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活动部分,也是师与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讨论、共进的重要环节. 设置符合参与者认知、激发参与者情感的场景氛围,引导和促进他们更好更深入地探究问题. 本文作者简要谈论了基于问题学习基础上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开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学习;情境教学;探究
课堂活动进程的实施者与参与者之间,是一个互动双向、深入、高效的进程,需要轻松、良好的教学场景,适宜融洽的教学场景予以烘托和造势. 教学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部分,也是师生双向交流、讨论、共进的最重要载体环节. 教学数学问题,历来是众多教师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孜孜追求的重要抓手之一. 如何让所展示的问题,吸引学生眼球,调动探究兴趣,增进相互运动,一直都是初中数学教师孜孜不断追求和探索的课题之一. 笔者结合教学探究心得认为,应将问题教学与情境教学二者之间有效融合,不失为走出问题教与学困境的良策. 鉴于此认识,本人现简要说说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开展.
一、利用数学应用特性,设置生活性问题情境
任何一门基础知识学科,都来自于社会生活,同时又服务人类生活. 它的应用生活之美,是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最大魅力所在. 问题学习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任务,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薄弱环节. 许多初中生面对数学问题时,经常表现出畏首畏尾的畏惧心理,不愿不想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指出,数学学科的生活应用特性,对初中生问题学习活动能够产生吸引力和助推力的积极作用. 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特征、应用性特点,是其学科的最显著特性,教师应将现实生活事物或现象与数学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有效结合,设置出生活韵味浓郁的生活型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学习情感,增强初中生能动意识. 如“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问题课,教者利用数学学科的应用之美,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具有中心对称特点的现实事物与该节课数学内容进行融合,为初中生设置了“扑克牌是人们日常娱乐时经常用到的一种器材,教师将几张扑克牌旋转180度后,请你看看它呈现什么情况,有没有发生变化?”教学情境氛围,生动展示了数学学科的应用之美,使初中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近之感,从而为问题学习提供了能动情感之基石.
二、利用学生认知冲突,设置矛盾性问题情境
问题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习探究者既能够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对数学问题的设计意图、解析要求等方面有整体地掌握、全面地了解和深入地探究. 问题学习深入开展,其前提是建立在积极、能动的探究欲望和求真心理情感基础之上. 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实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强烈探索欲望,就应该利用学生主体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及心理的疑惑等条件,在其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设置中,能够引发参与的初中生学习个体在认知理解上的心理矛盾,内心产生疑问,带着疑惑,主动进入教师所设的数学问题案例之中,学习探究解析. 如“平行线的判定”问题课教学中,教师为调动初中生探究解答平行线的判定相关问题案例积极性,在解析“如果在同一平面内,有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请说出你的理由?”问题时,初中生在解析证明完案例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刚才初中生解析过程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向学生提出了“在刚才解析的问题案例中,为什么案例条件中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内容,不要这个条件行不行呢?”问题,此时初中生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疑惑,认知矛盾产生,讨论交流、探索研究的情绪一下子得到了调动和激发,促进了问题学习的深度和程度. 又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问题讲授中,初中学生在完成解析全等三角形判定案例基础上,认识到两个三角形全等就会存在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这一条件,并对此所获结论深信不疑. 针对此种现状,教师有目的地向初中生提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全等三角形”命题,他们在听取这一命题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对此命题认为是真命题,只有少部分学生持不同观点,认为是伪命题,不能够成立. 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认知矛盾,小组广泛讨论、深入辨析活动更为深刻和积极,探究问题真相的欲望更为强烈.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器材,设置直观问题情境
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将有限教学时间做到最大化、最优化,是教师需要面对并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器材,以其所具有丰富内涵性和极大容量性,省去了以往教师出题、展示、作图等时间,使得教学时间得以拉伸和延长. 同时多媒体教学器材所展示的画面更为直观、更为形象、更为具体,对问题教学起到强力的助推和提升功效. 学生问题学习活动,在现代化教学器材支撑下,所开展的学习探究活动更加深入、更加高效. 教师在问题教学中,应该利用其现代化器材的直观生动特征,将抽象问题形象展示,运用动画、运动的形式予以呈现,营造出真实易于接受的问题场景,为初中生理解和解析案例打下条件.
总之,教师问题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助推学生问题学习. 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进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有效问题学习这一目的,利用数学学科以及教学资源的内在特性,注重教学场景氛围的营造,为初中生有效问题学习打下深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振嵘,方莉.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浅探[J].数学通讯,2010(06).
[2]唐晓雯,任艳荣.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6(01).
[3]李倩.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黑龙江卷),2010.
[4]刘晓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学习;情境教学;探究
课堂活动进程的实施者与参与者之间,是一个互动双向、深入、高效的进程,需要轻松、良好的教学场景,适宜融洽的教学场景予以烘托和造势. 教学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部分,也是师生双向交流、讨论、共进的最重要载体环节. 教学数学问题,历来是众多教师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孜孜追求的重要抓手之一. 如何让所展示的问题,吸引学生眼球,调动探究兴趣,增进相互运动,一直都是初中数学教师孜孜不断追求和探索的课题之一. 笔者结合教学探究心得认为,应将问题教学与情境教学二者之间有效融合,不失为走出问题教与学困境的良策. 鉴于此认识,本人现简要说说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开展.
一、利用数学应用特性,设置生活性问题情境
任何一门基础知识学科,都来自于社会生活,同时又服务人类生活. 它的应用生活之美,是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最大魅力所在. 问题学习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任务,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薄弱环节. 许多初中生面对数学问题时,经常表现出畏首畏尾的畏惧心理,不愿不想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指出,数学学科的生活应用特性,对初中生问题学习活动能够产生吸引力和助推力的积极作用. 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特征、应用性特点,是其学科的最显著特性,教师应将现实生活事物或现象与数学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有效结合,设置出生活韵味浓郁的生活型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学习情感,增强初中生能动意识. 如“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问题课,教者利用数学学科的应用之美,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具有中心对称特点的现实事物与该节课数学内容进行融合,为初中生设置了“扑克牌是人们日常娱乐时经常用到的一种器材,教师将几张扑克牌旋转180度后,请你看看它呈现什么情况,有没有发生变化?”教学情境氛围,生动展示了数学学科的应用之美,使初中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近之感,从而为问题学习提供了能动情感之基石.
二、利用学生认知冲突,设置矛盾性问题情境
问题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习探究者既能够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对数学问题的设计意图、解析要求等方面有整体地掌握、全面地了解和深入地探究. 问题学习深入开展,其前提是建立在积极、能动的探究欲望和求真心理情感基础之上. 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实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强烈探索欲望,就应该利用学生主体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及心理的疑惑等条件,在其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设置中,能够引发参与的初中生学习个体在认知理解上的心理矛盾,内心产生疑问,带着疑惑,主动进入教师所设的数学问题案例之中,学习探究解析. 如“平行线的判定”问题课教学中,教师为调动初中生探究解答平行线的判定相关问题案例积极性,在解析“如果在同一平面内,有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请说出你的理由?”问题时,初中生在解析证明完案例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刚才初中生解析过程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向学生提出了“在刚才解析的问题案例中,为什么案例条件中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内容,不要这个条件行不行呢?”问题,此时初中生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疑惑,认知矛盾产生,讨论交流、探索研究的情绪一下子得到了调动和激发,促进了问题学习的深度和程度. 又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问题讲授中,初中学生在完成解析全等三角形判定案例基础上,认识到两个三角形全等就会存在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这一条件,并对此所获结论深信不疑. 针对此种现状,教师有目的地向初中生提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全等三角形”命题,他们在听取这一命题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对此命题认为是真命题,只有少部分学生持不同观点,认为是伪命题,不能够成立. 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认知矛盾,小组广泛讨论、深入辨析活动更为深刻和积极,探究问题真相的欲望更为强烈.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器材,设置直观问题情境
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将有限教学时间做到最大化、最优化,是教师需要面对并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器材,以其所具有丰富内涵性和极大容量性,省去了以往教师出题、展示、作图等时间,使得教学时间得以拉伸和延长. 同时多媒体教学器材所展示的画面更为直观、更为形象、更为具体,对问题教学起到强力的助推和提升功效. 学生问题学习活动,在现代化教学器材支撑下,所开展的学习探究活动更加深入、更加高效. 教师在问题教学中,应该利用其现代化器材的直观生动特征,将抽象问题形象展示,运用动画、运动的形式予以呈现,营造出真实易于接受的问题场景,为初中生理解和解析案例打下条件.
总之,教师问题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助推学生问题学习. 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进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有效问题学习这一目的,利用数学学科以及教学资源的内在特性,注重教学场景氛围的营造,为初中生有效问题学习打下深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振嵘,方莉.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浅探[J].数学通讯,2010(06).
[2]唐晓雯,任艳荣.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6(01).
[3]李倩.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黑龙江卷),2010.
[4]刘晓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