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孩子长到和桌子一样高的时候,麻烦就开始了。”这是中国奶奶和外婆们涕泪交加中熬出来的经验。在西方,它对应了一个美妙的词,叫“可怕的两岁”。
而我觉得它最为美妙的地方在于:只会是可怕的两岁,而不是可怕的三岁或者可怕的四岁。女儿进入第一个反抗期是在一岁十个月,差不多两岁半就结束了,从此进入了一个可以听懂逻辑,开始探讨道理的阶段。
两岁的小朋友之所以变得让大人觉得“麻烦”,无非是因为他们开始说“不”。除了语言的“不”,还包括不管不顾地哭闹,用各种肢体语言表达抗拒意志,言行举止间充满了“偏要和你对着干”的意思。
由于之前我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所了解和准备,所以女儿的这个阶段过渡得比较顺利。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平滑的道路上行走,突然遇到一段泥泞的小路,这条小路的总长度是一千米,如果我们停下来训斥孩子,或是试图抱着他快走,或是拿鞭子赶着要他跑出刘翔的速度,都会使得孩子降低自己正常的速度,从而让这段路变得艰涩、缓慢,而如果我们明白道路的长度是既定的,只需要顺从孩子的节奏默默陪伴,那么孩子就可以用自己的正常速度,顺利走完这一段充满探索的征途。

用“泥泞小路”来形容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未必那么准确。我家闺女闹腾得顺利,八九个月就走完了,长的也就一年或一年半。虽然现在三岁出头的她也会说“不”,但已经是富含逻辑色彩的升级版。譬如一个人走进草坪里横冲直撞,妈妈拿书里黑熊的大熊掌踩伤了小草的故事来引导她,她会振振有词,“可我不是大熊掌啊,我是小脚丫呀。”与成人交锋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简单粗暴、重复单调,开始会使用逻辑、策略或方法,并充满烂漫的童真。
比如不允许她吃太多小饼干的时候,她这样说:“妈妈,请给我一块饼干吧,我只吃一块,不吃两块和三块。”“妈妈,我想吃一颗糖,我会洗手的。”“妈妈,我还想吃一块巧克力,你不用担心,它们会变成粑粑的”……
我时常由衷地羡慕女儿,在我们面前,她大多数时候没有遭到过太多的规则和禁忌,无需为讨父母的欢心去委屈或扭曲自己,以保障自己被人喜欢或赖以继续生存。那些总是不自觉地主动寻求他人的感受,围绕他人的感受打转,矢志不渝地为他人而活的人,就是因为在爸爸妈妈那里一直用“假自我”的方式长大的孩子。
曾几何时,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假自我”,总是为得到他人的认可或欣赏而委屈自己,制造出无数虚假的反应去和他人相处。尤其在职场上,面对别人的盘剥和利用,几乎从来不敢对人说“不”。或者有时候在咬紧牙关拒绝了别人的无理请求之后,还会深感不安,觉得亏欠了人家。
所以,当第一次听到孩子脆生生地发出“我不”的时候,我万分羡慕。在“说不”的那一刻,孩子确定地知道:我和妈妈,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是如此不同。
何其悲哀,在我周围,好多年轻父母的成长史上,没有过可以酣畅淋漓地“说不”的经历,我们委屈着压抑着愤怒着摸爬滚打。我们花很多很多的钱去上心灵成长的工作坊,接受“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在无数次不得善终的恋爱里寻找并拼凑完整的自己,用了二三十年艰苦卓绝的自我摸索,无数次地不破不立,才换得一个可以对人不卑不亢说不的姿态——那是一个两岁孩子最原初最自然的状态。
而我觉得它最为美妙的地方在于:只会是可怕的两岁,而不是可怕的三岁或者可怕的四岁。女儿进入第一个反抗期是在一岁十个月,差不多两岁半就结束了,从此进入了一个可以听懂逻辑,开始探讨道理的阶段。
两岁的小朋友之所以变得让大人觉得“麻烦”,无非是因为他们开始说“不”。除了语言的“不”,还包括不管不顾地哭闹,用各种肢体语言表达抗拒意志,言行举止间充满了“偏要和你对着干”的意思。
由于之前我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所了解和准备,所以女儿的这个阶段过渡得比较顺利。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平滑的道路上行走,突然遇到一段泥泞的小路,这条小路的总长度是一千米,如果我们停下来训斥孩子,或是试图抱着他快走,或是拿鞭子赶着要他跑出刘翔的速度,都会使得孩子降低自己正常的速度,从而让这段路变得艰涩、缓慢,而如果我们明白道路的长度是既定的,只需要顺从孩子的节奏默默陪伴,那么孩子就可以用自己的正常速度,顺利走完这一段充满探索的征途。

用“泥泞小路”来形容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未必那么准确。我家闺女闹腾得顺利,八九个月就走完了,长的也就一年或一年半。虽然现在三岁出头的她也会说“不”,但已经是富含逻辑色彩的升级版。譬如一个人走进草坪里横冲直撞,妈妈拿书里黑熊的大熊掌踩伤了小草的故事来引导她,她会振振有词,“可我不是大熊掌啊,我是小脚丫呀。”与成人交锋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简单粗暴、重复单调,开始会使用逻辑、策略或方法,并充满烂漫的童真。
比如不允许她吃太多小饼干的时候,她这样说:“妈妈,请给我一块饼干吧,我只吃一块,不吃两块和三块。”“妈妈,我想吃一颗糖,我会洗手的。”“妈妈,我还想吃一块巧克力,你不用担心,它们会变成粑粑的”……
我时常由衷地羡慕女儿,在我们面前,她大多数时候没有遭到过太多的规则和禁忌,无需为讨父母的欢心去委屈或扭曲自己,以保障自己被人喜欢或赖以继续生存。那些总是不自觉地主动寻求他人的感受,围绕他人的感受打转,矢志不渝地为他人而活的人,就是因为在爸爸妈妈那里一直用“假自我”的方式长大的孩子。
曾几何时,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假自我”,总是为得到他人的认可或欣赏而委屈自己,制造出无数虚假的反应去和他人相处。尤其在职场上,面对别人的盘剥和利用,几乎从来不敢对人说“不”。或者有时候在咬紧牙关拒绝了别人的无理请求之后,还会深感不安,觉得亏欠了人家。
所以,当第一次听到孩子脆生生地发出“我不”的时候,我万分羡慕。在“说不”的那一刻,孩子确定地知道:我和妈妈,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是如此不同。
何其悲哀,在我周围,好多年轻父母的成长史上,没有过可以酣畅淋漓地“说不”的经历,我们委屈着压抑着愤怒着摸爬滚打。我们花很多很多的钱去上心灵成长的工作坊,接受“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在无数次不得善终的恋爱里寻找并拼凑完整的自己,用了二三十年艰苦卓绝的自我摸索,无数次地不破不立,才换得一个可以对人不卑不亢说不的姿态——那是一个两岁孩子最原初最自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