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歧义现象及其消除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言是非常讲究词序的。同样一些词语组成的话,如果词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完全相反。这些只是一般情况。在特殊的语境中,往往又会出现一些与常规不同的现象,出现个别“怪句”——其词序颠来倒去,表达的意思却总也不变,即不会产生歧义。请看下面(一)组中的四个句子:
  A、女学生林晨是撒切尔夫人的崇拜者。
  B、撒切尔夫人是女学生林晨的崇拜者。
  C、女学生林晨的崇拜者是撒切尔夫人。
  D、撒切尔夫人的崇拜者是女学生林晨。
  这四句话的指称意义是明白的,所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女学生林晨崇拜的对象是撒切尔夫人。就是说,这里的A=B=C=D。如果以A句为代表,把这句话简化一下,再用抽象的式子表示出来就变成:
  甲是乙的崇拜者。
  按说,这该是一个公式了,甲或乙不论换上谁的名字,都应该出现上述那种A=B=C=D的情况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随便把甲、乙分别换上两个人的名字,比如张山、李明吧,这时的句子就是:
  李明是张山的崇拜者。
  这下,问题就来了:到底谁崇拜谁?不易判断。不妨进一步套上(一)组的句式看,就会变成(二)组中以下四个句子:
  a、李明是张山的崇拜者。
  b、张山是李明的崇拜者。
  c、李明的崇拜者是张山。
  d、张山的崇拜者是李明。
  显然,这里的a、b、c、d四个句子都具有歧义,都可以分别理解为“李明崇拜的对象是张山”或“张山的崇拜对象是李明”。这样,在表意上就不能说四个句子是相等关系了。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怪现象呢?也就是说为什么A、B、C、D表意明确而同式的a、b、c、d却会歧义丛生呢?原来,这是一种“非语言因素”在起作用。
  非语言因素是指与言语本身相关,虽没经交待而接收者却已经了解了的各方面情况。比如(一)组中的四个句子,正是由于人们都了解撒切尔夫人名望高、影响大,是全世界著名的女政治家,所以一个普通的女学生崇拜她才是正常的、合理的;否则不可思议——靠这样一些常识性的非语言因素的帮助,便使句子的意思固定下来,不至产生什么歧义。而(二)组句中的四个句子,却无法获得这类非语言的常识帮助,人们也就无法弄清到底是谁崇拜谁了。由上可知,非语言因素是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歧义的;同时,它又是有局限性的。
  既然非语言因素无法消除(二)组句中的歧义,那就只好在“语言因素”(有人称“句内因素”)方面下些功夫了。
  语言因素是指运用文字符号反映出来的各种语义情况,它包括词义、词序、词的搭配关系及表示语气的各种标点符号等。通过改换句式或词语、调整句子中的词序、增删句子成分及添加标点符号等方法,可以消除许多句子的歧义。如(二)组句子只改动其中个别词语,变成“李明(或张山)崇拜的是张山(或李明)”就行了。
  改换词语主要是指把某词改换成它的同义词,这样既可保留句子原有形式且又便于消除歧义。“文革”中某校曾出现过这样一条标语:“还我上课的权利!”这里的“上课”。具有双向性,到底是指教师讲课呢,还是指学生听课?因为读者不知道写标语的人——即“我”为谁人,便无法得到非语言因素的帮助,也就莫名其妙起来。如果“我”是教师,就可把“上课”改换成“讲课”;若是学生,可改换成“听课”“读书”之类,意思就明白了。再如这样一句话:这一个工人的意见应引起重视。这里的“意见”是指全体(或部分)工人们提的呢,还是指某个工人提的?如果把其中的“个”改成叫“位”或“条”,同样是量词,却不会有什么歧义。
  改变词的排列次序也可消除歧义。如甲给乙的便条上写着:“明天上午我们小组学习。”这是指“我们小组”要集体学习呢,还是指“我们小组”的成员不管集体还是分散的只要学习就行?谁也理不清。其实,这类句子结构不固定的话要说清楚并不难,只要把原话的词序调整一下就行:“我们明天上午小组学习”。
  变换句式消除歧义,也不失利用语言因素的一种好方法。有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同伴就在长城上写起诗来。”这话也很费琢磨,问题就在于“在长城上写”:是把诗作刻写在长城的大砖上吗?这样的人确实有;还是即兴挥毫写在笔记本上?如是前者,可将原话改为“把字句”:我和我的同伴把诗写在长城上:如是后者,则需再添些语言成分才好:我和我的同伴在长城上打开本子写诗。
  不少施动和被施动关系不明白的以及结构方式不固定的歧义句,都可通过添加词语消除歧义,如“爸爸要动手术了”,“通知的人没有来”等,都是施动被动关系不明白的句子,可改为“爸爸要给病人动手术了”,“送通知的人没有来”,“医生要给爸爸动手术了”,“被通知的人没有来”。句子“学生家长都到齐了”属结构方式不固定,可添加“和”或“的”,变为“学生和家长都到齐了”,“学生的家长都到齐了”。
  事实上,歧义的消除,各种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相互配合使用或“择优录用”。到底哪个方法“最佳”,则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
  
  单位:山东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第一初中
其他文献
新闻编辑需要对多个方面进行把握,不仅需要对新闻材料进行有效整合,还需要对新闻材料加以创新,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在诸多新闻报刊中脱颖而出。新闻编辑者在新闻编辑中具有
1978年恢复高考,李小文考入中科院地理所。当时我也开始招收研究生,对于成绩优秀的李小文已有所闻。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文开始闻名于中科院地学界,一是由于他在遥感辐射机理建模
期刊
2012年1月,《北京支部生活—北京老干部》杂志正式创刊。作为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老干部局主管主办,面向全市离退休干部的期刊,我们秉承“面向老干部、服务老干部”的
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为说明汉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特点,用“shi”音节的字创作了《施氏食狮史》,颇有趣味,其文为:“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这篇短文后来却被用来证明汉字不宜拼音化,如迟之再《“语素说”
元月10号上午,我与梁顺林老师通电话,他告诉我小文生病住院了。我当时没有细问,以为是一般病情,会像上次在成都那样慢慢好起来。可是过了一个多小时,顺林给我发来了短信报告小文走
期刊
一家报纸如果拥有观点新颖、视角独特、思想深刻的独家言论,那么就会为它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增加重要的砝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转型期的报纸通过发表各
名利是一些人追求的目标,淡泊名利也是一些人追求的境界……小文先生的一生让我真正理解了淡泊名利、追求科学真理的人生。  偶来闲暇,追忆与小文先生从相识到相知。仔细算来,小范围谈话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每每都是谈些学术方面的事,诸如定量遥感、尺度转换、空间过程之类。但是,仅有的几次会议接触,却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其原因就在于小文先生身上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当今社会难得的高尚品格和节操。  小文先生是
期刊
一、教材内容“平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四节.1.教材分析: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
俄国著名文论家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的基本特点。巴赫金借用音乐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存在多声部现象。其实,在抒情诗歌里我们也会发现这种多声部现象。美国著名学者庞德曾说:诗歌中的和谐实际上就是指“不同音调的声音同时出现”。笔者以雪莱《致云雀》一诗为例进行分析后发现这首诗歌呈现出多声部现象。  《致云雀》可看
我与小文在定量遥感领域共同奋斗了20多年,他是我们定量遥感工作者的领军人,定量遥感的旗手。  2014年12月31日,我给小文(平时我均这样称呼他)的新年祝贺信中说:“好好保重身体,定量遥感的大旗需要你继续高高举起。”没有想到10天以后就传来了小文逝世的噩耗,真是“噩耗传来梦亦惊,寝门为位泪泉倾”。  我与小文第一次见面是在1987年。小文是中科院遥感所代表,我是中科院地理所代表,参加了由中科院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