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声:知日之难,难于葫芦按鲶鱼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声 1949年生于长春。曾任吉林人民出版社编辑、《日本文学》杂志副主编。1988年自费赴日本,专攻大众文化及出版文化史。自90年代初,为北京、上海、台北、广州等地的报刊撰写有关日本的专栏。结集多种,《长声闲话》(五卷)、《李长声自选集》(三卷)、《我的日本作家们》(台湾)、《闲看苍蝇搓手脚》(香港)等。翻译日本小说《大海獠牙》(水上勉著),《黄昏清兵卫》、《隐剑孤影抄》(藤泽周平著)等。

  侨居日本30年,李长声一直想搬到京都住几年,始终没如愿。
  京都有一座“南座”,坐落在四条大桥东头的街南,桥下流淌着鸭川。这里原来是郊外,艺人汇聚,有7座小剧场,或焚毁,或迁移,最后只剩下南座。从使用时长来说,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剧场。站在街北望过去,楼壁挂满了演员的名牌,好似居酒屋满墙的菜谱。
  两侧的楼里,西边底层有小店,挑着一排小灯笼,卖的是有二百来年历史的“祇园馒头”,类似李长声老家东北的豆包。东边则是一家“爆笑似颜绘商店”,用漫画的笔法给人画肖像,门口摆了些作品,甚至有中國的范冰冰和郭德纲,一眼就能认出来。
  站在店门口,他忽有所悟:写日本若能像这样画“似颜绘”,那该有多好。人不是镜子,不可能纯粹客观、一丝不苟,任谁写日本都是在画像,有看不到的地方,也会有看错,还有所取舍。“我也想画的像蒙娜丽莎,奈何力有不逮,技术有所不及,那就勉力画成漫画肖像画,同样无限地接近真实,也许更有趣,读了可以得余裕之心。”在新书《日本人的画像》的前言里,李长声如此写道。

睡觉睡到自然醒,喝酒喝到自然睡


  李长声记得,写这篇前言时,外面正下着毛毛雨。
  这天是4月30日,平成时代的最后一天。一些80后、90后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怀旧——三大歌姬(滨崎步、宇多田光、仓木麻衣)、村上春树、是枝裕和、北野武、名侦探柯南、海贼王、AKB48……历数自己的青春记忆。
  李长声倒没什么特别的感慨。东渡至今,一晃30年,日本经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日本人的生活该怎么样也还是怎么样。
  1988年7月1日,他从北京出发,乘坐国航的航班飞往东京。刚到日本,正赶上经济好得冒泡,他在一家出版教育研究所打工,天天下了班就陪着老板去喝酒,喝到没了夜班车,打的回家给报销。过了没多久,泡沫经济崩溃了,公司不景气,但老板的酒瘾没崩溃,他们每天买一瓶清酒,1800毫升,就着几粒花生豆,在事务所里喝。
  他的酒量就是这么练出来的,所谓“睡觉睡到自然醒,喝酒喝到自然睡”。北京那场新书讲座后的饭局,他和记者也是这般,边吃饭边喝酒,一直到半夜。众人散去时,他不住向记者道歉:今天搞得太晚了。
  他喜欢和朋友聚饮,但更喜欢独酌。“聚饮时胡说八道,第二天醒来会后悔。独酌可以想事、看景。”近些年,因为糖分高,他不大喝清酒了,转而喝起“烧酎(音同皱)”,也就是烧酒,基本是地瓜酒。
泉镜花故居在金泽,2015年从东京直通新干线,游客蜂拥而来,但李长声2017年重游,故居门前仍可罗雀。
《李长声自选集》三卷本(2017年)。

  刚来日本的时候,李长声不喝地瓜酒。“那是我们乡下最劣的酒,焉能跑到日本来喝?”
  他生在长春,那里曾经是伪满洲国的首都,被日本人更名为“新京”,据说就是按京都的样子建设的。“我小时候家里住的是日本人留下的二层楼,结构是日本式,有拉门的壁橱,有榻榻米,不过不是铺在地上,而是当了床垫子。”
  他从小爱文学。“文革”中学校罢课,他就在家读书、写毛笔字、做古体诗,“简直像元祖宅男”。他的父亲早年在哈尔滨做建筑工程师,家里有很多日本的建筑书,他喜欢看上面的图画,于是咿呀学语似的,跟着父亲学起了日语。
  刚背完五十音图,李长声就下乡了。地方是自己找的,有山有水,没考虑大有作为,但想到广阔天地里没有书,临行前盗窃了校图书馆,偷了很多被封存的外国小说。《红与黑》就是在煤油灯下读的,书中一句话他至今记得:于连·索黑尔这个木匠的儿子,觉得自己和英雄业绩之间只是缺少机会罢了。
  后来他入伍当兵 ,驻守在珲春县边防,晚上独自爬上一座小山包,抱着枪站岗,一侧是苏联国境的山头,一侧是与朝鲜相隔的图们江,极目之处就是日本海。
  1975年,李长声退伍,回到长春,因为对环境保护感兴趣,开始关注日本的公害小说,一边学日语,一边翻译了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和水上勉的《大海獠牙》。随后,他被出版社看中,去了《日本文学》。
  上世纪80年代初,小说家水上勉率团访华,李长声作为杂志编辑,到北京饭店拜访。那是他头一遭见识日本人喝酒。在下榻的房间里,水上勉拿出茅台,收罗来漱口杯,几个人就喝开了,一点儿下酒菜都没有。“这种喝法,上山下乡的年代倒是也见过,对我们进行再教育的贫下中农在供销社里买二两地瓜酒或苞米酒,倚在柜台喝,就这样,他也得捏一粒盐舔舔下酒。”

不是仇日哈日,是知日


  1991年,《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邀请李长声写日本,开设专栏“东瀛孤灯”。那时杂志上还有董鼎山的“纽约航迅”、吴岳添的“远眺巴黎”、赵一凡的“哈佛读书札记”,为中国知识界打开了一扇扇“世界之窗”。   日本文学里,李长声喜欢俳句,自己也写。去年出的三册自选集《雪地茫茫呀》《况且况且况》《反正都能飞》,书名就取自他的三首汉俳:雪地茫茫呀/如何踩上第一脚/人生想当初;无尽地重复/噪音听来也耳顺/况且况且况;满屏错别字/苍蝇误作了苍鹰/反正都能飞。
  他的随笔也具有俳句的性质,短小、轻盈、诙谐。20多年来,他“从东京到北京一路专栏”,写遍了日本文化的角角落落。写作家像文坛巡礼,从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永井荷风到三岛由纪夫、太宰治、江户川乱步、村上春树;写饮食像摆长桌宴,从荞面条、羊羹、豆腐、三文鱼到河豚、咸菜、火锅、快餐面;写“日本美”从红指甲、肚脐眼、头发写到脸、眼、屎尿屁,堪称身体文化小专辑;写中日文化比较,从遣唐使、革命考、相扑、艺妓到诸葛亮、朱舜水、蜀山人、黄遵宪……宏大与细微兼备。
  谈论日本,总会引起诸多压力和感慨,找不到太多转圜的余地,尤其在中国,说好说坏,都免不了偏激。在《日本人的画像》中,李长声梳理了古今中西各种“日本论”。
  在他看来,那本大名鼎鼎的《菊与刀》已是过时读物,所谓日本人的二重性——好斗又温和,黩武又爱美、骄傲又有礼、顽固又善变、保守又开明……只是一些知识碎片,相当于现在的段子。“所谓日本的独特性是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在我们看来就未必独特。”
  他更看重的是中国人的“言日”,万把字的随笔、甚至几句诗,都是一条条真见。“日本不论怎么想入欧,终归是亚洲国家,属于东方文化圈,真正能看懂它的是圈里人。近代以来,日本人唯西方马首是瞻,喜欢西方人恣意汪洋的长篇大论,不把中国传统的点到为止的随笔当回事,所以读《菊与刀》,不读周作人,更不读黄遵宪。”
  李长声继承的正是这一“中国传统”。他坦言自己写不来长文,但正是这些东拉西扯的小文章, 撬动了“言日”这块沉重的区域。
  如今,“言日”领域众声喧哗,容易看到两种调子:不容分说的“仇日”,或稀里糊涂的“哈日”。李长声不属于这两种。他写福泽谕吉与明治维新,提醒那些一说日本就怒发冲冠的民族论者,这个“小日本”不仅给康、梁们提供了流亡和取经的场所,为孙中山们的革命支持武器和金钱,还供应了“二手”的科学、民主和马克思主义。
  近些年,李长声有感于说日本的好话太多了,“其实太夸张,甚至净是些假话”,就时常给一提日本就心花怒放的“哈日族”们浇浇冷水,说点日本的“坏话”:千利休的茶道没那么神秘,不过是中国的禅,加上日本人初学烧陶时的歪瓜裂枣的碗,日本人自己也不见得喜欢,而“远方来客不无媚态地卖弄博识,提起茶道的源头,简直是难为人家”;还有那些去京都寻找唐朝的游客,江户锁国200年,明治维新对传统又进行了一次大破坏,很多建筑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建乃至伪造的,说“走进京都一眼就看见长安残影、大唐遗风,只怕是看走了眼”。
电影《黄昏清兵卫》剧照,改编自藤泽周平同名小说。李长声最爱读藤泽周平的武士小说,也翻译过他的《黄昏清兵卫》和《隐剑孤影抄》。
京都银阁寺。李长声说如果能穿越,希望回到室町时代,见见足利义政。他是室町幕府的第八代将军,建立了银阁寺,日本文化好些从他那里起源。

  他的忘年交老乡史航说:“长声老哥旅日30余年,看惯岛国春光,也看穿春光里的秋色,他不是仇日派哈日派,他就是知日派,他知道这个民族的颓美丧忍和,他时常一语道破天机而不以为能。”

回到室町时代,见见足利义政


  30年来,李长声的日常生活没太大变化,无非喝酒、写字、读书。读书也无一定之规,有所感就提笔记下来,哪天兴起再凑成小文,写得零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用他的话说,是“给日本画像,一笔一笔的”。
  他最爱读藤泽周平的武士小说,爱看由他小说改编的电影,自己也翻译过他的《黄昏清兵卫》和《隐剑孤影抄》。小说里的武士,不像中国江湖里的侠客飞檐走壁,他们干各种各样的活计,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并无二致,就像一群“上班族”。这些年,由于他的引介,藤泽周平的作品在中国掀起了一波阅读热,在书店里的“日本文学”区,打破了村上、渡边、紫式部们一统天下的局面。
  李长声住在千叶县的浦安市,乘电车到东京站不到20分钟。他在这里住了十七八年,听说房子还能原价卖出去。中国朋友听了大叫:在中国必涨啊。
  他每次回国,头几天总有点不适应,最怕被找钱,“像小孩子的屎尿布一样丢过来”。在日本,钞票平整如新不说,店员还会把每张钞票的肖像对着你。不过几天过去,就恢复本性,如鱼得水了。“在外30年,没有继续跟祖国一起成长,被跨越式发展抛在后面了。”他看中一栋房子,1亿日元,对一般日本人来说是顶天的价格了,但中国朋友听了,在心里一算,才600万人民币,不贵。
  如今,中国新一代的“知日派”已经登场,他们操纵着种种“二次元”话语,打开了另一个以动漫、游戏、萌、宅、腐等流行文化为特征的“言日”场域。70岁的李长声则在风潮中岿然不动。最近,中国的珍珠奶茶风靡日本,他特意问了一下年轻朋友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我和那些在居酒屋里喝烧酒的日本大叔们一样,基本不关注年轻人之间的流行话题。”但大叔自有大叔的独特,看他写妖怪、写漫画、写游戏、写大河剧,每一样都有扎实的考证,相对于年輕人的轻飘飘,沉甸甸地直指文化的根基。
  大叔也会聊时髦的话题,闲谈中,李长声告诉记者,如果能穿越,他最希望回到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相当于中国的元明时期),见一见足利义政。“他是室町幕府的第八代将军,但不理政事,把权力交给夫人,自己玩文化,与华丽的金阁寺相对,建立了表现侘、寂的银阁寺,日本文化好些从他那儿起源。”
  2015年,李长声出了一本随笔集《瓢箪鲶闲话》。书名中“瓢箪鲶”,意为用葫芦按鲶鱼,一个圆溜溜,一个黏滑滑,哪里按得住,就像认知日本,捉摸来捉摸去,终归参不透。
  好在他不执着于那一条鲶鱼。他还在一篇篇地写着。与其争相贡献“大观点”,不如就事论事“扯闲话”;与其费力说明白一个真实的日本,不如回归知识和常识,把这个邻国看得周全、丰富一点。
  若“鱼”三千,又何必在乎那一瓢?
其他文献
我要说的,是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位古人。让我描述一个可以想象的情景— 一个高雅的会场, 台上坐着一排德高望重的学者, 一个个都在讲授着自己的学说。他们讲得很自信、很权威, 台下的听众, 都在恭敬聆听, 时不时还低头记录。  会场外面,是一个门厅。那里有一个角落,聚集着刚刚从会场出来的听众。原来, 他们围住了一个奇怪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有时又对着靠近他的几个人发问。不等待回答, 随即
年初父亲的弟妹来我家,四十岁的农村妇女,刚刚割了双眼皮。她在县城的小医院做,眼睛还肿着,日日上几次药。五月和母亲通话,她两只眼睛刚拆完线,坐在门檐的阴影里。白光在她斑驳的脸上剧烈跳动,漫长的蝉鸣中她洪亮、快乐地说道,花了三千!三千,在骨骼生锈的故乡是一季菌包香菇,两季稻谷。加上数不清的日夜,沾满玉米糁的灶台,和在高温中变形的汗水。做这一双眼睛,她要在工厂做满一个月工,晨起七点到夜晚十点,昏昏欲睡、
不許动
刀尔登  很多年前,作家刀尔登的名字总跟“隐士”连在一起。  那时候,舆论眼中的刀尔登像是一个翩然出尘的高人:不需多用功就能高中省文科状元,考入北大;4年后,北大才子又毅然离京,到石家庄偏安一隅。  而这也成了刀尔登最不理解的地方。他觉得“隐士”和“才子”差不多,都是很刺耳的词。  “在现代社会,‘隐士’这个词确实有点可笑。在我看来,它有一点行为艺术。谁要是当面说我这个,我会翻脸说,你才是隐士。”
张希贤,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左)。李永忠,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中)。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右)。  近期最受关注的一件大事,就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对大众来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只是耳熟能详的一句政治语言,更是日复一日、切切实实贯彻在生活中的柴
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出版发行考驗对峙
今年8月中旬,印度出现了“上网笔记本电脑热”,数家公司争相推出便宜的上网本,价格最低的只有99美元(约合632元人民币)。与此同时,贫穷的印度农村学校出现了让农村穷孩子学会上网的热潮。推出最便宜上网本的拉克丝公司总经理杰恩说,他们要用这种电脑制造出更多的印度人才。拉克丝公司的投资者,来自华尔街;他们培养的人才,有很多也将进入华尔街,正如无数已经活跃在那里的印度人一样。  在华尔街,没人会小看印度人
薇薇安·迈尔  1926年生于美国纽约,街头摄影艺术家。在法国长大,后重返美国,曾在芝加哥做过40年家庭保姆,热爱摄影,一生拍摄了超过10万张照片。2009年去世,之后作品闻名于世。近日,其“自拍”摄影作品展《寻找隐匿的天才:薇薇安·迈尔》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  2021年3月,沙尘暴造访京城。尘埃落定,今日美术馆迎来了一个“自拍”摄影作品展——《寻找隐匿的天才:薇薇安·迈尔》。本次展出分“保姆
摩洛哥位于非洲大陆西北角,高山、大海、沙漠将其与其他阿拉伯地区隔开。2011年,“阿拉伯之春”骤然到来,多国出现动荡乃至改朝换代,摩洛哥的民众示威却并未蔓延开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承诺制定新宪法、允许议会最大党组阁后,街头立刻恢复平静。许多观察家觉得,阿拉伯国家在革命与动乱之外,似乎出现了稳定与改革并存的“第三条道路”。  阿拉伯世界的稳健改革者  在欧洲人眼中,摩洛哥有漂亮的海滩、精致的饭店、传奇
人生在世,总会有几个朋友,难免一起吃饭,一起吃饭可能就会吃多,吃多了呢就可能长胖……本来这是个自负其责的事,但是,如果经常和你约饭的朋友是个胖姑娘,注定会有一些雷区的。   我前后有过三个室友,她们都毫无争议地在微胖界占有一席之地。我总结了一下,这三个姑娘吃饭通常有几个特点:要么吃得极快,比如我还在拈螺蛳粉里的酸豇豆,她已经风卷残云般捞完汤里的粉,又招手让老板加粉了;要么吃得极慢,比如一边吃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