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习,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在课内主要从题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和有感情朗读方面感受语文的美。课外增加阅读量,开拓视野来感受语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关键词:课内阅读;感受语文的美;课外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61-01
一、抓好课内阅读,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我们要引领学生体会语文课本中每篇文章的美。题目是每篇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有些课文的题目闪烁着耀眼的火花,有些课文的题目给人美的遐想。我们认真品味其中的韵味,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一看这个题目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孩子们划船游玩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孩子们一起到公园里畅游。他们坐上了小船,欣赏着四周的绿树红墙,看着鱼儿在清澈的湖里游来游去,孩子们划桨前进,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好像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到题目时,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既感受了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又让我们对这样美好的景色,美好的生活有了一种热爱之情。
感受了文章题目的美,我们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语言、思想之美。如《桂林山水》中的“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来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段描写语句优美,用了很多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把桂林的山描写得出神入化,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让学生在感受作者语言之美的同时积累了好词好句,为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用声情并茂创造美。翻开语文课本,会看到大部分课文都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达到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注意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要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愿望。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先让学生观看小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学生会置身于此情此景,会自觉地、发自内心地产生朗读的渴望。我们巧妙地用电教媒体来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激发学生的朗讀情感。让学生借助内心的想象,情感的体验,把眼前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品味,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周总理深夜工作情况。有位同学这样描绘:夜啊,静悄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他时而停笔思索;时而一句一句圈阅;时而眉宇流露出微笑,他在筹划今天,预测明天,勾画祖国建设的蓝图。灯啊!照着他那渐渐斑白的两鬓,他在为祖国、为人民操劳。他挑的是这样重的担子,而夜餐只是一杯绿茶,一碟能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习作的例文,学生可以充分模仿,模仿文中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方法,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扩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感受享有语文知识的美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针对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当好“导游”,把一些好书推荐给学生,把学生引入一个无比瑰丽的书的世界。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人是最大的财富。”是的,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达远方。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从热爱读书开始,让每一位学生借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增长能力。要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例如,让学生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画出好词、好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每星期布置一、两次,只要坚持,就会发现学生买的作文类书上布满了斑斑点点,知识也被学生装在了心里。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女儿就爱读书,不管是什么书都感兴趣,记得在她八岁生日时,问她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她要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还能静下心来看,把一些好句子和一些知识应用到写作中,每次作文竞赛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从此,她爱上了语文,爱上了习作。到现在,女儿已经上高二了,语文成绩仍然名列前茅。我想,这与她平日里酷爱阅读是分不开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兴趣是非智力因素,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中学写,读中悟写,课内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使其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在尽享语文之美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彭小明.语文教学专题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关键词:课内阅读;感受语文的美;课外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61-01
一、抓好课内阅读,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我们要引领学生体会语文课本中每篇文章的美。题目是每篇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有些课文的题目闪烁着耀眼的火花,有些课文的题目给人美的遐想。我们认真品味其中的韵味,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一看这个题目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孩子们划船游玩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孩子们一起到公园里畅游。他们坐上了小船,欣赏着四周的绿树红墙,看着鱼儿在清澈的湖里游来游去,孩子们划桨前进,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好像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到题目时,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既感受了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又让我们对这样美好的景色,美好的生活有了一种热爱之情。
感受了文章题目的美,我们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语言、思想之美。如《桂林山水》中的“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来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段描写语句优美,用了很多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把桂林的山描写得出神入化,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让学生在感受作者语言之美的同时积累了好词好句,为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用声情并茂创造美。翻开语文课本,会看到大部分课文都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达到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注意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要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愿望。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先让学生观看小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学生会置身于此情此景,会自觉地、发自内心地产生朗读的渴望。我们巧妙地用电教媒体来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激发学生的朗讀情感。让学生借助内心的想象,情感的体验,把眼前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品味,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周总理深夜工作情况。有位同学这样描绘:夜啊,静悄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他时而停笔思索;时而一句一句圈阅;时而眉宇流露出微笑,他在筹划今天,预测明天,勾画祖国建设的蓝图。灯啊!照着他那渐渐斑白的两鬓,他在为祖国、为人民操劳。他挑的是这样重的担子,而夜餐只是一杯绿茶,一碟能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习作的例文,学生可以充分模仿,模仿文中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方法,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扩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感受享有语文知识的美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针对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当好“导游”,把一些好书推荐给学生,把学生引入一个无比瑰丽的书的世界。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人是最大的财富。”是的,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达远方。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从热爱读书开始,让每一位学生借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增长能力。要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例如,让学生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画出好词、好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每星期布置一、两次,只要坚持,就会发现学生买的作文类书上布满了斑斑点点,知识也被学生装在了心里。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女儿就爱读书,不管是什么书都感兴趣,记得在她八岁生日时,问她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她要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还能静下心来看,把一些好句子和一些知识应用到写作中,每次作文竞赛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从此,她爱上了语文,爱上了习作。到现在,女儿已经上高二了,语文成绩仍然名列前茅。我想,这与她平日里酷爱阅读是分不开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兴趣是非智力因素,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中学写,读中悟写,课内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使其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在尽享语文之美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彭小明.语文教学专题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