这是人很强大的地方,而故事的意义就在于这儿。
  人类的情感依恋源于有机体,也就是我们自身的生物属性。我们的很多情感是依凭“肉身”存在的。比如对危险的恐惧,背后是害怕肉身受损,其他的很多感情也一样,但人工智能没有肉身,自然不会理解这些由肉身带来的情绪。所以我相信,未来即使人工智能很强大,机器人很强大,但由于没有肉身所带来的各种情绪情感,他也不能写出人类的
  小说。
  人类的故事是从肉身的情感去讲述的,所有最动人的小说都是从躯体性的感受、情感性的体验开始的,我们把自己内心深处最激动的情感带出来成为一篇文本。因此,人工智能会模仿小说的套路来写小说,但不会因为理解人的感受而写
  小说。
  有疑惑的地方就有故事
  科学思维讲究假设检验,设计思维讲究满足他人的需求,那么故事思维有什么独特之处?
  故事的来源是什么?是人生的难题。人生永远有解不完的难题,所以永远需要故事。千百年来,那些困扰人类的难题以各种故事的面貌出现,但其面具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见图2)。
  《海的女儿》是在说如何在爱与安全中抉择,讲的是小美人鱼要面对的选择:是离开海洋双腿行走,还是要保持优美的歌声、留在家园。其实,这些选择背后的含义是在富足、安全、家的环境与充满风险、自由、自主的人生间进行抉择。所以,童话不只是给孩子的,无论到任何一个时代,我们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是要一成不变、传统的富足环境,还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追寻自己所爱的东西?只要有两难选择,《海的女儿》的故事模型永远都不会过时。
  当然,同样的故事原型永远有很多不同的讲述方式。在我们熟悉的《三言二拍》中,私奔的富家千金往往面对一个始乱终弃、颠沛流离的结局。讲述本身并没有对错,只是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故事原型,永远有很多不同的讲述方式。
  一个故事模型永远有被重新讲述的意义,每一次的重新讲述都可以给它不一样的结局,甚至是用同样的结局给主人公不一样的思考。
  《灰姑娘》讲的是一个人能否跨越出身的障碍获得幸福的故事。大起大落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因为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分层,这可能永远是不会更改的一个事情。例如《北京折叠》,很多人看完后觉得有新意,其实我知道,它所描述的社会分层一点儿也不新,描述人从低层空间到上层空间本来就是灰姑娘故事模型的改版。但它带给我的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可能有一个灰姑娘进到宫廷受到王子的青睐吗?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样的路径?
  《西游记》讲的是通过路途和历险,获得人生的提升、成长。你要想达到一个更成熟的修行之旅,要想成为一个修成的人,在某些时候你就要主动放弃一些自由享乐、接受约束。《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是这样的模型。所以,一個同样的模型,一个从被约束和误解的环境中出走的模型,孙悟空的选择和霍尔顿的选择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得出的一些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故事就是去探索所有可能性中不同的可能性。不论是《农夫与蛇》还是《东郭先生和狼》,都是关于善有恶报的。只看这样的故事,或许会觉得他们教导我们不要帮助陌生人,而仔细思考这些故事模型,能帮助我们探索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一定要成功?失败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善有善报,还是恶有善报?这是没有确定答案的。
  人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有各种不同的情形。故事让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情形。人工智能是工具性思维,而人类是故事性思维。所以在我看来,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整个提升人生智慧,能够让我们思考那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
  故事思维的独特之处
  故事思维能够让一个人的思维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丰富。所以我自己写故事时,也会写一点儿相对来讲有一定模棱两可性的东西,可能会有争议,但争议才是故事的来源。
  故事思维可以让我们理解不同的人,理解每一个人都有合理性,理解事情的复杂性,理解一件事情有多种看待方式,让我们有能力做出决策,有能力思考不同选项的未来。它就是能让我们有这种前瞻的能力,最后让我们懂得整合人生,能够从时间层面赋予这些事情以意义。所以,故事思维本身是对人的整个思维的一个很大提升,无论是阅读故事还是写故事,尤其是写作,其实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好处多多的东西。就像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的,“能够同时接受容纳两组相冲突思维的人,他是了不起的人物”。
  (本文系作者在2017创意写作国际论坛中的讲座内容整理,经作者审阅修订)
  (作者系作家,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其他文献
(本刊讯)4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知识产权日。近年来,检察机关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办理了一大批知识产权案件,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总结经验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起色心自作自受  老寇出了名的吝啬,人送绰号“老抠”。说起来也难怪他抠,老婆得了血液病,钱像流水般淌出去,老抠正要卖房子筹钱,老婆就离他而去了,好歹算是给他留了个窝。  这天,老抠下班回家,快到单元门口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提着大黑包的女人。这女人看上去三十多岁,长的颇有几分姿色,老抠不禁多看了几眼,不料女人竟然主动跟他打起了招呼:“要……要……”  要啥?嘿嘿,不会是想要男人吧?老抠是个单身汉
许多评论认为1985年版较1947年版更为“无情”。本文将以1985年版《戴车匠》为主体,与1947年版《戴车匠》联系与作比,看汪曾祺的写作,看汪曾祺的“有情”。 Many commented
在法律体系中,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国际公约中已经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纳入其中。中国作为法治化的发展中国家,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上不断健全。中国目前
一、金镖小太保1950年8月8日这天是立秋日,正是家家户户啖瓜迎秋的日子。可是,徐州市第三区大同街上“老正祥布店”的于老板当晚纳凉啖瓜的节例却被一桩意外之祸打破了——于
那天下午,去了陶吧,满怀敬畏地将心灵如数交给了温暖的泥土。认真按照陶吧师傅的指导,和了水,随着旋转的制陶盘轻轻塑着造型。也没有一个特定的目标要塑成什么——因为我是第
一眨眼又到暑假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很难得能有一个如此长的假期来放松自己。因为我家住得比较偏僻,和同学家都离得比较远,很少去找同学玩,再加上我不太喜欢看娱乐节目,看书
世俗常有“忘年交”,难遇“忘职交”。我这样想,是缘于今年学校组织教职工去了趟张家界。当时,大家在猛洞河漂流,天子山揽胜,都是“游客”。上桌子挟菜吃饭,校长教师,不分你我;住下来玩玩扑克,笑笑闹闹,也不较身份。这种没有角色区别的几天相处,似乎是一种忘记了职务的“忘职交”。   诚然,平常学校工作中,当然不能像旅游时一样,因为毕竟场合不同,情况不同。但是,作为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负有人
一 顾家有了小少爷  在蝴蝶巷浪荡那些年,我走在柳城大街上,许多人都要停下来,哈巴狗似的点头哈腰问候:“顾少爷好。”我打着哈欠走远,那些人又会在我身后指指点点。我不听都知道他们会说什么,他们在说:“这个败家子,顾家迟早败在他手上。”这话我听见也当没听见,我说:“少爷我败得起。”又对身后小铃铛说:“爷哪是浪荡,爷这是风流。”    走到柳城西街蝴蝶巷,还没到青楼妓馆门前,一群红衣绿裤浓施脂粉的姑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