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逐渐认同会计准则是较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形式,纷纷加快转向和采用会计准则。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展步伐相对较为缓慢,所以有必要结合对我国和国际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实际效果和经验启示,对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使财务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一、引言
2008年以来,IASB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出现的问题,抓紧对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等相关准则进行了修订,并对其他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明确的完善计划。然而,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导致我国会计制度变迁无法直接照搬西方各国路径,必须有结合自身长远利益的战略考量。
二、国际会计制度的发展及趋同
(一)准则的初级协调阶段(1973年—1988年)。IASC在这一阶段制定了 26份国际会计准则,但因为存在过多的备选方案,致使IASC被认为不过是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兼容杂汇,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可以认为是国际协调的初级阶段。
(二)提高准则可比性阶段(1989年—1994年)。由于发达国家逐步放资本市场,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那些准备海外融资或跨国投资的企业 始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由此也展 了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IASC的合作与协调。IASC于1990年7月发布了《财务报表可比性》,目的在于减少会计处理的备选方法,最终提高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比性。
(三)核心准则计划实施阶段(1995—2000年)。1998年12月,IASC完成《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制定,并于2000年5月17日获批跨国上市的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核心准则计划的实施,成为全球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阶段(2001年至今)。2002年,FASB和IASB签署“诺沃克协议”,同意在2005年前实现两者准则基本实现相互协调。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携手为美国GAAP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展开合作,最终目标是制定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自此,IASB得到了 FASB全面支持,并加强了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联系,并得了各国准则制定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和会计职业团体的支持。
三、我国1992年以来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双轨制”格局形成。1992年,财政部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诞生。财政部在还同时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从历史角度评价,以上这些制度暂时解决了会计实务中的一些难题,实现了与会计国际惯例的初步协调。但是其负面作用也很大,由此引发了是否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核算制度的“双轨制”以及会计核算制度存废问题认识上的一场混乱和争论。
(三)“双轨制”格局前行。1992年,财政部修订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8年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接着,财政部又在2000年1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布后,截至2005年底只发布了 6项具体会计准则。此后至2005年,我国始终保持着16项具体会计准则不变的记录。
(四 )系统性与FIRS趋同。2006年2月我国发布了 “1+38”的新會计准则体系,其中包含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使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又重新回到了重视发展会计准则的路径,既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又充分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积极消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现存的差异。
四、我国未来会计制度设计及变迁的政策性建议
(一)合理借鉴先进经验。目前,我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应把握三个原则:前瞻性、国际协调、相对稳定。前瞻性要求制定者要立足现在,放眼长远,较好地处理目前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关系。国际协调原则要求所制定的概念框架应注意与国际上主流的概念框架相协调。相对稳定是要尽可能保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其内容在体现一定超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回避那些容易受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影响的问题。
(二)健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制定程序。为增强会计准则直接制定人员的广泛性,相关参加人员应包括财务报表的编制者、使用者、企业负责人、注册会计师、投资者、银行家、证券管理者、教育界人士等部门的代表;准则制定程序上,从立项的提出开始就可以让广大会计人员公开讨论,考虑各方面意见后的草稿修正工作也应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准则制定内容上,会计制度应先在理论界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准则委员会可釆用招标形式与各高校、科研机构或各级会计学会组成项目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跟上时代的最新步伐。(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一、引言
2008年以来,IASB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出现的问题,抓紧对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等相关准则进行了修订,并对其他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明确的完善计划。然而,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导致我国会计制度变迁无法直接照搬西方各国路径,必须有结合自身长远利益的战略考量。
二、国际会计制度的发展及趋同
(一)准则的初级协调阶段(1973年—1988年)。IASC在这一阶段制定了 26份国际会计准则,但因为存在过多的备选方案,致使IASC被认为不过是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兼容杂汇,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可以认为是国际协调的初级阶段。
(二)提高准则可比性阶段(1989年—1994年)。由于发达国家逐步放资本市场,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那些准备海外融资或跨国投资的企业 始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由此也展 了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IASC的合作与协调。IASC于1990年7月发布了《财务报表可比性》,目的在于减少会计处理的备选方法,最终提高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比性。
(三)核心准则计划实施阶段(1995—2000年)。1998年12月,IASC完成《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制定,并于2000年5月17日获批跨国上市的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核心准则计划的实施,成为全球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阶段(2001年至今)。2002年,FASB和IASB签署“诺沃克协议”,同意在2005年前实现两者准则基本实现相互协调。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携手为美国GAAP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展开合作,最终目标是制定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自此,IASB得到了 FASB全面支持,并加强了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联系,并得了各国准则制定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和会计职业团体的支持。
三、我国1992年以来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双轨制”格局形成。1992年,财政部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诞生。财政部在还同时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从历史角度评价,以上这些制度暂时解决了会计实务中的一些难题,实现了与会计国际惯例的初步协调。但是其负面作用也很大,由此引发了是否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核算制度的“双轨制”以及会计核算制度存废问题认识上的一场混乱和争论。
(三)“双轨制”格局前行。1992年,财政部修订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8年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接着,财政部又在2000年1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布后,截至2005年底只发布了 6项具体会计准则。此后至2005年,我国始终保持着16项具体会计准则不变的记录。
(四 )系统性与FIRS趋同。2006年2月我国发布了 “1+38”的新會计准则体系,其中包含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使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又重新回到了重视发展会计准则的路径,既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又充分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积极消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现存的差异。
四、我国未来会计制度设计及变迁的政策性建议
(一)合理借鉴先进经验。目前,我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应把握三个原则:前瞻性、国际协调、相对稳定。前瞻性要求制定者要立足现在,放眼长远,较好地处理目前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关系。国际协调原则要求所制定的概念框架应注意与国际上主流的概念框架相协调。相对稳定是要尽可能保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其内容在体现一定超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回避那些容易受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影响的问题。
(二)健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制定程序。为增强会计准则直接制定人员的广泛性,相关参加人员应包括财务报表的编制者、使用者、企业负责人、注册会计师、投资者、银行家、证券管理者、教育界人士等部门的代表;准则制定程序上,从立项的提出开始就可以让广大会计人员公开讨论,考虑各方面意见后的草稿修正工作也应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准则制定内容上,会计制度应先在理论界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准则委员会可釆用招标形式与各高校、科研机构或各级会计学会组成项目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跟上时代的最新步伐。(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