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精彩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an79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猜想】
  每个人对“精彩”的理解或许都不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精彩在于他最终拿下了奥斯卡奖杯,小朋友的精彩则在于他在学校得到了一朵小红花,玉兰花的精彩在于春季的绽放,水稻的精彩则在于秋季的丰收……在生活中,你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请以“生活的精彩”为话题写一则三百字左右的片段。
  【微写作导语】
  “精彩”这一话题可写的内容很多。从宏观上,我们可以写一些大的主题,比如,国家的强盛(莫言、屠呦呦的相继获奖,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探月工程的巨大进展等);从微观上,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生活的精彩画面片段,可以是具体的,比如比赛的胜利、享受到一道美食、喜获一本寻找已久的书籍、嗅到花香的美好等,比如宽容、坚守,再比如对精彩的各种思考与顿悟等,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入手,都可以写出一篇“精彩的片段”。
  【名家推荐】
  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枝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乔叶《刀爱》
  到得山边,不禁目瞪口呆,果真每株花都垂着一朵大大的枯萎的花苞。遥想上个礼拜千朵万朵深夜竞芳时,不知是如何热闹熙攘的局面。而此刻,我仿佛面对三千位后宫美女——三千位垂垂老去的美女,努力揣想她们当年如何风华正茂……
  我呆呆站在山前,久久不忍离去,这一山残花虽成往事,但面对它却可以容我驰无穷之想像,想一周前的某个深夜,满山花开如素烛千盏,整座山燃烧如月下烛台,那夜可有人是知花之人?可有心是惜香之心?
  凡眼睛无福看见的,只好用想像去追踪揣摩。凡鼻子不及嗅闻的,只好用想像去填充臆测。凡手指无缘接触的,也只得用想像去弥补假设。
  ——张晓风《一山昙花》
  从此,他从他的妻子、两个孩子和所有熟悉他的人中消失了,整整28年。
  回来的时候,他是一个直肠癌晚期的病人,61岁。
  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共获得了国家奖金特别奖20元,其中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是,我的偶像叫邓稼先。
  从去年开始,我有机会在话剧舞台上重塑这位科学巨匠,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原来“两弹元勋”这四个金灿灿的大字背后藏着那么多的难以想像。
  就在不久之前,习近平主席到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核安全峰会,电视之前的我泪流满面,因为我想到了老邓。
  如果老邓还在,他今年正好90岁,我想请他到“我是演说家”的演播室里来,让他看看这炫目的灯光,让他看一看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的笑脸。
  ——梁植《“我是演说家”·致敬邓稼先》
  【素材引鉴】
  上面的三段文字从不同的方面阐释了精彩的内涵。
  第一篇文章将生活中“刀砍”之害和“刀爱”之意描绘得非常详尽,让我们懂得了 “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那是砍刀对果树的挚爱”的道理。同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克服自身的种种缺点,才能滋养出人生的硕果。第二篇文章的作者将自己于自然王国的“精彩凋零场景”揭示出“看待生命的辉煌与凋零”的观点展示在字里行间:“不仅在于有福去拥有,更在于精神上的拥有”。而第三则演说词则告诉了我们生命的精彩: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学生微写作】
  我坐在座位上,等待那份试卷的降临,那好像是一个神圣的任务,注满了期待。教室里只听见纸张翻面的声音,很清脆,牵动着心。桌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具投上的影子,没有规则,却构成美丽的画。仔细地端详这些字,生怕漏掉了什么宝贝似的,珍藏在眼中。不停地变换动作,思考。手机铃声响了,并没有像预想中的齐齐地抬头看,都镇定地埋头写。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划,回头看,错了,又得用力地擦。窗外,老师走过,送来一个肯定的微笑。铃声敲响,笔,完成了使命,回到属于它的地方。交上去的,是那份满满的期待。这或许就是我生活中的精彩,走好每一步路,考好每一次试,过好每一天。(殷晓妍)
  冰冷的金属光泽折射成我空洞而迷惘的瞳仁,一不小心撞上左边那目光,棕黑色的瞳孔分明溢着爱潮,又慌忙地抛下凝望的视线。
  “今天比昨天晚回来一分钟。”轻柔地报着时间,准确而自然,不携着丝毫负担。我诧异地望着妈妈,她依旧笑颜如花,透澈的不染一丝纤尘的眸子流着“习以为常”,莫名的,这纯净的嗓音消融了突兀模棱,悄然触动心扉最柔软的一隅。第一次如此认真地注视着妈妈,岁月洗涤青春,隽秀抹上蹉跎的斑斓,眼角丝丝鱼尾纹颤动着,颤得心疼,倒影黑乎乎的,在我看来,却镀上醉人的酡红光辉,是母爱!都说生活因爱而精彩,我又何尝不是呢?(孙颖)
  走在北京,走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总会幽幽地传来糖葫芦的叫卖声,一声比一声绵长,在心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路上绕满青苔的石砖,脚步时而快,时而慢,声音过后,便是一片宁静。我总是喜欢坐在那个铺子里,一碗大碗茶,一本书,袅袅回旋的青烟在铺子里交融,细细品一小口,任思绪飞舞,任茶香在口齿间荡漾,字里行间,我仿佛读出了“宁静致远”,远方飘渺的老京胡,若有若无地响着,心也醉了,只剩宁静裹挟着的我……
  宁静之中,生活里纯朴的笑、恬恬的睡意、甜蜜的话语都在升华都在酝酿,都藏匿在你我之间,大雁南飞过后,不留一丝痕迹。(林燏)
  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荣的景象:田里已经没有稻麦了,一大片一大片全是稻茬,黄黄绿绿的。更惹眼的是人家的庭院里铺得满是的稻穗,信步踏入,软软的,一粒粒搔动着你的脚板,心中感慨万千:农民们不辞劳苦地耕作,才收获了这一地的金黄,而我呢?时间悄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要结束了,可我收获了什么?回忆往昔大好时光,感叹万事皆成蹉跎。冥思苦想间,一个答案跃上我的心头:我懂得了什么是精彩。精彩不在于你的生活有多么的锦衣玉食,也不在于你有多么的位高权重,精彩的真谛原本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唯有真正地努力了,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缪诗祺)
其他文献
转眼,已经是2015年的11月末。  北方的寒冬一贯刺骨而漫长,所以秋天总是一闪而过。秋叶还未落尽,空气中的寒意就开始刺激人的神经,不得不早些穿上一件像样的棉衣来御寒。说来,秋风也着实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夜里,一个不知名的恶作剧,清晨,就发现树上的枯叶片片惊落,犹如一席绵延的地毯,铺满了整个院落。张嘴,轻呼出一口气,仿佛立刻被施加了冰雪魔法,晶莹地散入远方白茫茫一片的天空。满地落叶伴着微凉的空气,在
这是一些不经意流露的永恒的文字  这是一些会特别触动你心灵的瞬间  意味隽永,即读即用,作文大用场  林黛玉第一次进荣国府时的场景,犹如一个静默的电影长镜头:轿子过宁国府,到荣国府,从西角门入。走了一射之地,轿夫们退下,府里的小厮前来抬轿。这当儿后面的婆子们下轿向前赶,围随着轿子至垂花门前。众小厮先退出,婆子们打帘、扶黛玉下轿……  在这些寡淡的情节中,处处是讲究:林黛玉的轿子,是从角门而不是从正
摘要:乡土记忆是乡土作家独特的创作资源,同时也是他们在写作中必须予以突破的局限。作家彭家河将乡村记忆整合到城市记忆中,用反身性的历史眼光去审视个体自我的延续与发展,并将之与极盛现代性下本土化向脱域现象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由个体的自我回顾与追寻,走向对存在性问题的探询与思考。他的《瓦下听风》以充分的知识分子自觉,以审美和反思的眼光完成了对个体生活经验的超越,跳出对个人和群体记忆的单纯抒写,并辅以奇妙
南国孩子手中的风筝,在远处的天空沉浮。积雪是很久远的记忆了,似乎都被春色融进日渐迸发出生机的溪水里,化作潺潺。各色我知道名字却并不很熟识的花,肆意开在路旁。人群褪去臃肿的冬衣,相约踏青春游。这便是我眼里的人间的春天——没有哀伤,没有彷徨。  与这一切截然不同的是一棵老树。  我漫无目的游荡着,猛一抬头,邂逅了老树。枝桠粗壮如虬龙伸入天空,树干需几个成人围抱,方能知道有多宽。上头攀附着黑黝黝的苔藓,
摘要:余华、苏童、刘震云近年创作都面临着“意义失重”的困境。不断呈现的“介入”的构型方式与介入意义的失重形成一种奇怪的错位,而创作也似乎成为一种顾此失彼的艰难选择。不断更换叙事策略的背后,正是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作家探索自我意识与写作姿态的艰难过程。  关键词:余华;苏童;刘震云;介入现实  在处理和现实的关系上,在创作介入现实方面,当代文学似乎始终存在一种犬儒主义的倾向。先锋文学曾以激进的形式实
十三岁的里程碑,被冲刷,我成长。  ——题记  黄昏笼罩着本该晴朗的天空,天边一缕犹存的云霞在我的心里掠过一丝忧伤。  我与你拎着大包小包,缓行在马路边,从那繁华的人群中走出来,静静地走在公路边,静谧伴着你我。旁边是“光华世界”,看得你我各自吸了口气又浅浅地叹了口气,忽听见有微微的破碎声,是在诉说着莫名的卑微吗?对,我们并不富有,可我有你。目光掠过你,你笑着,目光深邃如湖。你的腰弯了,是那些大包小
合肥有个野生摄影大师,名叫刘涛。他一天摄影没学过,作品却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被全球摄影界所瞩目。  这样一个作品独特颇受瞩目的摄影师,却是合肥供水集团的一名抄表员。  2010年,抄了三年水表的刘涛,买了一部相机,开始边抄水表边街拍。这一拍就迷上了,刘涛说,他不想与专业摄影师比技术,他只想捕捉和留住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一刹那。而他显然成功做到了,他的作品充满机智的巧合,妙趣横生而又荒诞十足。热腾腾
在我还小的那个年代,孩子们对于甜味的东西总是十分向往。虽然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可以时常吃到糖果,但乡下孩子也有一些他们特有的办法弄到甜的东西吃。比如春天的时候,我们会用很少的那点压岁钱买一点带糖心的麻团;夏天,大家就把刚收割的不结果实的玉米秸当作甘蔗一样来享用;当秋风呼呼吹过的时候,我们则守在桑树下,等着那紫红紫红的桑果一个个落下来,然后吃得满嘴乌黑。而新年快到时,我们就盼着腊八节的到来,童谣里也
摘要:当文化成为一种集体记忆,故乡化为一种文学印象时,迟子建用她的笔生动地记录了关于鄂温克民族的文化记忆,创造了一个充满艺术魅力,极富神秘灵性的异域世界。迟子建多年的小说创作,坚持乡土本位,以温情的笔触,全方位立体地呈现了“极地”神奇秀丽的山川风貌与民族文化,表达着对故乡文化的归属与认同。本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展开探索,试图揭开黑土地文化的神秘面纱,寻找属于迟子建的故乡情愫,感受充满灵性与
农历四月,泡桐已开满淡黄淡紫的花。在温柔的风里,群花还正做她们的清梦呢。  不知几时,竟下起了毛毛雨。雨丝随风轻轻飘转,旋到群花的梦里。醒了么?她们只微微动了一下,似乎刚从小睡里回了回神,打着哈欠,懒懒地散着略带湿味儿的馨香,亲切之极,熟悉之极!这馨香仿佛从遥远的地方向我袭来,又仿佛在身边来回地荡漾——是小村呼唤我的声音么?是红米饭的糯香,米酒的甘醇,还是南瓜饼的浓郁?这到底令我有些醉了。  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