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膳食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tv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从生命开始后的整个阶段均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幼儿作为幼儿园服务对象的主体,如何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而怎样保证幼儿饮食的合理性、科学性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教师应从幼儿园实际工作中探索经验,结合科学理论依据,摸索幼儿膳食管理方法,分析并解决在园幼儿饮食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家园双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挑食幼儿应当采取的正确恰当的方法,有效处理幼儿的挑食、厌食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关键词:幼儿;膳食管理;营养素;科学合理;饮食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6-0016-03
  学龄前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阶段,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如果幼儿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素或供给热能不足,不但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能引起疾病。因此,合理组织幼儿膳食,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但是,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很多幼儿在体检过程中,铁、锌、钙、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指标不达标,其中尤以缺铁、缺钙更为明显。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目前很多家长不太了解科学膳食、合理膳食的概念,尤其是像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其设置的幼儿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搭配不全面,只是凭借经验和口味来进行膳食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造成幼儿膳食的不合理,甚至影响到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与生长。
  我园于2011年向保定市教科所申报了“3~6岁幼儿膳食带量的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从调查幼儿的膳食结构特点人手,通过调节食谱制订,开展食育等方式,与家长积极配合,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
  一、运用膳食调查,了解幼儿身体必需营养素
  膳食调查是从幼儿每天摄取各种食物的数量中计算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数量,然后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应年龄幼儿营养素供给量标准,分析其膳食平衡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了了解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三餐一点的营养成分,我们针对于以往的食谱进行调查,严格按照热量分配、热量来源分布、三餐能量分配、优质蛋白的来源以及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寻找食谱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对相应的食谱进行调整。
  我们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热量分配:在安排幼儿膳食时,我们考虑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之间的供能比例,以总能量的12%~15%来自蛋白质,25%~30%来自脂肪和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为依据。
  2.三餐能量分配:在每餐能量的分配中,我们保证早餐占全天热量的25%、午餐占全天热量的35%、午点占全天热量的10%、晚餐占全天热量的30%;早餐以主食为主,优质蛋白为辅;午餐、晚餐都要有菜,多选用季节性蔬菜;争取每天有一定量的深绿色或橙色蔬菜。
  3.蛋白质来源分配:我们力求做到来自动物性和豆类蛋白质(优质蛋白质)达到50%。
  4.幼儿各种营养素达标指数:我们根据幼儿每年的体检结果,对各种微量元素的提供进行调整,如当我们发现幼儿维生素A摄入量低时,就适当增加动物肝脏、蛋黄等含量丰富的食物用量,使幼儿在进餐前就有了科学可靠的营养保证。
  通过对我园食谱的调查和调整,我们发现幼儿在各项营养素的摄入方面都有所提高,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二、制定带量食谱,使一日三餐变得更科学合理
  众所周知,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健全,胃肠功能较弱。针对此特点,幼儿膳食的制作要求不同于成年人,既要求饭菜的细、烂、软,保证幼儿全面的营养供给,又要充分均衡,力求各营养素比例合理。因此,科学合理的食谱制订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园从2012年开始根据幼儿的身体需求,制订带量食谱。在“带量食谱”的制订过程中,我们首先严格遵循了《幼儿园3~6岁幼儿一日膳食计划要求》中提出的内容,如:在安排三餐一点时,幼儿每日的谷类食物150克~200克,肉类70克~100克(主要是以瘦肉为主等),蛋类:50克,蔬菜200~250克,水果每周4~5次,豆制品每周2~3次,每次40克~50克;其次,在菜品搭配上,我们不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做到食品种类的多样化,还在饭菜的呈现中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蔬果搭配、粥汤搭配,通过这样不同方式的组合,充分满足幼儿对菜肴色、香、味俱全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想吃、爱吃、喜欢吃的兴趣和欲望。
  如:我们在制作豆沙包的时候,为了让豆沙包的外形及口感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我们将单一的白面改为紫米面和白面混合面,将水和面改成用牛奶和面,制作完成后点缀上杏仁或是红枣,再上屉蒸。这样,制作出的紫米杏仁(红枣)豆沙包看上去有着漂亮的颜色,闻上去有着香甜的气味,受到幼儿的热烈欢迎。
  三、开展食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保证幼儿在进餐过程中摄入必要的营养素,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秩序感、责任感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幼儿一日三餐的活动中,我们以“科学膳食”为内容,以培养习惯为目标,运用“食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饮食做到“定时、定量”。我们在幼儿园严格执行幼儿进餐时间规律化的原则,一年四季统一开饭时间。如早餐8:00,午餐12:00,晚餐16:30;严格两餐间隔时间为4小时的标准,同时我们也提出幼儿的进餐时间保证在20-30分钟左右,这样既保证了幼儿良好的食欲,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帮助幼儿养成有规律的进餐习惯。
  进餐环境做到“温馨、适宜”。为了培养幼儿专心吃饭的好习惯,我们会在饭前组织他们开展一些安静游戏,如:听故事、手指谣等。在进餐过程中,播放一些优美的乐曲,为幼儿营造温馨的氛围,避免幼儿间说话、打闹的现象发生。通过进餐环境的创设,幼儿能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进餐,更有利于他们对食物的兴趣,积极的情绪状态也会促进幼儿消化液的分泌,促进幼儿对食物消化能力的提升。
  饮食习惯做到“家园一致”。幼儿在入园之前,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入园后,教师是其第二任老师,只有家园配合,要求一致,才能帮助幼儿将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起来。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一些在幼儿园里表现很好的幼儿,一旦回到家里,不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长辈把饭送到嘴边,因为不爱吃就不吃,因为不想吃就不吃。
  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不一致造成的,由于家长的溺爱,造成幼儿营养不良,肥胖儿、体弱儿的出现,已经成为威胁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幼儿园必须要和家庭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开展饮食讲座、家庭教育培训等方式,将科学的育儿理念传达给家长,将幼儿园对幼儿的饮食习惯培养内容和要求讲解给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园携手一致,保证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一贯执行。
  膳食管理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幼儿园与社会、家长联系的纽带,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的今天,幼儿园的膳食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膳食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是每个幼儿园都要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幼儿园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应该以维护幼儿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无论是从饮食的内容还是饮食习惯等方面,建立系统的管理标准,以促进幼儿体格健康、发育健全,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其他文献
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就学校现实管理中如何来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却鲜有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自主教改项目引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越发的重视,学前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