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率先解析30纳米染色质高清晰结构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aob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扰研究人员30多年的最基本分子生物学问题获得了突破。4月25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家的长篇论文,宣布解析了“30纳米染色质高级结构”,这使人类知道了决定同卵双胞胎存有差异的“30纳米染色质”的结构。
  据该论文的作者之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红介绍,遗传信息DNA是经过凝缩之后聚集在只有几个微米的细胞核里的,其核小体以密集堆积的方式形成了一种直径在30纳米左右的管状螺旋体,即30纳米染色质纤维。目前国际上对30纳米染色质纤维这一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组装和调控机理还不清楚,对于其精细结构组成也有很大争议,“30多年来,对其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李国红与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朱平经过四五年的密切合作与不懈努力,成功建立了一套染色质体外重建和结构分析平台,利用一种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構技术,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30纳米染色质的高清晰三维结构,在破解“生命信息”的载体——30纳米染色质的高级结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朱平说,这一结构提示了30纳米染色质纤维以4个核小体为结构单元,各单元之间通过相互扭曲折叠形成了一个左手方向的双螺旋高级结构,它还明确了组蛋白H1在30纳米染色质纤维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本研究论文的评审人曾评论说:“30纳米染色质结构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问题之一,困扰了研究人员30余年”,该结果是“目前为止最有挑战性的结构之一”,“在理解染色质如何装配这个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高等生物的遗传信息是储存在染色体的DNA中,每一个个体具有200多种不同细胞,这些细胞都是从单个受精卵细胞发育分化而来。奇怪的是,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它们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却大相径庭。以往的研究揭示,生命体通过调控细胞核内染色质结构(特别是30纳米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动态变化来有选择地进行基因的激活和沉默,从而控制细胞自我维持或定向分化,决定细胞的组织特异性和细胞命运,进而形成复杂的组织、器官和个体。此次研究首次明确了染色质这个调控平台的结构组成以及选择性的基因激活和沉默是如何发生的。有专家表示,研究染色质的高级结构及其调控机制对于理解细胞增殖、发育及分化过程中一些重要基因的表达差异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具有重大意义。
  此项成果是生物物理所朱平研究组、李国红研究组、许瑞明研究组长期合作的结果,得到了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及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柯庆)
其他文献
今明后三天直至未来一周,是晴是雨?温度几何?有无大风?这有何难,看看天气预报就解决。  但是未来一个月、一年,甚至一百年會有什么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气候环境将有哪些显著变化?想要准确预测难度相当之高。  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气象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工具,不仅可以预测带来极端天气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现象,还可以预测全球气候、重大天气灾害,乃至地球环境的演变。未来数年内,我国科学家有望借助这
期刊
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仪获得成功,日前在長春首次展示样机。它已达到和部分超越国际主流设备技术指标,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吉林中科紫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仪,与国外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系统相比,成功解决了“读长较短”这一关键技术难题。  此外,该仪器成本低于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以上,应用成本低于进口设备的五分之一以上,使新一代测序技术真正达到进入
期刊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孟凡义教授率领的难治性白血病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团队发现PDCD7和FIS1两个基因具有早期诊断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判断预后的价值。该成果在著名医学杂志Plos One头版发表,并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二项。  孟凡义介绍,课题组将耐药和非耐药的白血病细胞模型及原代白血病细胞通过高通量基因芯片掃描后应用分子生物学工具分析比对获得20多个差异性显著的基因,经过大
期刊
记者从中国南车资阳有限公司获悉,日前中国南车在该公司召开2500千瓦混合动力机车项目启动会。这标志着我国将在全球率先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功率油、电混合动力机车。该型机车将装用大功率動力电池组、6L280型电喷柴油机并采用交流传动技术,可减少燃油使用量50%以上。  2500千瓦混合动力机车研制项目,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中国南车签订的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由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牵头进行设计
期刊
既可运营在高速动车组轨道上,亦可与地铁线路共轨运营或者“零距离”换乘,24日,中国首列市域快轨车辆在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诞生,为我国轨道交通增添了“全能型”选手。该款列车采用双供电制式的受电弓,且具有动态自动切换功能,这是中国首次成功研发出此项技术。应用该技术后,列车受电弓能够在25000伏(交流)高速动车组和1500伏(直流)地铁列车接触网中自由切换。  这款市域快轨车最高运行时速可达160公里
期刊
據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罗伯特-兰札(Robert Lanza)称,我们首次展示如何真实地从35岁中年男性提取皮肤细胞,同时还从75岁男性体内提取细胞,使用该细胞DNA创建精确匹配的成人身体组织。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细胞干细胞》杂志上。  2013年,这项技术成功地用于婴儿细胞,但是为了在实验室培育可治疗成人疾病的细胞组织,例如:阿兹海默症,科学家需要知道是否这种技术能够应用于成人细
期刊
据俄罗斯《论据与事实》报4月17日消息,俄罗斯雅库特将建立世界上首个猛犸象冷藏实验室。 据报道,俄罗斯雅库特共和国将建立世界上首个猛犸象冷藏室。雅库特科学院院长伊戈里·科洛杰兹尼科夫表示,此冷藏室将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研项目,将为世界古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目前,该项目还处于讨论阶段,而落实这一复杂项目也需要足够的时间。为了储存猛犸象的遗骸,室内温度必须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以下,在某些情況
期刊
今天刚刚完成南海中央盆地海试任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上,有一支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方法所的科考队伍,在此次海试中担负着装备保障和设备操作的关键任务。当海试取得了圆满成功时,参试的科学家纷纷与他们握手拥抱表示感谢,他们被大家誉为海试突击队。  经历了50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努力拼搏,广海局已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调查队伍。作为该局主要技术部门的技术方法所,一直承担局海洋地质调查资料采集、设备使用维护
期刊
第四届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22日在北京开幕,来自两岸200多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论坛,沟通交流两岸科学传播工作进展与计划,分享理论和实践成果,探寻合作和互动模式。  本届论坛主题聚焦于“公众获取信息方式改变与生命科学传播创新”,设立“公众获取信息方式改变与生命科学传播创新”“公众获取信息方式改变与科普出版创新”“公众获取信息方式改变与融媒体科学传播”三个分论坛,紧跟时代变革步伐和公众需求变化,探讨生
期刊
日前从中国南车资阳有限公司获悉,日前中國南车在该公司召开2500千瓦混合动力机车项目启动会。这标志着我国将在全球率先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功率油、电混合动力机车。该型机车将装用大功率动力电池组、6L280型电喷柴油机并采用交流传动技术,可减少燃油使用量50%以上。  2500千瓦混合动力机车研制项目,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中国南车签订的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由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牵头进行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