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新课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正面临着更新教学理念、实现现代实验教学手段以及增加实验自主探究性等多重任务,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广大化学教师所共识。
【关 键 词】 新课标;化学实验;现状;对策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以验证为主。学生在做实验时,经常是按部就班地照着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去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会主动去思考换一种方法实验。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相适应。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努力深化实验改革,倡导科学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本人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实验教学是极其薄弱的环节,目前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验证性实验内容较多,缺乏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内容。
2. 实验手段落后,实验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要求的内容较少,不能反映当今化学发展的水平。
3. 传统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偏差较大。
4. 教学方法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5.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前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注意事项,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新课标下化学实验的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加强了实验教学,把很多以前的演示实验改为“活动探究”,并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1]。
(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具备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样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现代化心理素质,成为智能、知识、信息的合格载体,能从事现代化的创造性劳动,并自觉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正义文明事业。
三、新课标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2]。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试验
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在教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可以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它能否像碳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处理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做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还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变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3]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某些问题讲得太绝对,如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实验完毕发现测得氧气体积少于总体积的五分一,那是什么原因?同学们有的说红磷不足,有的说装置漏气,有的说瓶内气体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等等。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去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组内各同学在实验时必须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互帮互助,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的目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索与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靳玉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克文. 初中新课程化学教学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关 键 词】 新课标;化学实验;现状;对策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以验证为主。学生在做实验时,经常是按部就班地照着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去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会主动去思考换一种方法实验。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相适应。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努力深化实验改革,倡导科学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本人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实验教学是极其薄弱的环节,目前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验证性实验内容较多,缺乏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内容。
2. 实验手段落后,实验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要求的内容较少,不能反映当今化学发展的水平。
3. 传统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偏差较大。
4. 教学方法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5.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前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注意事项,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新课标下化学实验的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加强了实验教学,把很多以前的演示实验改为“活动探究”,并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1]。
(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具备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样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现代化心理素质,成为智能、知识、信息的合格载体,能从事现代化的创造性劳动,并自觉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正义文明事业。
三、新课标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2]。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试验
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在教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可以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它能否像碳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处理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做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还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变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3]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某些问题讲得太绝对,如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实验完毕发现测得氧气体积少于总体积的五分一,那是什么原因?同学们有的说红磷不足,有的说装置漏气,有的说瓶内气体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等等。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去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组内各同学在实验时必须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互帮互助,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的目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索与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靳玉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克文. 初中新课程化学教学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