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双语体社会的语言特征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e_px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码转换是双语体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语言现象,它是社会生活习俗在语言使用上的反映。本文以语码转换的社会属性为视角,探讨了语码转换在人们日常交际中所传递的社会语言信息。同时,鉴于以往研究中人们对语码转换这一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也试图为语码转换提出一个工作定义。
  关键词:语码转换 双语体社会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H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13-02
  
  一、介绍
  
  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这一术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提出的。在随后的这些年里,有关语码转换的研究引起了很多语言学家及学者的关注。作为一种有趣而又独特的社会语言现象,语码转换所折射出的社会生活文化情趣及特征是丰富多彩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体并存的社会语境中,它既反映了生活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们所共同遵守的社会准则,同时也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手段被用于社会交往中。本文通过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及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的探讨,旨在加深读者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语码转换的定义
  
  有关语码转换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是斐然的,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似乎缺乏统一的概念,甚至不很严格。例如,Gal(1988)认为语码转换是“用于建立、超越或消除团体界限的一种会话策略;通过人们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来建立、唤起或改变人际关系”。在《语言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一书中,Victoria Fromkin 和Robert Rodman(1998)曾把语码转换定义为,操双语的人群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Milroy & Muysken(1995)认为语码转换是操双语或多语的人在同一会话中语言的交替使用。Auer(1995)对这一概念的描述,即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在同一言语行为中使用不止一种语言代码或语体的语言交际现象。其他学者(如Myers-Scotton,1995;Gardner-Chloros,1991)也强调指出语码转换不仅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也可以在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之间进行。从上述定义来看,各位学者对于“语码”的界定很模糊。因此,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需要明确两个事实:
  1、“语码”的所指
  Hudson(2000)指出人们之所以用“语码转换”而不是“语言转换”在于“语码”更中性化,它既可以指语言也可以指各种语言变体、方言等。Ronald Wardhaugh.在《社会语言学入门》[8]中关于语码的论述比较全面。他把语码解释为“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variety)(2000:86)。”他指出,语码既可以用来指某一种语言,又可以指某种方言、文体语言,甚至可以指洋泾浜语和人们为了保密起见私下里设置的密码语言。Wardhaugh 对于语码的解释已经把语码转换的外延扩展到双语体语境,双语或多语语境及多种方言之间的转换,这样的界定方法恰好涵盖了上文所提及的语码转换的所有定义。
  2、语码转换所发生的语境
  在对语码转换定义的阐述中,尽管学者们所使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他们还是把语码转换界定为‘发生在同一对话环境中的言语行为’。此外,众多的实例研究(Blom and Gumperz(1972);Gumperz(1982);Woolard(1989);Romton(1995)et al)证明,语码转换是发生在‘同一言语行为中’不同语言之间或各种语言变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综上所述,本文对语码转换的讨论更认同Auer的描述,即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在同一言语行为中使用不止一种语言代码或语体的语言交际现象。
  
  三、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
  
  语码转换作为多语社会中特殊的语言交际方式,通常受到不同语码所反射的社会准则社会习俗的制约。这一语言现象所特有的这种社会属性在双语体语境中(diglossic situation)表现得就更加鲜明了。在双语社会中通常有两套功能截然不同的语言代码(code),两套语码分别用于各自不同的语境。Ferguson 把双语体(diglossia)解释为:
  双语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中存在着一种语言的两种形式变体:基本方言(标准方言或各种地区方言)和上置变体。这种上置变体的语法规则比较严格(比方言要复杂得多)而且与方言有很大差异,它通常是早期或某个言语社团中大型或重要书面文献的语体形式,往往通过正规教育习得,并且主要用于书面或正式口语表达,不可以用于普通会话交流。
  Ferguson [13](P336)
  基本方言也叫低 级变体(‘low’variety),简称为“L”;上置变体为高级变体(‘high’variety),简称为“H”。在文章中他指出了三个双语体语境:阿拉伯语,瑞士德语,和海地语(法语和克里奥尔语)。在阿拉伯语中,古典阿拉伯语为高级变体,各地区的阿拉伯语的口语变体为低级变体;在瑞士,标准德语为高级变体,瑞士德语为低级变体;在海地,标准法语为高级变体,海地克里奥尔语为低级变体。
  他还指出,双语体的突出特点是这两种语体的功能完全不同,因此使用这两种语体的语境也截然不同,在高级变体的语境中不允许使用低级变体,反之亦然。例如,高级变体可以用于布道、在议会或立法机构的正式讲话、发表政治演讲、电台或电视台的新闻广播、诗歌创作、新闻报纸中的社论,等等;而低级变体主要用于向从事低级工作的工人或从事家务的仆人发出指令、与熟人攀谈、广播中的‘肥皂剧’和大众节目、报纸中政治漫画的题词和通俗文学作品等。
  Ferguson对双语体的描述明确指出了语码的选择受到语境的严格限制。因此,语码转换在双语体社会语境中,与其说是交际者交际策略的改变,不如说是由于两种语体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作用的结果。
  在双语体社会中,语码转换有一定的模式和可预见性。Blom & Gumperz [9] 调查了挪威一个叫Hemnesberget的小镇中两种方言(标准方言Bokmal和非标准方言Ranamal)之间的转换。当说话人要重新界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时需要语码转换。例如,教师用标准方言授课,但他们如果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时则使用非标准方言。另一种语码转换发生是由于交际者话题或所处社交情景的转变,例如,Blom & Gumperz [9] 记录下了社区办事员和居民之间在办公室里的对话:二人用非标准方言互相问候和聊家常事;而进行公事交易时则用标准方言。Blom & Gumperz [9] 把前者称为情景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 switching),后者为隐喻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 switching)。对于语码选择的这种可预见性,Tabouret-Keller [14] 也指出语码选择的可预见性越高,则越有可能是遵循社会准则的一种表现;而且这与其说是说话者对语言的选择,不如说是他们遵守社会规约的结果。
  在谈到双语和多语社会中多种语言并存的现象时,Hudson提到‘在一个社团内用一种语言就可以彼此交流,可为什么人们要不厌其烦地学习三种不同的语言呢?’ [7] (52) 他继续解释到,社会准则要求不同的团体情景(在家里,在村子里,在国家的大背景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在这样的社团中,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他两种语言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双语体社会相比,多语社会中社会准则对语言选择的限制并不很多。但多语社会中语码所具有社会意义说明,语码转换不仅仅是人们在会话中交际策略的选择,它更是一种复杂的民族或社会背景下语言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五、结论
  
  总之,在双语体社会中语码转换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它向人们传递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信息,如社会公约,传统习俗,社会行为准则等。尤其重要的是,语码转换的这种社会属性更有别于它的语用功能,因为后者把语码转换视为一种交际策略,从而不完全受规约、习俗等社会规则的制约。
  
  参考文献:
  [1]Gal,S.(1988).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de Choice. In Heller (1988).
  [2]Fromkin,V.and Rodman, R.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3]Milroy,L.,& Muysken,P.(1995).Introduction:Code-switching and bilingualism research.In L.Milroy & P.Muysken,P.(Eds.)One speaker two languages: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code-switching (pp.1-14).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Auer,P.(1995).Code 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Language,Interactions and identity.New York:Boutledge.
  [5]Myers-Scotton,C.(1993).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 Evidence from Africa.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Gardner-Chloros,P.(1991).Language selection and switching in Strasbour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Hudson,R.A.(2000).Socio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8]Wardhaugh,R.(2000).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其他文献
那是个怎样的地方,似乎每个白天都有烈日炎炎,熙熙攘攘的人群,破败肮脏的街道,来路不名的外国佬,讲着夹杂着乡音的外国话。那些低矮破旧的房屋似乎我们透过荧屏也可以嗅到潮湿发霉的气味,而街的对面是豪华的宾馆,它威严耸立像不可一世高贵的妇人,高昂着头鄙视着这里挣扎生存的人们……      越南影片Three Seasons(忘情季节/恋恋三季)  导演:包东尼  主演:阮昂和 唐杜 哈维尔·凯特尔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