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重生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mobi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毁灭的北川旧城,到如今异地重建的鲜活靓丽具有羌民族文化特色的北川新城,人们恍如进入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废墟地狱,一个是人间天堂。
  
  “东海之滨,遥望西南。公共绿地,风雨廊桥,艺术中心……1000人次的专家学者参与设计,218个项目同时启动,一年多时间,它从破土到竣工。风雨后的彩虹,带着泪的微笑,它是一座城市,一座羌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城市,更是一个温暖的家。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它是新北川。”这是北川新县城在北京电视台和时尚传媒集团举办的时尚大典上荣获2010“年度时尚城市”大奖时的获奖词。
  北川新县城的重建创造了新中国建城史上的奇迹,成为“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标志、一面旗帜、一个亮点。
  
  受损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历史文化悠久。在北川考古挖掘发现的晚期智人门齿化石、大熊猫化石和古人类用火遗迹表明,北川是四川四个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北川是大禹诞生地,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北川题词“大禹故里”,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北川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红军长征胜利作出过巨大贡献。拥有羌族文化、大禹文化、古人类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北川3000年的历史文化和北川县一样遭到重创,县城及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全部损毁,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境内的永平堡、伏羌堡、曲山关、禹王庙、东岳宫、‘禹穴’石刻等100余处地面文物、名胜古迹损毁严重。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损尤为严重,以禹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羌族音乐传承人计学文、羌族舞蹈传承人李红果为代表的5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或失踪。”北川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唐红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破茧
  
  北川新县城是“5·12”特大地震灾后经国务院批准、唯一异地新建的县城。
  2009年6月8日,山东省援建北川新县城的项目全面开工建设。2010年9月25日,山东省援建北川新县城项目和委托山东承建项目全面竣工,并整体移交。
  在新县城的建设中,北川县委、县政府始终将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作为新县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项目安排上,优先安排了羌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羌族文化传习所、羌族特色步行街等设施;在城鎮风貌和建筑风貌上,经过专家反复研究,并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整个城镇在传承羌族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充分体现羌族文化特色,单体建筑根据功能的不同在变化中求统一。
  全国抗震救灾劳动模范、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激动地告诉记者:“在北川人享受到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塑造北川人美好心灵家园服务,这一宗旨被鲜明地写进新北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的文化蓝图中。”
  2009年7月中旬,由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举办了北川新县城城镇风貌和建筑风格研讨会,经过研讨,会议形成了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指导性意见。2009年10月下旬,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了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会,就规划设计工作再次征求全国知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邹德慈、孟兆桢、江亿、张杰等规划设计专家参与了研究讨论。
  精巧的风雨廊桥、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羌族商业一条街、风景秀丽的城市景观带、四通八达的大街小巷……震后3年,一座民族特色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北川新县城拔地而起。
  
  成蝶
  
  4月下旬,记者漫步在北川新县城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抗震纪念园。
  记者仰视抗震纪念园许久,思绪万千。纪念园承载着凝重的情感与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北川新县城精神的凝聚与象征。
  抗震纪念园位于新县城景观轴线上,占地面积5.6公顷,估算总投资4292万元。整个纪念园分静思园(寓意记忆与思念)、英雄园(寓意纪念与歌颂)和幸福园(寓意重生与欢乐)三个部分。
  英雄园主题雕塑名叫《新生》,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先生创作,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领衔组织审查论证。主碑高25.9米,碑体源自于羌族高耸的楼房,通过羌族男子、妇女和儿童三个典型人物的生动刻画,给人以震撼、力量和信心,彰显了灾区人民从悲壮走向幸福的奋斗历程,展示了灾区的新希望、新生机和新活力。
  主碑正面是一个手举铁镐的男子浅浮雕,象征着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灾区人民走出灾难,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灾后重建工作中。男人身体粗犷的线条和刚毅自信的脚步也象征着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主碑正面纹理象征着北川秀美的山水,侧面的条纹和符号隐喻羌族传统标志性建筑——碉楼,它被誉为羌民族的脊梁,也象征着羌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主碑背面刻着的碑文,是胡锦涛总书记的一句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主碑的右前方是一组妇女和儿童的圆雕,妇女身着北川羌族特有的服饰,俯身向前,呵护着蹒跚学步的儿童。羌族妇女坚毅的脸庞略带微笑,微微朝向北川老县城的方向,象征着经历了灾难与痛苦洗礼的灾区人民在缅怀昔日家园和逝去亲人的同时,正在阔步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自然纯真儿童的形象,代表灾后新生一代,他好奇的目光和执着向前的脚步象征着灾区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与美好向往。
  面对着英雄园主题雕塑《新生》的正面,记者的左手方向是文化中心,这是传承羌族民俗的重要载体。陪同记者采访的县文化馆馆长徐正斌介绍道:“文化中心的重建始终坚持突出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弘扬禹羌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大禹、宣传北川,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为宗旨的指导思想而开展建设的。”
  文化中心位于城中心轴线东北端,向西与抗震纪念园相对,总建筑面积18230平方米。它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和羌族民俗博物馆,是集展览、观光、演出和培训为一体的大众文化场所。重建保留了羌民族的文化符号,在建筑风格、外观装饰上都借鉴了羌区建筑的长处。
  面对着英雄园主题雕塑《新生》的正面,记者的右手方向是羌族特色商业街。
  它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是新县城景观中轴线和步行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条街以地域民族风情为主题,以民族民俗手工艺展示为特色,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游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造型独特、羌风浓郁的商业街将成为未来北川旅游特色服务的一张名片。”徐正斌馆长告诉记者。
  在徐正斌馆长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北川巴拿恰。北川巴拿恰(羌语,意为商贸街)位于新县城中轴线上,是集观光旅游、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重要场所。街区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中间为禹王广场,占地7.56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据林川局长介绍,地震前,旧县城文化系统固定资产不足800万元;如今,新县城文化系统固定资产达到17亿元。“固定资产增加200多倍,这不仅仅是跨越,而是腾飞,飞越了不止50年!”
其他文献
2010年11月30日下午4时30分,内江实验小学会议室,学校召开党员大会,直接选举学校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委员。在原支部书记张伶和罗祖英副校长相继发表精彩的竞选演讲后,全校40名党员庄严投票,新一届学校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顺利产生……  这一幕是我省开展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的场景之一。    破题——压力与挑战  2010年之前,尽管全省教育系统狠抓基层学校党建的规范化建设,实施党
期刊
*德阳  灾后监管项目之繁杂、任务之艰巨,是纪检监察人员从未遇到过的状况。非常时期,德阳监管系统“急中生智”,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监管方法,不仅解决了灾后监管的燃眉之急,更被他们应用到了日常工作当中,成为“常态机制”。    网上招标投标,破解“围标串标”难题    灾后重建工程量浩大,很多人都想来分一杯羹。如何防止市场的各个主体违法乱纪,成为德阳市纪检监察系统防范的重点。于是,网上招标投标
期刊
未来,远道而来的人们在此“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将不仅仅为了纪念与凭吊,更是在这片重生之地上释放心灵,发现生活......    “砍杩槎,放水啰!”伴随着清脆的马蹄声和激动人心的号子声,只见岷江之水从千峰万壑的山峦中奔涌而下……2011年4月5日,2011中国·都江堰放水节隆重开幕。  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江水,还有都江堰——中国唯一一座以古代水利设施而闻名的城市。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盛的城
期刊
重建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重建凸现之矛盾全国罕见,然而,都江堰出色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范本意义之花在都江堰处处盛开。    门开了,孙凌霞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身后,跟着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新闻记者。  作为都江堰市重建办副主任,孙凌霞特别忙,一边要处理千头万绪的重建工作,一边还要抽空向一批批新闻记者重复讲述一个个灾后重建的故事。  “您要我谈科学重建么?大地震中,都江堰城市
期刊
1936年3月初,朱德率领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孜,决定在这一地区作短暂停留。于是,一位身披红袍手捻佛珠的活佛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煌煌中国革命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就是格达活佛。    格达活佛帮助红军的事迹传遍各地    红军北上抗日经过藏区,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勾结藏区的反动喇嘛和土司头人,组织反动武装,企图阻挠红军北上,并对共产党和红军大肆进行造谣污蔑,严令群众不准卖粮给红军、不准给红军带路、
期刊
近年来,广元市元坝区抢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广元次级交通枢纽建设三大历史机遇,立足区情,围绕“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城乡统筹、加快发展”的总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城乡统筹为方略、以工业强区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培育的载体、民生改善的平台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开辟出一条山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之路,开创了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持续提高、收入显著增加的新局面。    打造
期刊
历史迈着凝重而坚定的脚步,又将走到5月12日这个特殊的节点上。  3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瞬间造成天府大地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也致使有“三星堆”文化核心地带、“中国雪茄之乡”和“中国矿泉水之乡”称谓的什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化危为机,坚强奋起。如今的什邡,已然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作为全国著名黄背木耳生产基地、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什邡在农业恢复重建中取得的巨大成效,着实为该
期刊
石光武说,光等光靠不是办法,老百姓不能什么事情都靠政府,有手有脚就要靠自己。    青川县枣树村一农户家门两侧有一副对联,过往的路人常常驻足欣赏。上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下联: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这幅对联中“一臂独擎”的男主人公就是本刊记者要参访的对象——青川县枣树村村民石光武。    名人光环下的他    如今的石光武是个名人了。由于在地震发生后第一个站出来积极响应
期刊
汶川的灾难,是中国的灾难;  汶川的挺立,是中国的挺立。  从悲壮走向豪迈——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月的鲜花开满蜀中大地,“5·12”特大地震三周年就这样如期而至。  三年的历程是如此漫长,不屈的人们擦干泪水,挺起脊梁,用坚强、坚韧、豁达,一点一滴重建着自己的家园。  三年的历程是如此短暂,从满
期刊
7月初,在草原最美丽的季节,我们在甘孜县见到了在内地读职中暑期返家的藏区孩子拿布邓珠和王志文,刚见面孩子有些腼腆,但说起内地的学习与生活却落落大方。  带着一年内地学习生活的收获,带着对家人的思念,甘孜州在内地免费读职中的5189名孩子已经陆续回到自己的家乡。  包括他们在内,因为2009年秋天启动的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全省1万余名藏区学生在内地85所中职学校学习生活,一年过后,他们都成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